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到天边救母亲

字体:16+-

这是1991年农历八月,海河城古街,秋风习习,阳光灿烂。

余琦家的居民小院,房子已经显得有些老旧了,木质雕花窗露出了些许裂痕。窗旁,一棵孤傲的青松,棕色的树干,绿色的树冠,枝叶茂密。清风吹动着它的枝条,它却自然潇洒地挺立。

阳光透过雕花的门窗,把老房子的堂屋照得透亮。窗外那棵青松小塔似的树冠,细细的树叶的影子映在堂屋的地上……

58岁的余琦,修长的个子,鸭蛋脸上有一个端正高耸的鼻子。棱角分明的嘴唇极为标致。尽管岁月在她的额头和眼角刻下了几道明显的皱纹,但她的眼睛里依然闪烁出灵秀的神采,一看,就是一个美人胚子。

这个居民小院和老屋,是余琦祖上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四十多年前,余琦从老家余家河村回城的时候,就住在这个院子里。

早上,习习秋风轻轻地将留在树上舍不得飘落的黄叶吹了下来。余琦身着已经洗得泛白的白底碎花衬衫,配着一条款式过时的藏蓝色裤子,脚上的布鞋也是老式的。尽管不是那么时髦,却很整洁。晨光下,她一如往常地打扫着小院。几十年,院子的地势都被她扫得比最初低了很多。

这些日子,余琦的独生子董亮休假在家。看着忙碌的母亲,他突然发现,阳光映照下,母亲瘦弱的身影,显得有些单薄。母亲的头发已经夹杂着银丝,原来白皙的脸上有了淡淡的斑点。尽管岁月的风霜掩饰不住她曾经的美丽,尽管见到孩子们她的两眼依然异常有神,但董亮看得出来,年过半百的母亲其实很疲惫。他心疼地抢过余琦手中的扫帚,说:“妈妈,您不能太累,您歇着,我来吧。”余琦说道:“咳……咳……咳……平时我做惯了,不做我还不舒服呢。”

董亮关心地说:“妈妈,您一直咳嗽,我不放心。趁我在家,我一定要陪您去医院检查一下!”余琦说:“孩子,别担心,没关系的。我一直都有点咳嗽。可能是支气管炎,不用那么大惊小怪吧,医院看病的流程太复杂了,耽误时间。”

董亮是1966年冬天出生的。他听隔壁邻居李湘梅阿姨说,自己出生的那天,下着大雪。身怀七个月身孕的母亲突然发作,来不及去医院,由李湘梅阿姨在家里接生,生出了自己。后来,父亲去世了。一次,两个姐姐在去买粮食的路上丢了粮票。为了保证姐弟几人有饭吃,妈妈步行几十里路,去找朋友帮忙买米,一去一回,把鞋子都磨破了,双脚磨出了伤口。省吃俭用的母亲,回家将磨破的鞋子补好了又穿。董亮感觉,小时候,自己对母亲只是一种依恋,却不懂得母爱。现在,自己当了父母,对母亲,才有了刻骨铭心的怜爱。对母爱,才有了深刻的理解。

余琦道:“你,咳……咳……”她又干咳了几下,“你们快一年没有回家了……咳……咳……在家好好休息一下吧,不要为我操心了。”余琦一边说,一边忍不住一阵阵刺激性咳嗽。

“妈,早餐做好了,您哪里不舒服了?”董亮的妻子李燕红关切地问婆婆。

“没事,没事,医生诊断了,我这是刺激性咳嗽,是慢性支气管炎。你们不要担心,不用担心……”余琦反倒安慰起孩子们来。

看着母亲稍有佝偻的脊背和有些蜡黄的皮肤,摸着母亲那双有些粗糙的手,想到母亲为了这个家操劳奔波,董亮心里难过起来,说道:“妈,我平时陪伴您的时间太少了,吃完饭,我就陪您去医院看看。”作为外科医生,董亮感到,妈妈的咳嗽症状不可小视。他坚持送妈妈去医院检查身体。

医院,果然是个让人费神的地方。大厅里、走道里、门诊室、注射室,到处都是人。董亮不愿意搞特殊,他让妻子陪伴妈妈。自己先排队挂号,在病历本上写好病人的名字、性别、年龄,拿着挂好的号到门诊,护士安排进房间就诊。医生开出了检查单。余琦需要全面检查,需要抽血, B超需要空腹,预约第二天检查。医生叮嘱余琦,当天晚上不能吃得太饱,清淡饮食,第二天不吃早饭到医院检查……

余琦的病,说来就来。当天,从医院检查回来,她坚持为孩子们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可正当全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饭时,她的眼睛却模糊了,她感觉自己有些坐不稳,摸着桌角,想镇定下来,却一个踉跄,不小心将一个盘子摔碎了。

“妈,您怎么了?”董亮赶紧扶住余琦,着急地问。

“没事,就是有些胸闷,头晕,很累……大家吃饭吧。”余琦强忍着身体的不适。董亮感觉,母亲的脸色越来越不对劲,赶紧放下碗筷,再次把母亲送到医院。

这天晚上,余琦开始住院治疗。

第二天早上,余琦咳嗽得越来越厉害,开始伴有咯血等症状。作为外科医生,董亮知道,当肺肿块突出于管腔的时候,才会痰中带血或咯血,尽管妈妈以前做过胸片检查,没有发现肺部病变。但是,这样的症状却不容乐观。

医院诊断的结果,验证了董亮的推测,余琦患的是肺癌。这个结果,把所有的人都吓着了。主治医生认为,早期肺癌以手术配合放化疗治疗,疗效较为理想,建议明确诊断后,安排余琦尽早接受手术治疗。作为外科医生,董亮理解并支持主治医生的意见,马上实施手术。

在董亮的参与下,余琦的手术方案已经制定出来了,箭在弦上,只需要最后的签字就可以实施手术了。

病房里,李燕红悉心照料着婆婆。她用搪瓷杯子把开水凉好,招呼余琦吃药。吃完药,她削好苹果,切成小碎片,一点一点地喂给婆婆吃。医生和护士还以为她是余琦的女儿。有这么好的儿媳妇,余琦也知足了……

医院大院里,董亮与二姐董霞和三姐董燕讨论着妈妈的病情和治疗方案。突发的疾病,使母亲命悬一线,大家的心情无比沉重。

董亮首先发表意见说道:“肺癌规范治疗的首选,是手术治疗,术后再配合化疗、靶向治疗以及中药辅助治疗,控制癌细胞的侵犯性、复发性和转移性,我认为,应该马上手术。”

董霞担心做手术的风险,说道:“妈妈苦了一辈子,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她的身体这么弱,已经不年轻了。她能承受得了这次手术吗?做完手术再做化疗,她的身体受不了怎么办?”

董燕曾经因电击致残,在她的心里,母亲既是抚慰心灵的心理医生,又是严格的生活教练;既是柔情的慈母,又是狠心的严父。是母亲,帮助自己改变了相貌的缺陷,使自己走出了自卑的阴影,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她心疼地说:“两年前,妈妈看上去还是很年轻的。这一年,她羸弱多了。可是她还强撑着这个家,我真的担心她受不了这个手术。是我们,让妈妈劳累成这样的,呜,呜,呜……”说着说着,她的眼眶发红,都哭出声了,她拿出手绢,擦着眼泪。

两个姐姐的态度,让董亮左右为难。他也希望妈妈不做手术啊。但是不做手术,病情是不是会更快地发展?如果无药可救了怎么办?他耐心地开导着两个姐姐,向她们讲明为什么要做手术和不做手术的风险:“我知道手术的风险,但是作为职业外科医师,我认为,做手术才是根除病灶的最佳方案。我面对的是自己的母亲,我知道,只有做手术才可能挽回她的生命,不做手术,她可能只能等死。”

董亮的意见,似乎更有权威性。董霞和董燕也不敢承担不给妈妈做手术带来的后果。面对生死攸关的抉择,大家左右为难。他们通过越洋电话,把妈妈的病情和大家的意见,告诉了远在美国的大姐董欣,让她迅速回国,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