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董欣每一次回国探亲,都是来去匆匆,能在家里住半个月,就算比较长的时间了。有时候,一年回家一次,有时候,两年才能回一次家。而且,美国的假期是圣诞节,传统的春节期间,她已经很久没有回家团圆了。
这一次,董欣决定:再忙,也要把别的事情放下来,陪伴母亲好好调养身体。她相信,这是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最好回报。
打点行装,董欣陪着母亲,回到了唤醒余琦童年回忆的老家,海河城郊的余河店镇。
抗战时期,年幼的余琦曾经随母亲一起回老家余河店避难。那是她第一次回到自己的故乡。童年的她,对乡间田野的一草一木充满了好奇。农村的树很多,牛羊成群,村子不大,她很快就把村子绕了一圈。第一次看到成群的鸡鸭还有小狗和牛,她有些兴奋也很紧张,站在远处观望。不时问母亲一些问题:为什么有的牛是黄的、有的狗是白的,为什么牛粪是圆形的……
家后不远处有一座山包,村里人在上面种了些玉米、土豆,一条细细的土路可以通到山上。她嚷嚷着要母亲陪她上去玩耍。山路弯弯,她一鼓作气爬了上去,一句累都没有喊。山坡上长了很多野花,开得正鲜艳,她采了好多野花做成一束,送给母亲。
田野里,有许多的昆虫和小动物,最多的就是蚂蚱。她小心翼翼地靠近,想要自己抓住一只。村边有一条小河,她跟着其他孩子们,拿着破旧的小筛网,到河里逮小鱼和蝌蚪,逮没逮到都很快乐。
村民吃水、灌溉、洗衣服都靠村子前面的那条河。夏天,摘一截空心的瓜秧秆,放在嘴里可以吹出自然的声音。有时候,她骑在牛背上,体验放牛的感觉。对她来说,农村的一切都是新鲜的。
余琦第二次回老家,是父亲带她回乡务农。通往村子的路,还是那条土路。村巷里,到处是牛粪。孩子们欢快地围着牛粪堆奔跑着。而那时候的余琦,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她常常在屋子里呆坐着,安静地思考……
回到老家,董欣首先是把妈妈的画室布置起来。每天早上,余琦静看庭前花开花落,对着乡村的美景写生。书画,能够帮助她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引领她静坐在灵魂的港湾,与自己对话。
秋天,天慢慢地变凉。秋风,清凉了大地,清静了人们的灵魂。秋雨落下,漫天的雨丝随风飘扬,清凉的雨水点点滴滴洒落在秋菊的花瓣上,秋菊坚强地撑着自己的瓣,绽开朵朵美丽的花。**的坚强和高尚,触动了余琦内心的柔软,勾起了她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思念。她铺开宣纸,把情思的琼浆,滴洒在素洁的宣纸上……
画完画,余琦端着一小盆鸡食,去院子里喂鸡。她往地上撒鸡食,一群鸡跟在她后面欢快地啄食着。而到了下午,她会到院子的每个角落去寻找新下的鸡蛋。有时候在鸡棚里,有时候则会在放杂物的房子里,摸出两颗。摘菜,也是余琦最愿意做的事。到吃饭的时候,去菜地里摘几个西红柿和一点青菜,一顿饭的菜,就够了。
深秋,月朗星稀的夜晚,一阵阵凉爽的秋风习习吹来,寒意浓浓。董亮、董燕、董霞担心母亲免疫力低,经不起感冒的侵袭,给母亲送秋衣来了。董燕轻轻地给母亲披上外套,说:“秋凉,您应该稍微穿多一点才好。”
看到儿女们从一个个小不点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余琦心里充满了喜悦。
看到母亲刚刚创作完成的那张充满秋天诗意的画,董燕高兴地叫道:“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妈妈这些日子画的画吧……”
余琦对孩子们说:“我画的是秋天的景色,起名《春华秋实》。”
大家一起欣赏着美丽的图画。只见画面上,天际悠远,原野茫茫,满地金黄。秋高气爽,尽管百草渐黄,花儿却在怒放。
近景,从村头农家的葡萄架展开。一串串紫莹莹的葡萄,沉甸甸地挂在树上,晶莹剔透,紫得那么晶莹,紫得那么光亮,像一颗颗光亮的宝石,挨挨挤挤,密密麻麻,又像圆溜溜的小球儿。村边,是一片橘园,熟透了的橘子挂满枝头,树枝被压弯了腰,橘子的皮是金黄色的。一对金童玉女刚刚把橘子剥开,一片片月牙似的橘瓣,聚在一起,活像一个小灯笼,黄澄澄的果肉鲜嫩欲滴。梨树、枣树也挂满了硕果。黄澄澄的梨,青青的脆枣,让人垂涎欲滴。远景,深秋的田野,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摆动,掀起层层金浪。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阳光与秋风之中,几个有着古铜色脸庞的庄稼人,正挥舞着弯如新月的镰刀,收割着金色的稻谷。村庄、果园、田野,接连延续,如同美丽的彩锦,由近至远,铺向遥远的天际,人们喜悦地收获着一季累累硕果……
余琦以自己的方式,寄予秋天美好的愿望和期盼。董燕读懂了母亲的画,她说:“只有播种下希望,来年才会收获一季的快乐与富足。种田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啊。”
董霞说:“对于农家人来说,世间最美的事,莫过于收获沉甸甸的稻谷,压弯了树枝的橘子,圆溜溜的葡萄……”
董欣说:“所以,要想收获,就要不辞辛劳,想要得到,就要付出和坚持。”
董亮的发言最精彩,他激昂地说:“一年春华秋实之后,并不是生命的终止,来年的灿烂与辉煌,还等着我们去创造。妈妈,您现在就是处在丰收的季节。养病,只是一次清心怡然的休息,恢复了,您还要去播种来年的希望。”
孩子们的话,温暖着母亲的心。母亲的病,牵挂在儿女的心上。
这些日子,董霞四处为母亲寻医问药。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医大夫特别自信地告诉她,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老大夫说,你母亲这个病能治,但要时间久一点。他建议让余琦吃些人参,说人参是一味极好的补品,有稳定脉象、大补元气的功效,适用于大病、久病所导致的元气虚脱、气短神疲。这次,董霞专门托人从大兴安岭带了点人参,给母亲补身子。
余琦看了看二女儿带来的人参。微笑了一下说:“这是好东西呀,你想让妈妈补好身子,长命百岁呀。”
“妈,我们就是希望您长生不老呀!”董燕扶着余琦的肩膀说道。
余琦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人固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就像秋叶终会离开树梢一样,死亡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对于死亡,我可以坦然接受,只要我的儿女都幸福,我到了天堂也会微笑。”
董欣深情地说:“妈妈,这辈子,您为我们吃了太多的苦,受了太多的罪。好不容易,现在生活好了。我们希望您能够好好活着,享受一下生活。只要有办法,我们就要让您活得更好,活得更长。”
董霞说:“是啊!自古以来,长生不老,就是人类的梦想。古人认为,一些用中药材炼制的丹药为长生不老药。比如‘老奴丸’‘五石散’……秦始皇曾派人驾着大船,远赴海上仙山,求长生不老的妙药呢!”
董亮说:“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长生不老都快成为现实啦!比如,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移植和修复啦。据说将来会有一天,人的哪个器官坏了,就培植个新器官换换,器官、肌肉、皮肤都可以从头再造。医生就跟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一样,看哪个机器零件坏了,拿刀一切,直接安上新的。这样一来,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董燕说:“是啊!谁都想长生不老。当年孙悟空吃了蟠桃园中的蟠桃,就变得长生不老了。妈,您受了那么多的苦。现在,我们都长大成人了,希望您好好活着,多看看世界,享享福呗。”
余琦说,“孩子们,你们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有生就有死。生命的消逝,有时并不是坏事,而是一种解脱,在某些宗教里,死被解释为投胎转世。总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分离的。”
“妈,尽管我们没办法抗拒死亡。但不管怎么样,我要尽力延长您的生命。您为我们受的苦难太多了。”董欣激动地说,“如果您病重,现在的医疗救治不了您,我们就先把您冰冻起来。等医学发达了,再让您起死回生。”
听了董欣的话,余琦哈哈大笑起来,说:“傻孩子,哪有这种事情?哪有把人冰冻起来,还能起死回生?”
董欣说:“有啊!我是学生物学的。在美国,人体冰冻早已经开始了。”
董欣的话,让一家人都吃了一惊。“人体冰冻了,还能再救活吗?死了,就睡过去了,还能解冻吗?解冻了还能复活吗?”董燕代表大家连连发问。
董欣说:“1962年,被誉为‘人体冷冻之父’的罗伯特?埃廷格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不死的期待》。书中介绍了人体冷冻的概念并引述了大量关于低等动植物冷冻复活的案例。罗伯特博士认为,作为高等生物的人类,肯定也具备冷冻复活的潜力。他相信,未来医学的发展能够治愈人体的各种疾病。‘不管是什么杀死了我们,我们未来的朋友迟早会救治我们。’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读者为此深深着迷。卧病在床的癌症晚期患者詹姆斯?贝德福就是其中之一。”
董燕追问:“然后呢?”
董欣说:“1966年,詹姆斯在遗嘱中留了10万美元用于冷冻身体。虽然他知道希望渺茫,但还是不肯放弃这一线生机,而且,他从心里希望这个难以令人置信的科学研究能够持续下去,终有一天,可以真的实现生命向未来的穿越。”
“结果怎么样了?”董霞也着急了。
董欣说:“1967年1月,詹姆斯永远地停止了呼吸。罗伯特?埃廷格和他的团队为他进行了人体冷冻。将他的遗体保存于一个盛满液氮的容器中。”
“詹姆斯真的可以复活吗?”董亮质疑道。
董欣说:“人体冷冻,确实保存了詹姆斯?贝德福的身体,待时间走向未来,医学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说不定就能解冻他的身体,治愈他的疾病,帮他实现复活。”
董燕兴奋地对余琦说:“太好了!妈,您病重到无力回天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尝试把您冰冻起来。等到未来,再让您复活。只有冰冻了才有机会去解冻,解冻了才有可能再复活。总之不能让您死,您要一直活着……”
孩子们的话,在余琦的灵魂深处**起粼粼波浪,眼泪悄悄地渗盈在她的眼眶,这是爱的感动。在生命接受疾病的折磨和考验之时,她对生活充满了感激,感激生活给予自己吃苦耐劳的机会,感激曾经的艰难困苦,感激曾经的快乐与忧伤,感激过往的一切经历对自己灵魂的历练。感激上天赐予自己一群贴心的孩子,是他们给了自己战胜疾病的力量。
或许,人们从来就没有做好至亲离世或者自己面向死亡的准备。作为长女,董欣对母亲的病后康复一直寄予美好期望。她相信,母亲的骨子里,有着常人不可比拟的坚强和柔韧。几十年来,她见证了母亲在人生道路上经历的曲折和艰辛。她懂得,母亲含辛茹苦抚育他们姐弟四人所付出的爱,是世界上最纯粹的感情,她祈祷上天赐福,希望母亲通过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康养,能够恢复如初。她牢记着孙建教授的话,健康管理主要是营养支持。她费尽心思,学习和运用护理知识,为母亲制订了饮食计划和运动处方。每天搭配一些鱼、肉、蛋,给母亲的身体补充能量和营养。用心帮助母亲恢复身体。白天,陪母亲散步,晚上,跟母亲聊天。
回归乡村,回归自然。余琦喜欢与女儿一起,行走在拥有无边色彩的秋幕里,倾听秋蝉发出的美妙乐音。她喜欢农村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喝家乡的井水,吃自家种的粗粮和蔬菜,用自家榨的油炒菜。
董欣让妈妈每天坚持少吃多餐,均衡搭配营养,并且陪伴妈妈练习健走,从最初800米开始,慢慢增加到2公里。健走,增强了余琦的自信。她感受到,健走可以排解生理和心理的毒素,会分泌很多快乐因子,每天坚持,分泌的快乐因子就越来越多。慢慢地,她养成了健走的习惯,感觉人生好像被推开了新的一扇窗。
亲情的滋润,还有大自然和绿色的食物与环境,唤醒了余琦身体的自愈力。半年时间过去了,余琦气色慢慢好了起来。
以自然之法,还养自然之身。再次回到医院检查,余琦身上的癌细胞居然没有了。她的身体状况一天更比一天好。母亲绝处逢生,让董欣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切实可行的自然之法科学地调理身体,健康的钥匙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董欣感悟,全心地陪伴,是母亲恢复健康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