海潮

後記

字體:16+-

創作這部小說始自一次偶然。我在劉公島管委做宣傳工作時,得到一條線索,劉公島的偽海軍起義部隊竟然和著名偵察英雄楊子榮有關聯,於是專程趕到楊子榮的老家牟平,在縣政協等單位查找與楊子榮相關的資料。一大包資料複印件帶回來,其中最令我驚喜的,是《林海雪原》作者曲波先生手寫的一份證明材料,提到楊子榮除了從小闖關東,挖過煤、拉過纖,幹過苦活累活,還在榮成石島港和威海衛幾個港口幹過裝卸工,由於他剛直不阿抱打不平的性格,沒少跟漁霸地痞爭鬥;而在威海衛期間,正是日寇入侵、黑惡橫行的年代,在與日偽軍的周旋中,得到了威海衛早期共產黨人的幫助,開始有組織地與日偽頑匪作鬥爭。曲波當年一直是楊子榮所在部隊的領導,從楊子榮參軍時就熟識,兩人是膠東老鄉,楊子榮參軍後表現又那麽突出,故而他對楊子榮自然是非常了解。翻看著大量有關楊子榮的資料尤其是作家曲波的證明材料,十分生動感人,心裏萌生出要創作一部小說的念頭。其後,在工作和生活中,我開始注意收集挖掘與楊子榮相關或可能相關的史料和故事線索,為創作做準備。

後來我到了威海市文聯工作,又因工作需要從威海市文聯調到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宣傳部。開發區這片土地正是當年抗戰的熱土,威海早期的黨組織誕生並戰鬥在這裏,大量的抗戰英雄人物生於斯逝於斯。楊子榮的曆史所指及傳說故事也主要在這個區域。我的工作仍然是在文化宣傳領域,尋找挖掘史料和故事更加便捷,我曾組織一支十人的團隊,對全區三鎮三辦 150 多個村居進行“拉網梳篦”式文化挖掘收集,得到各種有價值的資料 100 餘萬字,為開發區留下珍貴的曆史文化資料,同時為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