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之誉。在小余琦眼中,南京,是最美的金陵。这里,是她风雨兼程的人生之旅启程的地方。
1937年6月1日,是国民党政府南京建都10周年纪念日。南京市政府与南京市民众,举行了3天盛大的庆祝活动。
6月3日下午1时至5时,玄武湖公园举行游园大会。成千上万的中外宾客,摩肩接踵,热闹异常。五洲桥上,搭起了一座10米的灯塔,光彩夺目,四面均扎纸花,极为美观。又以16只划船扎成一条巨龙,游**湖中。湖面上散置荷花灯千余盏,宛如满天繁星。南京市市长马超俊首先行植树礼,植松树一棵,并在树旁勒石一方,上书“十年树木”四字,以资纪念。
懵懵懂懂的小余琦,一会儿牵着母亲的手,一会儿伏在爸爸的肩上,用新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个美丽繁华的世界。
面对这个刚刚为她敞开的新世界,她的心中装着无数个为什么。她边看边问,边走边问,世上的一切,对她来讲都是新奇的。即便是有知识、有文化、接受过新思想熏陶的父母,也不足以回答她所有的问题。这场盛大的游园活动过去了一个月,她的问题仍然没有问完,因为,懵懵懂懂刚刚学会思考的她,想知道的问题太多了。多彩的世界,将会给每个初生的灵魂染上不一样的颜色,一万个人就会染上一万种颜色。
然而,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在北平卢沟桥发动“七七事变”,挑起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战争发展的速度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这时候,小余琦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而此时,她的父母脸上开始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已经顾不上为她回答太多的问题了。
南京芦席营,一个别墅式小独栋的楼里,居住着两家人。余琦的父亲余俊豪及一家三口居住在楼下。居住在他们楼上的余亚东先生,是他们的同乡。
这一天晚上,余俊豪半夜回到家里,就上楼去敲余亚东家的门。余亚东十多岁的儿子余维新告诉他:父亲余亚东还没有回来。他和母亲也一直没有睡,在等父亲回来。
余俊豪下楼回到了家里。小女余琦已经入睡了,夫人正等着他归来。看着一脸疲惫的丈夫,贤惠的夫人问道:“吃了没有?我为你煮了一点稀饭。”边说边给他打了一盆洗脸水,余俊豪刚洗完脸,余亚东就敲响了门。
余亚东入室后,接过余俊豪夫人送上来的茶水,一口都没有喝便放在了桌子上。他与余俊豪交换自己的意见:“现在,战火越烧越大,我们是否应该做好转移家眷的准备?”
余亚东还分析了家眷转移的路线:南京的西南角是安徽的芜湖,过了芜湖不远,即可进入安徽广袤的丘陵地带,因此,芜湖也是撤退、集结的好地点。听完余亚东的分析,余俊豪打算先安排家眷去芜湖,让她们在芜湖等他的消息。这样,他们都进退有据。
然而,家眷究竟什么时候走?怎么走?余俊豪准备看一看时局再定。他担心,没有一个男人在身边,这妇道人家拖儿带女的怎么走啊!还要带上路上需要用的东西,这可不是一般的难啊!
第二天,迫于形势,举棋不定的余俊豪就不得不决定立刻安排母女上路。因为,他不知道以后的情况会是什么样,也担心因为自己陷入战事脱不开身,母女会滞留在芜湖。最后,他决定让母女俩直接回湖北老家。
就这样,居住在南京芦席营的两家人,依依道别,各奔东西,他们不知道,这一别,何年何月,才有见面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