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小院,空****的。院墙边,生长着杂草,开放着野花,爬藤的植物攀着墙,努力地伸展着,枝藤相互缠绕着,遍布整个院墙,这么多年,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它们都坚持用自己的躯体,固执地守护着这个院子。
十多年没拿画笔的余琦,把尘封多年的宝砚、笔筒、画架搬了出来。拂去厚厚的灰尘,重伏画案,尝试着找回画画的感觉。
因为生活放弃了自己最爱的余琦,再次拿起画笔,她扪心自问,这么多年没画了,我还能捡得起来吗?
重新做曾经放弃的事,往往都很难。她感觉手生疏了很多。画什么呢?她忽然想到一个点子,为下放农村的两个女儿画画,这样既可以恢复自己的绘画技能,还能送一份有意义的礼物给女儿们。
一如往常,每天晨曦初露,余琦就将自己关在阁楼上,开始静心地绘画。
俗话说,冷松热柏。大女儿董欣,是春天生的。初春正是栽松树的季节。她认真琢磨了一下,准备画一幅松树图给她。
她拿起笔,勾勒了松树遒劲的枝干,又从枝干上分出密密麻麻的小树杈。树杈上,挂满针一样的树叶,一簇簇青翠欲滴的叶花,充满活力地向四周伸展。松树植根于悬崖峭壁,在山石之中傲然屹立。这幅松树图,与挂在堂屋正中的那幅赋予这幢老房子灵魂、反映主人品格的松树图异曲同工,彰显了松树正直、朴素、坚强的性格。她希望女儿有松树般的灵魂。
三九寒暑,风霜雪雨,红梅绽放。二女儿董霞是冬天生的,余琦为她画了一幅梅花图。
她先画出梅树的树干,这是傲骨凌雪的支柱,再画树干上的分枝,按照适量的间隔距离分别画出每一根分枝上的旁枝,有些分枝适当弯曲,为整个画面增添真实感。接下来,她在树干树枝上画出梅花,每朵小花画出五瓣花瓣,在枝条的最尖端,她画出了一些含苞待放的小花骨朵。接着,她用大红色的彩墨点画,涂抹,匀色梅花,再用黑笔在梅花的花心点出几个小点,作为花蕊,用深灰色的彩墨给树枝与树干上色。最后,她用各色彩墨点画背景。一种唯美的意境营造好了,红梅花盛开在冰封的雪岩上,不怕风吹霜打,让人联想起《红梅赞》的歌词:“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
很快,春节临近了,这是知青们下放后的第一个春节。
正如董霞听说的那样,上面下达的指示精神,今年要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只休息五天,以后可能每年都是这样。过去那种传统的过春节、休息半个月的做法,不适应当前国内国外的革命形势。因为无论是从国内来讲,还是国际上来讲,一个新的全世界范围内的革命**即将到来。因而,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过一个全新的革命化春节,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的到来,深深触发了知青们的思乡之情。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返城探亲,比如母亲生病、父亲病危,等等。还没到春节,知青点突然走了十几个人。
董欣突然发现,自己是如此蠢笨,别人早就做好了回家的准备,各种理由都被别人用过了,她们姐妹如果请假,恐怕很难再找出合适的理由。这让她们觉得回家过春节已经没有了希望,不仅是因为请不到假,还因为那么远的回家路,她们两个人的车费都需要不少。
尽管,上个月她已经给母亲写过信,说今年春节可能无法回家。但当她们看到这么多知青回家了,心里面痒痒的,还是希望能有机会回去过年。然而,希望,已然变成了泡影。
春节期间,天气阴冷。从三十晚上开始,纷纷扬扬的雪花就飘落了下来,这是一场罕见的大雪,留下来的知青早上都不敢从热烘烘的被子里出来。
董霞正在和姐姐聊天,黎宏伟带着两个男知青来贴标语:欢度革命化春节。
趁贴标语的机会,黎宏伟特意走到女知青宿舍门口,对着姐妹二人说:明天上面要来人检查,慰问留在这里过春节的知青。本来,公社把会场安排在公社大队部,因为突然下雪,所以他跟公社商量,把会场就安排在他们知青点,这样就免了明天下雪天还往公社赶。
就在黎宏伟和姐妹二人说话的时间,许多女知青都围到了门口。黎宏伟顺势告诉大家:自己会设身处地为知青着想,代表知青说话。女知青代冬梅打断他说:“啥事情,你都不会忘记为自己邀功的。”“哈哈……哈哈……”知青们都笑了起来。
除夕夜,来女知青房间串门的男知青更多,许多人半夜才走。
深夜,一切归于安静。思乡的情绪再一次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大家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一会儿,便听到有人在哭泣,姐妹俩也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
最终,董欣越睡越清醒。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她思念着自己的母亲,不知她此时此刻正在干什么。还有小弟小妹的身影浮现在她的眼前,挥之不去。下放前母亲的叮咛,一直萦绕在她的耳边。
姐妹俩干脆半躺在**,回忆起过去,回忆起她们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她们有好几个月没见到母亲了。而家中只有受过伤的小妹还有不懂事的小弟守在母亲身边。在这个千家万户团聚的日子里,一家人天各一方,她们无限感伤。
对家的向往,对母亲的思念,是她们在这个寒冷的春节里最重要的精神寄托。母亲来信说,她们长大了,下放了,懂事了,自己放心了,让她们好好照顾自己。她们一次又一次地回味着母亲的来信,母亲含辛茹苦抚育他们四个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呈现在她们眼前。
母亲说她们长大了,懂事了。她们却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既不懂人生,也不懂理想,更不懂爱情。但是,她们现在逐渐明白了生活的艰辛,明白了母亲从前对家庭的付出。
在董欣心中,母亲是顶天立地的。有了母亲,不管遇到了什么问题,最终都能得到解决。母亲是那么勤劳,那么智慧,那么坚强。她感觉,自己慢慢地理解了母亲所受的委屈,理解了母亲的坚强和伟大。
董欣想得越多,越是无法入眠。在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中,一直到天亮,她才迷迷糊糊地入睡。
这是一个罕见的严冬。下了一夜的大雪,给大地覆盖上了厚厚的雪毯。村边,小路上,池塘边,那些三三两两的、低矮的女贞子和夹竹桃,在白雪的覆盖下,就像是白纸做成的扫帚。
风雪停驻了很久,原野上一片寂静,看不到一个人影。突然,一支敲锣打鼓的队伍,像一条彩色的花蛇,舞动着身子从田野上穿行,游向了黄家湾知青点,打破了田野的寂静。
大年初一的早晨,辛苦了几个月的知青们,还没有全部起床。知青干部黎宏伟来回吆喝,春节慰问团到了,大家到会议室集合啦。他好不容易,才将男女知青们集结到会议室。
由海河市政府组织的知青慰问团,带来一些瓜子、糖果,在黄家湾知青点开了一个座谈会,知青点一下子有了过革命化春节的氛围。
然而,大多数知青对座谈会的反应,远不及对瓜子和糖果的反应大,他们也不太关心慰问团带来的那一份慰问信的内容。大家喝了茶,吃了瓜子、糖果,就到了吃午餐的时候了。
大年初一,知青的伙食还算过得去,有鱼有肉。但是,每个人都在思念着远方的家人。
吃完饭,知青们之间关系比较近的,就开始串门儿聊天,东扯西拉。大伙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互相串门一直串到半夜,初一才算结束了。
大年初二的早上,知青点出奇地安静,董欣和董霞躺在被窝里,谁都不想动,打算吃中饭的时候再起床。
一会儿,外面传来嘈杂的声音。董欣听到了黎宏伟那洪亮的声音在喊:
“董欣、董霞,家里来人了。”
她一转身爬了起来,然后冲着董霞喊道:“快!快!起来!”
尽管,她不能确定是不是家里来了人,但她多么希望,此时有家人能来看她们。
随着黎宏伟说话的声音越来越近,姐妹俩快速地穿好了衣服。俩人刚下床,黎宏伟拎着三个包,领着一个头裹围巾的人,直接闯进屋来。董欣从来人的身材,就感觉到有点像母亲。当来人扯下头上的围巾,姐妹两人立即惊呆了!天哪,这正是她们日夜思念的母亲,反应最快的董霞,惊呼道:“妈!妈!”
妈妈来了,姐妹俩又惊又喜,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母亲,永远是母亲,母亲的爱永远是无私的。她们不知道母亲是如何在这冰天雪地的世界里,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她们身边的,她们围着妈妈问寒问暖,把引路的黎宏伟忘在了一旁。
余琦谢过黎宏伟。黎宏伟望着团聚的一家人,觉得应该让她们慢慢聊,就说自己有事先走了。
这时,董欣才记起来对黎宏伟说了声:“谢谢!谢谢你啦!”
余琦原本打算年三十就到黄家湾来,但是,家里还有一儿一女需要照顾。幸亏有个好邻居李湘梅,大年初二,她把家里的一儿一女托付给李湘梅,自己赶往黄家湾了。
临走时,李湘梅对她说:“姐,你放心去吧!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我会帮你照顾好的。”湘梅自己一生没有生育,一直把余琦的几个孩子,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女。与李湘梅相邻而住几十年,余琦家里遇到什么事情,都少不了找她的麻烦。湘梅有什么难事,也会最先找余琦商量。
细心的余琦看到董欣、董霞两姐妹的双手已经生了冻疮,并且,董霞的手已经冻裂,裂开的口子可以看到里面鲜红的肉。到农村以后,姐妹俩都比在家里消瘦了许多。看到这些,她心痛得流下了眼泪。
她给女儿们带来了一些腊鱼、腊肉、糖果,还有姐妹俩的衣服、鞋子以及零用钱。她们虽然在农村挣工分,实际上她们吃的穿的用的,还是靠家里负担。
余琦远在海河,但孩子们谁的鞋子该换了,谁该添新衣服了,她心里都有一本账。经过生活的磨炼,过去的千金小姐余琦,已经成为家庭的脊梁和灵魂了。她操心着儿女的大事小事,担心着儿女的一切一切。
妈妈来了,尽管知青点的生活非常艰难,劳动很辛苦,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姐妹俩尽量拣好的向母亲汇报。
老家来人了,知青点一下子热闹起来了。知青们都围了过来,了解一下城里的情况,分享余妈妈给知青点带来的快乐。
欢声笑语中,见过大世面的余琦,毫不吝啬地把自己带来的瓜子、糖果,拿出来给大家分享。知青们吃着瓜子、糖果。围着余妈妈谈天说地,他们感觉,余妈妈就像是自己的妈妈一样,格外亲切。
聊了一会,余琦佯装神秘地说:“我还给我的两个女儿带来了最有意义的礼物,你们猜猜是什么?”董霞急不可耐地叫了起来:“什么礼物?什么礼物?赶快拿出来看看呀,拿出来看看呀!”董欣说:“看把你高兴的。不要着急,不要着急,等妈妈拿吧。”
现场的知青都期待着……
余琦打开包裹。拿出了她精心绘制的松树图和梅花图:“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妈妈不在你们身边,遇到了问题,你们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遇到了困难,要更加坚强。希望你们像松树一样坚强,像梅花一样傲雪凌霜。松树图是送给董欣的,梅花图是送给董霞的。”说着,她和两个女儿一起,把自己精心绘制的图画展示给大家。
“太漂亮了,太漂亮了!”知青们围上来,一起欣赏。董霞说:“正好,我们把它挂在床头,想妈妈的时候就看看妈妈画的画。”董欣说:“对,遇到了困难和问题。我们就想想妈妈说的话,看看妈妈画的画,不管什么问题就都能解决啦!”看着女儿高兴的样子。余琦满意地笑了。
在知青点待了两天,放心不下家里的董燕和董亮,初四的早晨,余琦就要启程回城了。
春节期间,知青点不敲钟。余琦睡到半夜就醒了。她穿起衣服,在**坐了好一会儿,姐妹俩才醒来。
她们不知道确切的时间。过去,生产队早上六点钟敲钟出早工,将近七点,天才能亮。因为母亲要赶路,要先赶到镇上,然后再转车去海河,如果天亮走,就太晚了。
姐妹俩陆续起床。早上八点以后,知青点食堂才供应一点热水,春节期间,停止供应。她们只能用冷水洗了一把脸。
董欣打了冷水,余琦三把两下就把脸洗了。尽管在农村锻炼已经几个月了,用冷水洗脸是经常的事,但在这大年初四的早晨,董霞觉得这冷水洗脸真的冷,仿佛是用冰凉的刀子在刮脸,特别是让妈妈用冷水洗脸,她感觉过意不去。
董霞抱怨董欣,昨天晚上应该备一点热水在保温瓶里,做事一点都不细心。董欣让她别抱怨了!昨天自己去伙房打水来着,因为过节,值班知青不愿意烧水,昨天伙房就只有那么一点热水,一个人只允许打一瓢,晚上就用了。
从这个细节,母亲进一步了解了姐妹俩在知青点艰难的生活状态。洗漱完,三人吃了一点母亲带来的冷饼,姐妹俩便送母亲启程了。
过年以来,接连几天都是阴天。她们出门的时候,天还是黑的。董霞打着手电,走在前面。董欣牵着妈妈往前走,三个人在黑夜里摸了半个小时,才到了大路边。
天寒地冻,她们足足等了两个多小时,才听到附近村里的鸡叫,天才微微发白。
这时,她们才意识到,她们应该是起早了。她们计划是六点钟起来赶路,实际上她们起来的时间,可能是凌晨四点钟。
因为时间还早,董霞告诉母亲,黄家湾的孩子们上学听鸡鸣,家长做饭看炊烟。在田地里看见邻村有几家冒炊烟了,就回家给孩子做饭。如果孩子的父母干活离家比较远,看见炊烟才回家就不赶趟了。
村里上学的孩子,通常是被公鸡叫醒的。有一次月明星稀的半夜,公鸡叫了。于是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去学校,几个孩子玩了几个小时,才等到天亮。这件事以后,村里有孩子读书的几家人,省吃俭用共同买了一只闹钟,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等了一个多小时,母女三人冻得手脚发麻,浑身直哆嗦。各个生产队公社去镇上的拖拉机,都是天不亮就出发。又等了一会儿,母女三人终于听到远处“嘭嘭嘭”的拖拉机的声音,一台拖拉机亮着车前的大灯,由西向东而来。
村里人去镇上,都是搭路过的顺风车。但并非每一个司机都愿意给别人搭顺风车的。所以,拖拉机师傅的态度也很重要。有时候,车上东西特别多装不下,司机没有办法。如果是这样的话,她们只能耐心地等第二辆经过这里的拖拉机。
幸运的是,她们等到的第一辆拖拉机,就是附近公社的拖拉机,开车的拖拉机师傅为人也挺好。姐妹俩帮母亲拦了车,尽管车上堆满了东西和人,司机还是为余琦找到了一个容身的地方,姐妹俩将母亲扶上了车。
望着母亲和车一道远去,姐妹俩怅然若失,心情沉重地回到了知青点。因为母亲来过的缘故,春节剩下来的几天休息时间,让姐妹俩觉得过得特别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