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到天边救母亲

字体:16+-

人生道路的要紧处往往只有几步,余琦的大女儿董欣,几乎每一次都抓住了生命中重要的机会。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作为知青,她抓住机会,从农村考进了大学。随后,又如愿嫁给了自己知青时代的初恋爱人黎宏伟。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放留学政策,她又顺利地考到美国攻读生物学博士。

董欣的丈夫黎宏伟,在美国获得医学博士后,与人合伙在美国开办了一家综合性私人诊所。这家诊所除了医疗、急救、科研功能以外,推行自然绿色的调理方式,重点突出健康管理,按照自然环境“治愈力”的设计理念,帮助人们以“自然之物还养自然之身”。诊所独立的高层楼房,矗立在绿色广场中央。走进诊所,候诊区域柔性的医用地毯营造出温馨的氛围。疾病诊治、健康管理是分区的。所有房间均是单人间,家具材质为布艺,舒适的沙发、茶几给患者轻松惬意之感……这里是正在攻读生物学博士的董欣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好场地。

母亲病重,董欣火速回国。病房里,她抱着憔悴而虚弱的母亲。忍不住痛哭起来……

作为长女,董欣见证了父亲离开人世,母亲独自咽下悲伤的泪水,以柔弱的肩膀撑起家里的天,含辛茹苦养育姐弟几人的艰辛历程。她知道母亲承受的苦难,懂得母亲背负的压力。她明白,母亲是家里的天,失去母亲,这个家,就失去了精神支柱。

母女情深。董欣迫不及待地找到医生,询问母亲的病情。主治医生给董欣解释道:“肺癌是肿瘤中的第一杀手。实施以手术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是目前全国大小医院治疗肺部肿瘤首选的方法。通过手术切除肿瘤主体,也就是切除病变的组织。手术后结合辅助性的放疗、化疗,清理被肺癌侵犯的一些淋巴结周围的组织。你母亲现在属肺癌初中期,我们首选是手术治疗,术后需要配合化疗……”医生让董欣仔细考虑清楚后,再做是否手术的决定。

然而,当董欣把医生进行手术治疗的建议告诉余琦的时候,余琦却有些彷徨。她以求救的眼神看着大女儿,希望她拿出比手术治疗更加温柔的治疗方案。

董欣把弟弟董亮叫到医院的走廊上。悄悄地问他:“你认为妈妈的病。确实需要马上手术吗?”董亮说:“姐姐,不要再犹豫了,妈妈的病需要马上实施手术,不能拖,越拖越严重。我认为,必须马上手术!”此时的董欣,更多地考虑到手术的风险,考虑如何能够帮助母亲减轻痛苦。她想,只要能有一丝机会,就争取用绿色自然疗法救治母亲。她说:“我知道,妈妈不愿意接受创伤性治疗,我们可否找到保守治疗的方法?”董欣明白,手术后用于化疗的药,毒性很强。毒性越强,使用的剂量越大,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也就越强,但同时对人体的损伤也就越大,包括对人体免疫系统及各重要器官的损伤。她担心母亲承受不了这样的治疗。她着急地说:“手术之后必须化疗,就是好细胞和坏细胞一起杀。到时候,妈妈的病没治好,却因为细胞受损,身体更加衰弱了。岂不是得不偿失吗?”

董亮说:“现在进行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如果耽误了有效治疗时间,做手术也没有用了。到时候,你负得起这个责任吗?”

弟弟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董欣也不能不考虑。如果错过了手术最佳时期,耽误了妈妈的有效治疗时间,那自己如何承担得起这个责任?

就在董欣和董亮为母亲是否手术一事僵持时,余琦再次出现了严重咯血。这一次,持续地咯血使她昏了过去。

“已经不能再等了!”心急如焚的董亮对董欣说。他提出,趁母亲昏睡之际,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并让院方尽快安排手术。

情况紧急。母亲的痛苦,董欣、董霞、董燕、董亮感同身受。大家都不愿意因为优柔寡断耽误了母亲的治疗。

时间紧迫,人命关天。怎么办?母亲彷徨、求救的眼神,一直浮现在董欣的眼前。她试图在最后一刻,找到绿色治疗的理论根据,说服学医的弟弟,让母亲免受创伤性治疗的折磨和痛苦,免受过激治疗带来的生命危险。

她拨通了越洋电话,让远在美国的丈夫黎宏伟,请健康管理专家给出权威性的意见,可否以绿色自然的方案挽救自己的母亲。

黎宏伟的合伙人,著名华裔外科专家孙建,一生给无数的病人做过手术,其中累计为几千个病人做过恶性肿瘤手术。但是,回过头来看,这些做了手术的病人,存活率并不是很高。甚至有的没做手术的人,反而比做了手术的人活得长一点。他总结多年的外科实践经验发现,人的健康,需要调动人自身的自愈力来保证,而不能主要靠外界的力量去干预。手术和化疗,可能破坏人体自身的循环系统,导致病情快速恶化,本来还可以坚持的生命,可能会快速消失。基于这样的认识,孙建教授完成了自己的职业转型,由一个外科专家转变为健康管理专家;由一个专门给人做手术的人,变成一个劝说患者尽量不开刀的人。当然,尽量不开刀,不等于医院不给病人做手术,手术治疗,是现代外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黎宏伟把电话交给孙建,请他给自己的妻子董欣出主意。

电话那头,孙建教授对董欣说:“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对肿瘤患者一般不采取切除手术,很多都采用保守治疗,尽量把病灶控制好,让其慢扩散或缩小,甚至消失。因为动手术可能会让一些患者更快离世。即使存活下来,他们余下的日子,也可能在病**度过,几乎没有任何生活质量可言。所以,我建议不要轻易给你母亲开刀。”

“我担心,不做手术,母亲的病情进一步发展怎么办?”董欣焦急地问。

“其实,一些情况下开刀不但不会控制病情,可能还有反作用。中晚期肿瘤扩散广,转移灶往往开不干净,结果手术造成肿瘤自带的免疫系统受到刺激,导致它们启动更强烈的反扑,所以很多患者在术后几乎都活不过一年。”

孙建教授给董欣的方案是:“不要过激治疗,不做切除手术和化疗。采用‘转化治疗’,尽量控制病灶,让其慢扩散或缩小,甚至消失。”董欣若有所悟地回应道:“嗯,我明白了。”

孙建说:“我建议你陪你妈妈到处看看,到她生命开始的地方去住下来,亲近大自然,回忆过去的美好,感受家庭的温暖,用真挚的爱去滋润她,去唤醒她的生命机能。”

董欣追问:“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孙教授说:“放松心情,合理饮食,科学运动,调理疾病。”董欣还是不放心,她追问道:“就这些吗?还有吗?”孙教授反问道:“这些?还不够吗?”

孙教授的话,使董欣深受启发,绿色自然的治疗方式,就是帮助患者以自然的治愈力恢复健康。这正是一些国家推行健康管理的核心。而国内目前还很少有人知道。大家有病就去医院,吃药做手术。而病人的家人,往往认为,只要是为病人做了手术,尽了心,就心满意足了。慎重思考之后,她认为不应该急着为母亲做手术,而应该采用保守方法给母亲治疗,边治疗边观察。

余琦咯血昏睡过去一段时间后,慢慢苏醒过来了……

看到一家人为是否做手术举棋不定,左右为难。余琦竟主动表态,同意做手术。因为,她不想再让孩子们为她担心了。

但是,深思熟虑的董欣,却当着母亲和全家人的面,坚定地表态,自己不同意马上给母亲做手术。此言一出,全家人都愣住了。董欣表示,由她来承担不给妈妈做手术的风险和责任。

然而,当众表态之后,一向很有主见的董欣,内心居然又开始忐忑不安起来。她担心,用自己提出的保守疗法,万一妈妈战胜不了病魔,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将如何背负这难以解脱的责任?她一转念,又对自己的选择,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与其让母亲因为接受创伤性治疗而快速地离去,不如让自己背负这难以解脱的罪责,让母亲有尊严地多活几天……

余琦同一个病房的病友,也是一个老太太。她的症状跟余琦的症状几乎一样,也是胸口一直疼痛,咯血。经过多项检查,老太太也确诊为肺癌。她接受了医生手术治疗的方案,医生通知老太太周五做手术。

围绕做手术,她提前做了X射线、血检、尿检、屎检、心电图等等检查。手术的前一天晚上,护士医护人员跟她的儿子交流,请他在手术书上签字,准备第二天进手术室。医生特意交代说,晚上十点钟之后,就什么东西都不要吃了。

周五早上,老太太说肚子很饿,可是,陪伴她的儿子告诉她,做手术之前什么都不能吃了。接下来,护士在她胳膊上扎了一个针头,说时刻准备输各种液。据说她是当天的最后一台手术。下午两点多,护士通知老太太说准备做手术了。那时候,老太太的脸上,分明写着痛苦、恐惧和无奈。但是,进入了手术治疗的程序,她似乎只能硬着头皮上手术台。

一会儿,医护人员把她用轮床推到了三楼的手术室……

这时候,外科医生董亮的脑海里,再现了手术室做手术的情景:手术室内,护士与麻醉医生进入紧张的术前准备状态,全体无菌消毒。护士有条不紊地进行无菌器械的打包以及其他所需物品的准备工作。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与手术医生三方共同唱点器械、纱布、缝针等,并做好记录。射灯齐明,开腔破肚……在手术室医护人员争分夺秒的抢救下,患者生命被成功挽回,手术获得成功。

四个多小时过去了,老太太手术完成了,董亮回过神来,只见老太太身上满是各种各样的插管,躺在推**被推回病房,她很安静,似乎在昏睡,似乎特别累……

第二天早上,主刀医生张主任巡房,问病人早上拉没拉大便,放没放屁。说要尽量把老太太术后的废血水排出来,不然的话,可能会产生一些后遗症或者是并发症。他边了解病人的情况,还边和他的助理讲解,说这一台手术比较成功。

老人的气道出血不止,每天都要用抽吸器清理气道。每次抽吸时,护士用一根长管伸进她的鼻腔。只见血块和血性分泌物被吸出来。

老人皱着眉,躲避着往里伸的管子。医生机械化地反复清理,每次都能抽吸出很多。

接下来,老太太开始接受化疗。一个疗程的化疗走下来,老太太不停地咳嗽,几个药片下去确实不咳了,痰却咳不出来。大量地服用消炎药,炎症消退了,老太太却已经奄奄一息,头发脱落,咽口水都困难,只能勉强吃点流食。

每天还是反复抽吸、扎针……老太太的一幕幕都印在余琦和孩子们眼里。

一觉醒来,看着奄奄一息的病人,余琦感慨道:“唉,与其活受罪,不如死了的好,你们不要让我也变成这样啊,要不然,我还不如睡过去算了。”

“不会的,不会的。”董欣摸着母亲的手,安慰道。

没过几天,极度虚弱的老太太被转到了ICU重症监护病房。到了那里,输液、插管子、上呼吸机……治疗越来越多。老太太清醒的时间越来越短。她的儿子无所适从地告诉医生:“无论花多少钱,坚持治疗到底。”

但不到两个星期,老太太死在了重症监护室。咽气的时候,老人家瘦骨嶙峋,肤色蜡黄,全身遍布针眼、管孔,不成人样。

老太太走了。她的儿子才大梦初醒:“花了几十万元做手术、做化疗,却是这样的结果。钱,我们愿意花。但是,花了钱,人还是走了。唉,老母亲要是就在家里养病,也不至于这么快就走了啊!我不知道,这么干,我们是在爱她,还是在害她啊!”

这个男子的一番话,深深地触动了董亮。作为外科医生,在这个真实的案例面前。他开始反思,是不是所有肿瘤,都有做手术的必要性。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大姐董欣为什么说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才是医学的重要内涵。他想,或许,大姐董欣提出的边保守治疗、边观察的方案才是挽救母亲的最佳选择。

回想自己走过的路,他不禁陷入了沉思。

董亮19岁那年,被推荐去海军部队参军。在部队,他摸爬滚打,勤学苦练,练出一手好武艺。

1987年秋天,董亮21岁。他参加了所在部队组织的一场规模盛大的比武大赛。大赛要求,参赛的队员要熟练掌握两至三个科目的内容。表演时,其角色也很“多变”。董亮过五关斩六将,光荣地获得了射击第一名。

闭幕式上,董亮还参加了部队新型作战力量军事表演。文艺兵表演了军事题材歌舞、民族特色歌舞及赛事主题歌舞之后,颁奖开始了。

颁奖台上,部队领导给董亮颁奖。随后,女兵代表献花。只见一位个子高挑、皮肤白皙、扎着马尾辫的美女,被其他女孩打趣似的推上了颁奖台。她扭捏地走到董亮面前,害羞地将红花戴在他的胸口。看着她羞涩的样子,董亮的脸也红彤彤的,大家看着这一对年轻人,会意地笑了……

后来,董亮在部队里总是能碰见当天给他献花的女孩。女孩名叫李燕红,自然地,两个人越走越近,美好的爱情就这样发生了。熟识之后,董亮才知道女孩的父亲是部队的司令员,顿时感觉很有压力。李燕红告诉董亮,因为他平日里在军队表现突出,经常获奖,她的父亲很看好他,这让董亮轻松了一些。

不久,军医大学来部队招生。在李燕红的鼓励下,董亮提交了申请,参加了考试。忐忑等待的日子里,董亮与李燕红感情越来越好。他们开始畅想未来,畅想他们的小家。终于这一天,董亮收到了军医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随后的日子里,董亮花了四年时间,在军医大学攻读外科学。军医大学毕业以后,他当上了军医。后来,他与李燕红结了婚。不久,他们有了一对双胞胎儿子,董大双和董小双。

在部队医院工作这么多年,董亮就是靠一把手术刀安身立命的。手术做得越多,做手术的水平就越来越高。为病人把手术做好,就是他的职业。可是,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做手术可能让人死得更快这个问题。

看到同病房的老太太因过度治疗而丧命,董亮终于明白了大姐董欣不同意给妈妈做手术的道理。如果母亲跟那个老太太一样做手术,或许早已经命丧黄泉了。是大姐的坚持,使妈妈得以绝处逢生。

董欣告诉董亮,要把母亲出现的老年体征的退行性病变视为正常。要“以人为本”,从提高生命质量的角度,以精神康养为核心,采用药疗加食疗、体疗、理疗等方式对母亲的身体进行绿色自然的调理,才能给她的生命注入新的希望。

董欣与健康管理专家一起,为余琦制定了绿色自然的治疗方案。待余琦的症状基本稳定下来以后,让她走出医院,回归自然。用医生的话说,是出院居家观察治疗。用董欣的话说,是进行自然系统的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