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这部小说始自一次偶然。我在刘公岛管委做宣传工作时,得到一条线索,刘公岛的伪海军起义部队竟然和著名侦察英雄杨子荣有关联,于是专程赶到杨子荣的老家牟平,在县政协等单位查找与杨子荣相关的资料。一大包资料复印件带回来,其中最令我惊喜的,是《林海雪原》作者曲波先生手写的一份证明材料,提到杨子荣除了从小闯关东,挖过煤、拉过纤,干过苦活累活,还在荣成石岛港和威海卫几个港口干过装卸工,由于他刚直不阿抱打不平的性格,没少跟渔霸地痞争斗;而在威海卫期间,正是日寇入侵、黑恶横行的年代,在与日伪军的周旋中,得到了威海卫早期共产党人的帮助,开始有组织地与日伪顽匪作斗争。曲波当年一直是杨子荣所在部队的领导,从杨子荣参军时就熟识,两人是胶东老乡,杨子荣参军后表现又那么突出,故而他对杨子荣自然是非常了解。翻看着大量有关杨子荣的资料尤其是作家曲波的证明材料,十分生动感人,心里萌生出要创作一部小说的念头。其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开始注意收集挖掘与杨子荣相关或可能相关的史料和故事线索,为创作做准备。
后来我到了威海市文联工作,又因工作需要从威海市文联调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宣传部。开发区这片土地正是当年抗战的热土,威海早期的党组织诞生并战斗在这里,大量的抗战英雄人物生于斯逝于斯。杨子荣的历史所指及传说故事也主要在这个区域。我的工作仍然是在文化宣传领域,寻找挖掘史料和故事更加便捷,我曾组织一支十人的团队,对全区三镇三办 150 多个村居进行“拉网梳篦”式文化挖掘收集,得到各种有价值的资料 100 余万字,为开发区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同时为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区管委办了一份《经区报》,由我负责文化副刊的稿件,我想了想,觉得是时候动笔创作杨子荣的故事了,边创作边连载,既能丰富报纸的版面,又能创作出有意义的作品。于是,取名《林海雪原前传》的长篇小说得以连载面世,这就是《海潮》的雏形。小说的连载,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不少了解本土抗战故事乃至亲身经历过那段战争岁月的老人找到我,主动讲故事给我听,他们对革命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热爱,给我的创作增添了力量。有一位抗战烈士,参加党组织活动被捕,敌人把他捆绑到小河边,说只要供出党组织就可放了他,他坚决不说,刽子手便砍掉了他的头颅,鲜血染红了小河水。如今其八十多岁的女儿一直想找到父亲的牺牲地,我通过深入走访,找到了当年还是孩子的亲睹烈士牺牲场面的一位耄耋老人,确认了烈士牺牲地,这位八旬女儿来到父亲牺牲的地方,摆上供品,跪地号啕大哭,场面催人泪下。像这样的烈士、这样的英雄事迹,我了解得太多,基本上都写在书中。后来恰逢省里征集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和建党 100 周年文学原创作品,我将此上报,翌年获批,《林海雪原前传》入选“山东省庆祝建党 100 周年重大文学创作选题”,为全省入选的三部长篇小说之一,这更增加了我的责任感、使命感。
文学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是一件很吃苦的事,几十万字要在大脑里反复筛选打磨再通过手指传送出来,是要全身心投入,而且为了思路不受干扰,尽量选在晚上创作。对于我,三十多年的创作已经习惯了夜战,五十岁之前通宵打字也是常事,如今年岁渐长,不敢过分劳顿,但创作的**仍使得我难以在凌晨两三点钟前停歇。除了创作**,还有精神动力,那便是那些为了抗战胜利打败侵略者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英雄,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拼命精神,令我深深感动和敬佩。尤其那些已长眠 80 载的抗战英雄,我创作的时候情不自禁为他们落泪,他们牺牲时大多二三十岁,乃人生最为灿烂的年华,像“五朵花”徐杰、于森、丁香、于茯叶、曹芳春,五个可爱的姑娘,为党为国牺牲时最大的 25 岁、最小的才 20 岁,她们面对敌人的屠刀和枪口表现出的大义凛然和铮铮铁骨,令吾辈由衷崇仰!写这些英雄的时候,我的心和他们相通,我的血和他们交融,我要倾尽情感和精力,让这些英雄复活!
复活了,我心中的英雄,杨子千、王冰、毕云、梁大胆、林福、岳东、王斋、刘青山、宋干卿、王殿元、徐杰、于森、丁香、叶子、曹芳春、宫大师、井掌柜、扈破浪、小耗子、马春子……你们为正义而不惜生命,你们的气概令世人动容,你们活在人民的心中。
复活了,共产党坚定抗战的历史,让人们再次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伟大真理。
怀着崇仰、怀着敬重、怀着责任,我用心用力完成了全书的创作,意犹未尽但也了却了一段心愿。出版社编辑建议改书名为《海潮》,我欣然赞同,想想书中或曲折、或激昂、或落寞、或壮阔的生活和战斗画面,多像奔涌不息的海潮!
《海潮》,是抗战岁月的追忆与镌刻,定格了英雄的伟大与荣光。
…………
感谢中国作协张炜副主席对我的鞭策和帮助!
感谢中国音协戚建波副主席、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著名导演宋业明先生、著名编剧张继先生对我的无私支持!
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为本书付出的辛苦努力!
感谢领导同事、亲朋好友一直的真情关爱!
我将踏着《海潮》,扯满风帆,驶向远方。
2021 年 7 月 7 日
于威海古槐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