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关闭10年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打开。恢复高考以后,全国570万考生,参加了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考试。这次考试录取人数为27万人。
黎宏伟、董欣、董霞信心满满地报名参考。他们的命运,注定要在这个人生的转折点上被改写。
他们一边坚持劳动,一边在煤油灯下苦读复习。他们把各种各样的数学公式和英语单词,贴在自己的房间、床头上,写在手掌上,编成字条,走到哪学到哪,走到哪背到哪。具有远大理想的黎宏伟更是大有一番“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架势。
大家都希望抓住这次高考的机会回城。有几个学习底子差、没有可能考上大学、不打算参加高考的老知青,也开始四下活动打听国家关于知青的最新政策,寻找回城的机会。有些老油条干脆回老家泡病号,以养病治病为由,长期待在城里不回农村。
作为公社的副书记,黎宏伟为知青争取到了一些复习政策。比方说参加高考复习补习班的知青,下午可以有半天时间不出工,周末可以回城听课等等。
李明新感觉,自己没有希望考上大学,不想参加高考。同时,他也不想干活了。晚上以看守农田的名义,四处偷鸡摸狗。
遭李明新强暴之后,董霞以为自己忍气吞声,这件事就算过去了。而贼心不死的李明新,时刻都在寻找着下一次机会。
为了提防李明新,董霞牢记妈妈的嘱咐,做任何事从不让自己落单。每个周六她都和董欣一块儿去公社参加复习。如果董欣不能一起走,她就会约知青点的代冬梅,或是徐巧云一块儿走。有时,她也会主动约老知青周志军,一同去一起回。总之,不给李明新任何机会。
一次,她约好代冬梅一块去公社补习一块回来。代冬梅却突然有事提前走了,将她一个人落了下来。
贼心不死的李明新抓住了这个可乘之机。他悄悄静候在董霞回知青点必须经过的羊肠小路旁。一会儿,他看见远处有一个人打着手电筒,沿着崎岖不平的小路朝他这个方向走来。
他躲在大树后,发现来者正是董霞。他出其不意地冲出来,从背后抱住了她。
董霞本能地叫喊,他用手捂住了董霞的嘴说:“别叫,是我。”
惊恐万状的董霞全身发软。定神一看,又是李明新。她愤怒极了,问道:“你想干什么!”
李明新笑嘻嘻地说:“你应该知道我想干什么?董霞,我是真心喜欢你。”
董霞气愤地说:“你这个流氓,谁要你喜欢?”
李明新死皮赖脸地说道:“如果你将来嫁给我,我们之间的这种事,也算不上什么丢人的事儿。”
董霞说:“你太无耻了!我怎么可能嫁给你这种人?”
李明新嬉皮笑脸地说:“你不嫁给我?别以为你父母是国家干部。如今工人阶级是老大,你嫁给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再说,如果别人知道你和我之间有过那种事,你不嫁给我,还能嫁给谁呢?”
董霞不想理他,努力地挣扎着要走。李明新使出蛮力,将她按在了路边的草丛里。
董霞见他又要耍流氓,警告他说,如果他再动手,自己就喊人,喊救命!
李明新不以为然地说:“喊也不会有人听见。即便是有人听见,过来了,你也不光彩呀。”
董霞说:“那我去公社告你。”
李明新笑道:“你告我也没有用。我会跟别人说,我们是你情我愿,你就去告,反正我无所谓。”
就这样,李明新又一次强暴了董霞。董霞欲哭无泪,她感觉自己太无能了,对不起妈妈,无脸见人。她含着眼泪,吃力地往知青点走去。无耻的李明新紧紧地跟在她身后,她厌恶这个丑陋的家伙,不想其他知青看见她和李明新在一起。李明新却非要和她一块儿回知青点。
董霞唯一的希望,就是这次高考,考上了大学,就能离开农村,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就能摆脱李明新无耻的纠缠。
经过半年的备考,高考的那一天,终于来了。知识青年们踌躇满志,走进了神圣的考场。
面对考卷,考生们冷静地思考着,快速地书写着。董欣是一个处事很有条理的女孩。她把自己最有把握的题目先做完,然后再一个一个地啃难题,有的题目没有把握,先在草稿纸上演示一遍,然后进行纠正,最后工整地抄写在考卷上。监考的老师前后左右地巡视着,考场上静得连一根针掉下来,都听得见声音。最后一门考试结束了,大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完成了一项壮举!
高考结果出来了,董欣考上了最有名的海河大学,攻读生物学专业。董霞、周志军他们,也先后接到上大学的通知。而最有信心考上大学的黎宏伟,却一直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尽管大家都相信,他一定会考上。
到处弥漫着离别的气息,大家都很珍惜这段共同度过的难忘时光。大家互留了通信地址,方便以后联系。不知不觉,离大多数知青返城只剩下最后一天了。
虽然,黎宏伟一直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但是,董欣相信他一定考上了,只不过是他报考的医科类大学通知书,可能会来得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