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到天边救母亲

字体:16+-

这一天,是中秋节。上午十点,随着一声笛鸣,一辆军用吉普车缓缓驶向医院,停在余琦的身边。身着绿色军装的儿子董亮,跳下车,俏皮地跟余琦敬了一个军礼,大步上前,抱住她,说道:“妈!回家吧!”董亮的夫人李燕红牵着双胞胎儿子董大双和董小双走到余琦跟前:两个孩子齐声说:“奶奶好!”李燕红赶紧跟婆婆打招呼道:“妈,我们来接您回家,过中秋节!”

看着两个活泼可爱的孙子和贤惠的儿媳妇,余琦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她一手牵着一个双胞胎孙子的手说:“上车,上车……”

很快,汽车驶进了海河老街。董亮停好车,挽着母亲的手,带着一家人走进不足两米宽、由一块块青石板铺就的巷道。

巷道两旁,古色古香的老屋鳞次栉比,幽静古老的气氛使董亮仿佛回到了久远的从前。他感觉,古街的那些老房子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只是雕花的门窗被织上了密密的蛛网,烙出了岁月的裂痕,已经不再鲜亮。

他记得,以前,石板路旁密密麻麻的老房子之间有一个小集市。有时,下雨留下的积水从屋檐上滴下来,一滴一滴地落在长满了青苔的石板路上,走上去有点滑,青苔和污泥常常会沾在鞋子上。

“快到了,快到了,孩子们!”听声音,余琦还是有些虚弱。她带着孩子们沿着青石板小路继续往前走。

远远地,董亮看见自家的小院和老屋,在阳光的照映下,在树荫的遮挡下忽隐忽现。

“到了,到了!”董亮高兴地说。进院门的时候,他不由自主地叩了叩门上那个光滑的铁环。走进小院,他看到院墙上覆盖着开始枯萎的爬藤植物。它们攀附在墙上,枝藤相互缠绕着,努力地伸展着,布满墙体,它们用自己的躯体,固执地守护着院墙。董亮和三个姐姐从出生起,就生活在这老屋中。这里,记载着他的童年和梦幻。这里,充满着他们从小到大的欢声笑语。在他的记忆深处,很多日子,家门口的那一抹残阳,染红了老屋,落了又起,起了又落。

“回家的感觉真好!”余琦感慨道。

董欣带着两个妹妹,已经把家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

一进院门,董亮大声说:“妈,您养的这些花花草草真漂亮!”他先带儿子董大双和董小双到院子的东边,跟灌木下藏着的那只米黄和浅灰相间的猫咪打了一个招呼。再到院子的南边,一截不高的土墙旁边,欣赏了一下妈妈养的花和正在生长的大白菜。这才回到院子的中间,以前全家人居住的旧瓦房里面。

堂屋里,有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余琦房间里,用的还是祖传的旧家具。一个老式木桌旁边,摆着一个老式的木柜子、一台缝纫机和余琦睡了一生的老式木床。

早些年,余琦一个人在这里居住。20世纪50年代,她和董志峰结婚以后,一家人一直生活在这里。这里给了董亮太多的温暖,太多的记忆。从出生到记事,到离家去部队当兵,他一直在这老屋生活。他怎么也忘不掉童年在老屋里的一切的一切!

老房子是土墙砌的,土墙上斑斑驳驳的残点,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老屋很大,大四房加厨房和堂屋,上面还有一个宽大的木质阁楼。一楼用来住人。阁楼是画室兼书房,采光极好,褐色的格子窗四方通透。楼顶是圆锥形的,空间很高。地下铺着木地板,为了防潮,周围摆放了些石灰包。靠壁还摆着一对黄铜烛台,象征着这个阁楼的古老。阁楼的西墙正中,挂着一幅明代沈周的《萱草葵花图卷》,东墙正中,挂着苏轼的《潇湘竹石图卷》。早年,余琦的父亲余俊豪热衷于书画收藏,或许,这些古代书画,是余先生当初购买的赝品。其他的墙面上,则挂满了余琦和女儿董燕的绘画作品。阁楼正中央,放着一张花梨木画案,案上垒着宝砚,还有各色笔筒。窗子旁边,摆着余琦的画架,墙角边放着一个画筒。

每天,晨曦初露,余琦就将自己关在这阁楼上,静心地绘画。安静的阁楼、彩笔、画板,舒展着她的思绪,寄托着她的灵魂。

少年时代,余琦就开始练习绘画。几十年来,无论生活如何变迁,她都没有改变对绘画的热爱。一切事物,都是她的创作对象,山水和花草树木更是她的钟爱。她的画是宁静的、柔和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她都用心去刻画。如今,她的画作已经被各大美术馆收藏、展览。她的绘画专著《灵魂画廊》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堂屋正中,挂着一幅赋予这幢老房子灵魂、反映主人品格的松树图。这幅松树图,是余琦刚刚从老家到海河城参加工作时描绘的。作品勾勒了松树遒劲的枝干,枝干又分出密密麻麻的小树杈。树枝上满是针一样的树叶,形成青翠欲滴的叶丛,一簇簇向四周伸展。如绿伞般的松树,植根于其他树木难以安身立命的悬崖峭壁,在阳光的照耀下,傲然屹立于山石之中。山崖下,是一汪清澈的深潭,山中瀑布正**地落下。这幅松树图构图远近结合,意境深远,通过松树苍翠挺拔的气势和形象,彰显了一种正直、朴素、坚强的性格。

堂屋的左侧,余琦为这幅松树图配上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南轩松》: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余琦描绘这幅松树图之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幼年丧母的她,孑然一身来到海河城谋生。社会的变迁,家族的衰落,改写了她的命运。余琦敬佩松树的品格,松树对生长的条件没有要求,只要有一颗种子,它便可以不论地势、不论环境地生长,不图回报却默默地奉献。松树有坚强不屈的意志,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它都能经久不凋。也许,她绘制的这幅松树图,正是她当时灵魂的写照。

老屋,历经风吹雨打、岁月斑驳,墙体很多地方裂开了缝隙。每逢雨天,雨水顺着屋檐流下来。日积月累,滴水的侵蚀,使屋檐下方的每块青砖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小水洞,还长满了滑溜溜的青苔。

然而,堂屋正中那幅松树图,却点亮了这间简陋而陈旧的老屋,随着时光的流逝,显得愈来愈有价值。还有老旧的木楼梯上面,那个收藏着余琦和女儿董燕众多书画作品的小阁楼,使这个年代悠久的老屋显得古老而有灵气,焕发出经久不衰的文化光彩。

中秋佳节,自古就是个团圆的日子。这一天,月亮比其他时候更圆、更明亮。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又称“团圆节”。

大病未愈的余琦回家了,孩子们围着她谈天说地。“外婆!”一声响亮的叫声传了进来。董燕的丈夫魏浩,带着他和董燕的儿子魏俊勇回来了。魏浩现在已经是海河市农业局副局长了,见到余琦,亲热地叫了一声“妈!”4岁的魏俊勇扑到外婆怀里叫道:“外婆!”董燕手上拿着一幅画,佯装吃醋地对董亮说:“董亮,你要在家里多陪陪妈啊!你不在家,妈想你都想死了,别看我和二姐住在海河城,离妈妈很近。可是,平时,妈妈有好吃的都舍不得给我们吃,专门留着给你吃呢!”

“哈哈哈……”董亮富有男人磁性的笑声在屋子里响了起来,他说道,“我回来时间少,没有你回家吃饭多,妈妈留点好东西给我吃,也应该呀。来、来、来,让我看看你是画的什么画?”

“好啊,好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董霞和她的女儿董萌萌也一起过来凑热闹。

余琦的大女儿董欣、二女儿董霞、三女儿董燕、儿子董亮都有和她一样端正高耸的鼻子,棱角分明的嘴唇,只是性别不同,高矮胖瘦各有不同,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家人。

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围绕在余琦身旁。董燕把自己最新的画作展开,请大家评点。

“哇!也是一幅松树图。”董亮看了一会儿,“嗯,画得还不错,到底是专业画家,不过呢,没有妈妈的松树图画得那么传神,”他指了指墙上的松树图,“你看妈妈的松树图画得多么传神,你的功夫嘛,还差一点哦!”

余琦称赞说:“哎呀,画得真好,比我的松树图画得好多了。”

“看来,妹妹的美术专业没有白学啊!”董欣说,“不过,我也认为和妈妈画的松树图相比,还欠一点火候。”董亮赶紧接着说:“我们一点都不拍妈妈的马屁,哈哈哈……比方说,这个松树的根,在悬崖上应该扎得更深一点,不然给人感觉快要倒下来了,哈哈哈……”

董欣说:“董亮,你别开玩笑了,我们还是要多鼓励鼓励董燕。”

董燕心里想,你在这儿贫什么嘴呀,要你画,你画得出一个树枝来吗?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于是她冲着董亮说:“你小时候最喜欢得表扬的。你在院子里弹小珠丸的时候,弹中了一个,就高兴地让我们出来看。都是为了让妈妈表扬你呀。”

董燕的丈夫、海河市农业局副局长魏浩连忙给妻子打圆场,笑着说道:“我看燕子的画,传承了妈妈的风格,跟妈妈的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到底是妈妈的亲生女儿。”

大家谈得热闹,董欣张罗着捉一只鸡,杀了炖给大家吃。董亮、董燕连忙跑过去帮忙。董大双和董小双还有董萌萌、魏俊勇一听说抓鸡就来劲了,蹦蹦跳跳地加入进来。院子里一下热闹了起来,一会儿,大家成功捉住一只最大的母鸡。

董欣围上围裙,把鸡炖上,开始给大家做饭。董霞、董燕帮厨。董亮和魏浩在堂屋里陪着余琦天南海北地聊着天。

一会儿,随着厨房升起的袅袅炊烟,浓郁的香味扩散开来,在整个老房子里弥漫。忙乎了一阵子,董欣从厨房走了出来,解下围裙,擦着油腻腻的手,站在厨房门口,呼唤着:“开饭啦,吃饭了!”

这是中秋节的团圆饭。圆圆的饭桌上,摆满了饭菜,散发着诱人的香味。鱼香茄子、青椒炒肉片还有香辣土豆丝……大家一边吃,一边聊。余琦忘记了病痛,直往孩子们碗里夹菜……

董燕说:“咱们家的老房子经常漏雨,一下暴雨,水就滴到了阁楼的墙边,弄不好啊,把妈妈的画作打湿了,那多麻烦!”

董亮说:“是啊!该好好修一修了。”

董霞说:“超过30年的老房子都很破旧了。现在很多新房子都建起来了。要么我们筹资帮妈妈换一处新房子搬过去吧?”

董燕接着道:“是啊,很多邻居迁了新居。妈妈,您为什么要一直待在这个老房子里呢?”

余琦沉默着,不回答也不解释,只是不停地给孙子们夹菜,她沉思着……

可以想象,历经半个世纪,这斑驳的老屋深处,房檐门落之间,藏着多少久远的故事,让她难以忘怀,难以割舍。

董大双、董小双和董萌萌还有魏俊勇高兴地吃着、笑着、嬉笑打闹,摆弄着晚上要点的灯笼。他们喜欢过节,大家可以在一起玩,还有好吃的……

沉默良久,余琦说:“不搬。在这里住惯了,哪里也不搬了。”

董欣明白了,这老房子已经与母亲的灵魂融为一体了,特别是阁楼上的那些藏画。母亲不想离开这个承载了太多情感、太多过往的老房子。

“妈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董霞也很理解母亲的想法。

在这个家里,大事小事都是余琦做主,这次也不例外,大家按照妈妈的意见,哪里也不搬了。

夜幕渐渐降临,天幕上繁星闪烁。董欣安排在院子里摆了一张桌子,摆上月饼和水果,全家人一起赏月。

一会儿,中秋节的主角,月亮穿着明亮的白礼服登场了,它高高地升起,又大又圆,就像一个银色的玉盘反射出一道道白光,光彩照人。看着皎洁的月亮,魏俊勇好奇地问道:“外婆,月亮里面怎么有人在砍树呀?”余琦说:“是啊,那是吴刚,他在砍那砍不断的桂花树。还有嫦娥,因偷吃仙药,被关在寂寞的广寒宫内。那只小玉兔呢,它在广寒宫里为嫦娥捣药……”

董萌萌仰着头,望着无际的天空说:“外婆,我好想去和吴刚做伴,好想去慰问孤独的嫦娥,好想去逗逗可爱的小玉兔呀。”

全家人乐呵呵地笑了……

一会儿,董大双、董小双和董萌萌还有魏俊勇拿起几块月饼,提着小灯笼捉迷藏去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仰望着圆圆的月亮,余琦不禁思念起逝世的亲人来。当父母慈祥的面庞浮现在眼前时,她的眼睛湿润了……

董亮连忙说:“今天,家里的人基本都到齐了。真是难得呀!”

董燕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说:“要是爸爸还活着,就更好了……”

董霞赶紧捂住妹妹的嘴巴,把她拉到一边,附耳轻语道:“这个时候,最好不要提爸爸,妈妈会伤心的,伤心的事不要提。”

然而,姐妹俩的言行,余琦全收眼底,也深深触动了她的灵魂。她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年,丈夫“永远睡了过去”的情景。尽管她恨他担不起家庭的责任,但得知他永远不会再次醒来时,她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她希望他只是一次睡眠,希望他再次醒来,醒来之后拥有全新的生命。然而,这只是一种想象。董志峰“沉睡”了,永远没有再次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