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五开始,许多知青陆续去给那些平时在劳动中关心关照自己的农民拜年。平时,董欣、董霞姐妹俩很少和农民打交道。而其他知青和公社里的领导及生产队里的人,来往却很频繁。
董霞对姐姐说,她们也应该去给别人拜一下年,尤其是大队长汤家栋,平时在劳动中非常关心她们姐妹俩。董欣则认为应该去拜访一下知青点旁边的老巴子小队长,平时在劳动中,他也没少关照她们姐妹,董霞还不知道老巴子小队长姓什么,董欣说好像姓倪。
于是,她们决定早上先去汤大队长家。回来之后再去老巴子小队长家。她们把母亲从城里带来的年货,分出一部分打成了两个小包,每家一份。既然去别人家里,肯定不能空手去,每家都有小孩子,需要尽一点心意。
初七的早上,姐妹俩梳理打扮一番之后,带上礼物便出门了。她们先去了大队长汤家栋的家。汤家人包括汤大队长,见到姐妹俩非常高兴,也感到十分意外。
汤家栋泡了两杯红糖茶,请她们坐下。告诉她们,黎宏伟初一就来过了,李明新初二也来过。平日里他们也经常到自己家里来,姐妹俩还是第一次来自己家。
汤队长知道初二她们的母亲来过知青点,也知道她们的母亲从前是国家干部。汤队长说公社应该接待一下她们的母亲。当时因为卢书记有事,又担心去了打搅她们一家人团聚,所以,最后没有去见她们的母亲。
最后,姐妹俩终于明白了大队长为什么对她们如此热情。原来,公社的领导经常需要去外地出差,既然出差,就会涉及在外地的吃住问题。年前,卢书记出差去省里路过海河时,就是在黎宏伟家里歇的脚,黎宏伟的父母很热心地接待了卢书记。
汤大队长的意思是,既然她们的母亲在国家单位工作,一定会有办法将一般的粮票换成全国粮票。这样,以后大队干部出差,用起来会更方便一点。
父亲去世了,现在家中只有母亲一人,董欣不知道母亲是否能把地方粮票换成全国粮票,她只好答应大队长,自己写信问一下母亲。
董欣又问汤家栋,有多少粮票需要换?汤家栋说能换上100斤全国粮票就够了。既然董欣表示愿意写信问一下母亲,汤家栋大队长便先感谢她们姐妹了。
离开了大队长家,董欣一路上就抱怨董霞,都是她提议来看一下领导,才多出了这样一件事,还不知道母亲是否能办到。如果办不到,反而还会得罪他们,这是自己给自己找来的麻烦。
董霞则说:实际上,即使她们不去见大队长,该来的麻烦迟早也会找上门来。至于母亲能否帮忙换上100斤全国粮票,自己就不清楚了。
因为这件事,她们有一点犹豫究竟去不去老巴子小队长家里。因为是董欣提议去小队长家的,既然礼物都准备好了,所以董欣坚持自己的意见,觉得还是应该去。董霞拗不过董欣,于是,俩人绕路去了老巴子小队长家。
老巴子小队长家里,除了一张破桌子,连一条长条凳都没有,只有两个用柳树条自制的小板凳。屋子里黑乎乎的,显得非常昏暗,屋顶被柴烟熏得非常黑,应该是多少年的陈迹了。
姐妹俩的到来,自然令老巴子小队长很是意外。他热心地给姐妹俩倒了两杯开水,对姐妹二人带来的一包年货非常感谢。大胆的董霞首先说话,对于倪队长平日劳动中,对她们姐妹的关照表示感谢。她们站了五分钟,说了两句话便走了。
离开小队长家,姐妹俩感慨颇多。她们这是头一次走进农民家里,她们没有想到他们是如此贫穷。
董霞告诉董欣,生产队大多数贫下中农的家里,连一张吃饭用的桌子都没有。平时,大人都是蹲在地上吃饭,小孩就是坐在那个自制的破板凳上。公社除了书记、大队长,这些人家的桌子和长条凳,是请木匠打的,其他社员家里面的桌子椅子等用品,几乎都是社员们自己做的。
姐妹俩回到知青点,不一会儿,黎宏伟来了,他与别的女知青寒暄了几句之后,来到姐妹俩的床边。董霞知道黎宏伟总是想接近她们姐妹,便对他不冷不热,讥讽道:“黎大队长,有什么指示?”
董欣记得黎宏伟的好,初二的早上正是黎宏伟引路把母亲带到了这里,本想拿出年货让黎宏伟吃,见董霞如此态度,便不好太热情。
明白董欣心事的董霞,让黎宏伟别介意自己的态度,并为黎宏伟倒了一杯热水,请黎宏伟在床边坐下,并且解释说:这两天热水都不够,今天自己才打到了这一瓶开水。
黎宏伟说:“知青点的生活确实很艰苦,不比在父母的身边。不过实话实说,只有好好表现才有希望早一天回城。”
董霞舌尖嘴快:“依我看,某些人所说的好好表现,不过就是和公社的干部搞好关系而已。”
黎宏伟明明知道董霞说的就是自己,他还是老老实实地说:“是的,是的,就是要搞好关系。要给公社大队、生产队都留下好印象,这样以后才有可能让社员们推荐,生产队同意,公社领导批准,每一个环节都能顺利通过。”
他近来和公社的领导多次谈心,做过很多沟通,才知道一个知青如果想回城,必须经过这些程序。他来这里和她们姐妹俩人聊天,是出于好心,把这个程序告诉她们。只有如此,她们将来回城才有可能不走弯路。自己的父母也是国家干部,也跟他讲过很多,在他回城的问题上,他的父母可能帮不上太大的忙,主要还是在公社的领导。
聊完了这些,为了逗大家开心,黎宏伟说了一个关于生孩子的故事给大家听,他还没讲姐妹俩人都笑了。
黎宏伟说:自己小时候在家,父母都说小孩子是从门旮旯里挖出来的。为了探明虚实,他和邻居小伙伴驴头、狗蛋商议后,在驴头家门旮旯开挖一探究竟。他们正在起劲地挖一个大坑,驴头父母从外面回来,驴头一脸惊恐,其父正准备动手暴打他。黎宏伟上前勇敢地拦住说:“我们准备给驴头挖个小弟弟,有啥错?”
驴头父母哭笑不得,默默地把坑填上,说:“暂时不要,养不活!”
黎宏伟讲完这个故事,姐妹俩人都笑了,董霞也觉得这个故事讲得不错,比有些男知青讲鬼故事好。
初八上午,全体知青开了一个收心会,下午,就开始正式下地干活了。
春节休息了几天,姐妹俩人的体力恢复了许多。经过劳动锻炼,她们慢慢了解了农村的劳动生活。
这一年的春耕生产安排得特别早,知青们的劳动生活,也越来越紧张,每天早出晚归。
无论劳动多么辛苦,生活多么艰难,知青们都要好好地干。好好干才能够回城,好好干才会学会干农活。
在艰难的环境下,人们更加需要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女人,更渴望有爱情的滋润。
女知青越是渴望有爱情,越对男生特别敏感。出色的董欣和董霞在女知青中格外引人注目。因此,每一个试图接近她们的男知青,都会成为知青们议论的对象。
与此同时,私底下姐妹俩也在议论男知青。她们议论最多的,还是黎宏伟和李明新。她们已经明显感觉到,这两个人总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接近她们,知青点的男女知青们,也明显地感觉到了这一点。董欣常常提醒董霞,与李明新交往要保持距离,而董霞早就看出董欣有一点喜欢黎宏伟。她对董欣说,黎宏伟不像李明新那样有点耍流氓,要把黎宏伟和李明新区别开来,他们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春节期间,董欣已经写信给母亲,提到关于大队干部需要换全国粮票的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的母亲很快有了回信,她在信中说:现在,你们的父亲已经不在了,我自己想想办法,帮忙换百把斤全国粮票。通过这件事,将来你们找当地的干部办点什么事,也许会方便一些。
母亲在信中还问,她是把全国粮票寄过来,还是等将来她们回家拿,或是自己到知青点来探望她们时,再带过来。母亲还提醒她们,也可以考虑让当地的干部出差到海河时,到自己家里去取。这样自己有机会在家中接待一下他们,联络一下感情。听说农村的孩子缺衣少鞋,自己在家里也清理了一些旧衣服和旧鞋子,找机会送给那些孩子。
她们远离父母下放在这里,信是和母亲唯一沟通感情的方式。收到母亲的来信,就如何写好这封回信,姊妹俩讨论了很长时间。董欣很慎重,她很注重表达方式,每一个字眼都会用心斟酌。比如母亲说,可以考虑让当地的干部去海河时到家中去取粮票。董欣信中告诉母亲,还是用挂号信把换好的全国粮票寄过来比较好,免得给妈妈增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