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欣嫁出去了,还有女儿董霞、董燕和儿子董亮需要操心着急。这一生,她承担了太多的苦难和不幸;这一生,她注定要成为一位伟大的母亲。
面对残疾的小女儿董燕,她自己必须要有坚强无比的信念,才能够医治孩子的心。她既要像心理医生一样抚慰孩子的心灵,又要像一名严格的教练,训练孩子钢铁般的意志。她必须把慈母的柔软,严父的心狠,发挥到极致。她把全部感情和爱,倾注在孩子的身上。
由于身体的缺陷,董燕常常陷入自卑的阴影中。余琦告诉小女儿,尽管身有残疾,但是在人格上,大家是平等的。她倾尽全力为孩子抚平心灵深处的创伤。
这年夏天,董燕参加中考,其中有一项技能操作考试,要求学生有灵活的动手能力。正常的学生,也很难完成得好。董燕退缩了,她想放弃。回家后,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余琦告诉她,不应该放弃任何锻炼自己的机会。对她而言,每一天都是学习的机会,也是一种挑战。她鼓励董燕,别人能做到的,她克服重重困难也一样能够做到。只要不怕困难,一定能够比正常的孩子做得更好。她搂住心爱的小女儿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妈妈永远和你在一起,妈妈永远不会让你感到孤独无助。
余琦不畏困难的精神,深深影响着董燕,她无私的母爱激励着董燕,即使她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也能够感觉到妈妈的鞭策。
第二天下午,董燕放学回来说:“妈,我考了满分。”余琦为孩子考了满分高兴。她对董燕说:“在任何情况下,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轻言放弃,我们首先要相信自己。今天如果你放弃了,除了后悔,你什么也得不到!”
不幸的电击事故,影响了董燕的形象,但她为人亲和,成绩突出,班上的同学都愿意同她交朋友,同学的友情慢慢淡化了她的自卑心理,使她融入集体之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余琦的教养下,董燕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升入高中后,受妈妈影响,她喜欢上了绘画。余琦及时挖掘她的绘画潜能,给她讲滴水穿石的故事,讲达?芬奇的故事,希望她能坚持画下去。
余琦明白,画画,能够直接表现孩子在少年时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孩子喜欢绘画,应该受到重视。她决定,将绘画培养成小女儿的特长。但是,作为一名残疾人,董燕每迈出一步,都要比正常人的付出多得多。
酷热的七月,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直吐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
夕阳西下,余琦陪小女儿拎着装满了画画工具的箱子,踩着脚踏车,到郊外写生。
终于到达目的地了,大自然就像一幅图画。余琦展开纸,铺平,董燕拿起笔,试着画起花草来。虽然她非常用心,但毕竟还是刚刚开始学,无论她怎么画,总也画不像。在董燕快丧失信心时,余琦说:“不能这么容易放弃哦,继续加油。”她耐心地,一笔一画地,教董燕如何画山水、花草、鱼虾。
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和花花草草,在余琦笔下变得栩栩如生。刚开始,她教孩子的内容非常简单,只是画一株花、一棵草,孩子很容易掌握要领。慢慢地,她教得越来越难。董燕心想,画画太难了,我当不了画家。余琦似乎看出了董燕的心思。她语重心长地对董燕说:“画画并不像你想的那么容易,画一幅好画需要的是细心、耐心和仔细的观察。要知道,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灰心丧气,只要坚持。我相信你一定能画好。”
余琦的话,让董燕恢复了信心,她又开始努力地画了起来。慢慢地,董燕完全可以自己作画了。她想画一幅自己的作品。余琦喜出望外,鼓励女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
一会儿,董燕拿起自己的作品《海河的夏天》给母亲看,余琦看了直夸她,说:“画得真好,把我们的海河画活了!”董燕高兴地笑了。
接下来,余琦开始教董燕画人物。她先给董燕做了示范。只见董燕手拿画笔,挥动自如,一会儿工夫,她的人物画《捡麦穗的小姑娘》就画成了。画面上,一个捡麦穗的小姑娘,拎着一个篮子,正在弯腰拾麦穗,人物活灵活现。余琦禁不住地赞叹道:“很传神,我的女儿真的有作画的天赋!”
妈妈的鼓励,给了董燕力量。她明白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天空碧绿,万里无云。这一天,董燕的画作《捡麦穗的小姑娘》获得海河青少年绘画比赛二等奖。拿着奖状,走在用又大又圆的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上,董燕一会儿闻闻玫瑰花那淡淡的清香,一会儿在草丛中捉小蜻蜓,可开心了。随着对绘画越来越深刻的理解,董燕心中理想的翅膀,也越飞越高。她立志,长大了当一名画家。
这一年,董燕高中毕业。当时大专院校不招收残疾人。余琦鼓励董燕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坚持绘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每天早上6点,董燕就开始和妈妈余琦一起倾心绘画。画山水,她要让山活起来,让水流动起来。画花鸟,她要花开鸟飞。画人物,她要人物传神。这一天,她在人民广场一角,专心画向日葵。一位路过的市民看到董燕画的向日葵活了,便向她买画。董燕腼腆地说:“画得不好,您喜欢的话,我送给您。”观者的认可,给了董燕坚持下去的信心,从此,她更是一画不可收了。
在余琦的支持和鼓励之下,经过两年的沉淀和坚持,董燕“熬”出来了。当她沉浸在艺术创作的世界里,她会用心与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对话。就这样,董燕走过了人生转折过程中最关键的两年,为找到自己的人生支点,实现自己的画家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又过了几年,国内已有高校,包括海河大学,开始招收残疾人学生。在妈妈余琦的鼓励下,董燕开始备考海河大学美术专业,发力人生转折中的又一次冲刺。
画画是件感性的事。作者的心态和情绪,往往可以直接通过画面反映出来。面对专业考卷,她准确快速地完成创意速写等题目。最终,以专业考试和文化课考试双高分的好成绩,被海河大学美术系录取。
董燕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专攻国画的她,常常背上画板,走进大自然,不厌其烦地“临”“摹”山川气象、花果草木等实物。
余琦为女儿的成长而欣慰。但女儿相貌的缺陷,永远是母亲的心病。她知道,不够完美的外形,始终是孩子与世界沟通的障碍。
从董燕电击受伤的那一天开始,余琦每天都在思考着,如何通过一点点地改变,让孩子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她处心积虑,把全部的爱都倾注给了孩子。
十多年来,她四处求医,为董燕寻求矫正方案。她节约每一分钱,为孩子的手术做准备。经过十多年的积攒,她终于凑足了孩子做手术的钱。暑假期间,她带着女儿南下广东进行嘴唇、颌下、腋窝、肘部、颜面五个部位的整容手术。
经过多次实施整容手术。除了左手有几个指头无法修复之外,董燕的相貌和身形,变得能够与一般的女孩相媲美了,这极大地增强了她融入社会的信心。
夏天的傍晚,郁郁葱葱的绿色,是盛夏时节才有的。绿树成荫,蔚然深秀,修剪的树干下,簇拥着茂盛的野草,夹杂着些许野花。一条崎岖的小路,延伸至花草树丛中,远处的楼群高低错落,时隐时现。
白云朵朵的天空下,是一片宁静宽广的大湖,湖面波涛微微,粼粼发光。一大群小鸭子在宽广的水面上,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时而探下头追逐湖底的食物。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划着小船,陪着鸭群,在湖中自由自在地**着双桨,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确切地说,这是一幅天然的风景油画。画面以绿色调为主,整个画面渗透着没有污染过的宁静与原生态。而画中最灵动、最吸引眼球的,是那个划着小船的小伙子,和那群自由自在的小鸭子。
美丽的图画,深深吸引了董燕。她停下来,选好角度,开始“摆地摊”写生。她聪明地把位置选在树荫底下。很快,心无旁骛地进入了状态。
尽管写生就是写眼前之景,见到什么就画什么,画真实的存在。但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董燕凝神聚气,静静地与美丽的图画上的湖、树、人以及小动物对话,通过心灵交流,领悟其中的精、气、神。下笔时该肯定的绝不犹豫,努力做到形神兼备,把自然图画上的湖、树、人以及小动物最美的风韵表现出来。
董燕明白,在照相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画家的写生,绝不仅仅是照着景物原模原样地再现,而要对景物进行提炼和取舍,突出本质,抓住细节,布局结构,表达个性化的追求和审美理想。
过了一会儿,美丽的图画,已经在董燕的笔下绽开。她的心情也随着眼前的美景,流淌着喜悦。
董燕临摹的对象,那个放鸭子的小伙子叫魏浩。他引着小鸭子将船划到湖边,看到了董燕身着红衣,头戴白色遮阳帽,正在写生的侧影。跳跃的红色,使画家写生的画面显得十分鲜活。这个女画家是谁?她在画什么?是不是将自己画入了画面?是有意还是无意?
这些问题,他需要向那个正在画画的女子求答。
画作即将完成,董燕仿佛才从画中的世界里走出来,回到现实。她感觉有点腰酸背痛,腿发麻。刚刚站起来,她的目光与魏浩的目光不期而遇。
魏浩定了定神,一个美丽的女人,出现在他眼前——红色上衣,白色大沿帽。他吃惊地发现,这美丽的写生女子,左手指竟然有些残缺。
董燕看到自己的“模特”上了岸,嫣然一笑,示意魏浩,看看自己刚刚画的油画。
“你在画我呀!”魏浩一声惊呼,笑容里带着几分憨厚,又掺杂几分得意。
“你正好在我的视线里,线条和动作又是那么美,把你画进来,我的画面一下子就有了生机!”董燕说道。
魏浩说:“我是不是还要回到原地,继续做你的模特?”董燕说:“不用,我知道你会很快走开,所以,我抓紧时间先画你,已经画得差不多了,凭感觉就行了。”
魏浩笑得更得意了。他站在董燕的身旁,看着她一笔一笔地完善着“美丽的图画”。
魏浩和董燕的邂逅,就像诗人卞之琳的《断章》描写的情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董燕看出了魏浩对这幅画的喜爱之情,给画取名为《湖中放鸭人》,慷慨地将画送给了魏浩。这是多么珍贵的馈赠呀!创作一幅作品,仅仅是某一天或某个时刻的事情,但作品完成了,就凝固成永恒。
魏浩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青年,长得浓眉大眼,性格开朗,嗓音也非常好听,有时候会哼哼小调。尽管只是高中毕业,但是他喜欢写文章,而且写得接地气有灵气,经常被当地小报发表,是个小有名气的农民通讯员。
高中毕业回到家乡,聪明过人的魏浩盘下一个鸭棚,自己养鸭子。
湖边邂逅以后,董燕一有时间,就会到魏浩鸭棚那里去写生,跟他一起收鸭蛋,到湖里赶鸭子,还陪他去市场上卖鸭蛋。她特别喜欢那些毛茸茸的小鸭。慢慢地,她喜欢上了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小伙子。魏浩对董燕,更是一见钟情。只是他有些自惭形秽,感觉自己配不上这位出身书香门第的女大学生。
这一天,天下着蒙蒙细雨,魏浩在给鸭子喂食,突然一阵头晕……
魏浩发高烧了。董燕帮他把鸭群交给一个老爷爷,赶紧送他去了大队的医院。
魏浩挂着吊瓶,望着为自己奔忙半天的董燕,深情地说:“我真的很喜欢你。”
魏浩的告白,使从来没有感受异性之爱的董燕激动又欣喜。经历生活磨难的她,渴望得到真正的爱情。
一个农村的小伙子,靠养鸭营生,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一个大家闺秀,正开始用画笔描绘精彩人生,父母都是国家干部。他们似乎各自行走在永远不可能有交集的人生轨道上。
然而,爱情穿越世俗。截然不同的家庭经历,阻隔不了他们真挚的爱情。热恋中的董燕和魏浩难舍难分,魏浩每天期待董燕的陪伴,董燕时刻渴望见到她的“画中人”。鸭棚,已经成为他们的爱情天堂。
董燕的同学和朋友,对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充满了世俗的偏见。然而,董燕对魏浩痴心不改。
小女儿董燕,是余琦倾注心血最多的孩子,她在妈妈心里的分量,超过了其他几个孩子。余琦希望她遇到一个在事业上支持理解她,在生活上关心她,真正爱她的人。她担心农民出身的魏浩,在价值取向、生活习惯上和自己的女儿不一样。
余琦问董燕:“你知道自己喜欢他什么吗?”
董燕说:“我不知道。我只是感觉,跟他在一起很舒服,很轻松。”
“他的家庭情况你知道吗?”余琦问。
董燕说:“我知道。妈妈,您不能嫌弃农民。”
余琦说:“我不是嫌弃农民,我是担心你不了解农民。那你知道魏浩喜欢你什么吗?”
董燕说:“他说我很纯洁,我不像别的女孩子那么做作,他也不介意我这只还有问题的手。”
余琦说:“好,那你带我去他那里看一看。”董燕说:“好啊,我先告诉他一下。”
余琦说:“你不用跟他讲,我们直接去。我看看你喜欢他什么,他喜欢你什么。”
董燕说:“好吧。”
董燕陪着妈妈,来到了魏浩的养鸭场,养鸭场空无一人。董燕和妈妈走到了魏浩的住处,门开着,里面空无一人。
打开门,臭鞋子的味道马上熏了过来。**乱七八糟,桌子上、地上一片狼藉。
余琦说:“这是他自己住的地方吗?”董燕说:“是啊。”
正说着,魏浩进来了,一脸的尴尬。魏浩说:“阿姨坐,坐!”
哪有地方坐呢?魏浩端来一个板凳。余琦问:“你是董燕的好朋友?”魏浩说:“是。”
余琦慢慢地说:“听说你很努力。董燕喜欢小动物,所以跑来养鸭场玩。”
魏浩连忙说:“是啊,我每天给她讲养鸭子的故事。”
余琦说:“你喜欢养鸭子,是好事。但是,我看了你的房间,我想到一句话——大丈夫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魏浩有些紧张,红着脸说:“阿姨,我太忙了,没时间管这些。”
回到家,妈妈对董燕说:“我不是嫌贫爱富。是因为你还没有长大,不明世事。你跟了他,以后,你会很辛苦的。”
董燕说:“妈妈,给人家一个改正的机会吧。”
余琦说:“好!这是你自己的事情。妈妈提醒你,人生观、价值观很大一部分是由出身决定的。门不当户不对,将来是会有很多麻烦的。你看看他住的房间,你感觉,你能跟他一样过日子吗?”
董燕不语。余琦知道,董燕决意要嫁这个人。她再一次提醒女儿说:“婚姻是你自己的事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选择,要靠你自己把握。当然,你自己觉得好,我也不反对。”
湖上放鸭,鸭棚聊天,市场卖蛋……心心相印,两情相悦,董燕感觉自己割舍不了对魏浩的纯洁爱情。
魏浩也深深地爱着董燕,又觉得自己配不上她。他明白,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魏浩开始疏远董燕。渐渐地,两个人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尽管董燕对魏浩还是恋恋不舍,但时间一长,他们的感情慢慢淡了下来。
半年以后的一天,董燕路过海河医院,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受伤的年轻人。她心生好奇,走近一看,伤者竟是魏浩。
原来,魏浩喂鸭时,一根铁钉刺穿了他的脚部。失血过多的魏浩,脸色苍白。董燕冲过去,一把拉着魏浩的手,担忧又责怪地说:“你怎么伤成这样了?”
魏浩有难,董燕不能视而不见。她一有时间,就到医院陪伴魏浩,一来二去,旧情复燃,他们更是谁也离不开谁了。
春天的早晨是美丽的,柔和的太阳灿烂多彩,映照在宁静宽广的湖面上,鸭子在水面上游来游去,魏浩划着小船,随着小鸭子在湖水里**漾着……
与其他养鸭专业户不一样,魏浩喜欢苦钻养鸭技术。他一直在潜心研究:怎么样养殖出肉率高的鸭子?怎么样催生更多的鸭蛋?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魏浩养的鸭子肉是最鲜嫩可口的,鸭蛋也黄厚油多。每年春节前后,魏浩的鸭棚都挤满了采购的人。有时候,小鸭子还在孵化,订单都早已出去了。短短两年,他就成为当地有名的养鸭专业户。
这天上午,魏浩正在调制喂鸭子的饲料。村里通知他,区农业局的杨局长,马上要过来考察他的养鸭场。
一会儿,公社和生产队领导,陪区农业局分管科技的副局长杨勇来了。
见到杨局长,魏浩有点拘谨。杨局长把手伸过来与他握手,魏浩发现自己的手还是脏的,他赶紧拿毛巾把手擦了擦,迎上去,双手握住杨局长的手说:“您好!您好!杨局长,您那么忙过来看我们,太感谢了,太感谢了!”
杨局长看了看鸭棚里的鸭子,一只只白白的、羽毛干净漂亮,高兴地说:“魏浩啊,你的事情我早就听说了,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啊。你能专心养鸭子,把鸭子养得这么好,这也是我们区里科技助农的一个亮点啊!”
魏浩:“哪里,哪里,都是杨局长领导得好,我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杨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最近,我们区里要举办一次农业技术交流会,我想请你到区里去发个言,做一个经验介绍怎么样?”
这让魏浩有些意外,他腼腆地说:“我就是会养个鸭子,发言,恐怕不行吧?”
杨局长拍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科技能人了,肯定行!”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区里的技术交流会召开了。主席台上,魏浩正在发言:“……养鸭子没有什么窍门,关键是要用心观察鸭子的生活习性,让它们有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养鸭两年,我主要研究鸭子的生活习性和饲料的搭配,还有防病治病,这些我都做了详细的记录……”介绍完经验,魏浩回到他的养鸭场,继续做他的养鸭专业户了。
不久,幸运之神再一次降落到他的头上,区农业技术培训站,决定调魏浩过去当技术员。
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魏浩有些舍不得美丽的田野,纯净的水面,还有他的鸭子和养鸭场。他感觉,自己在这里已经习惯了,担心自己当不了农技站的技术员。
春天的夜晚,魏浩与心上人手牵手,在湖边漫步。董燕开导他说:“这是个机会,你可以从田野走向外面的世界了。”
魏浩眼睛一亮,说:“真的,你说得对呀。到那里去,我还可以把鸭子养好啊!”
董燕鼓励道:“到了农技站,你不光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养好鸭子,还可以钻研更多的养殖技术啊!”
魏浩停下脚步,搂住董燕,深情道:“在我找不着北的时候,你总是可以帮我找到正确的方向!有你真好!”
在董燕的鼓励下,魏浩迈出了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一步,当上了区农业技术员。不久,又从技术员调到海河市农业局农技站任副站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燕和魏浩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董燕坚定地向余琦表示,非魏浩不嫁。
小女儿真的要嫁给一个农民的儿子。余琦还是有些担心,她拉着董燕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结婚是人生大事,我该提醒的,早已经提醒你了,希望你能再三考虑。”
大姐董欣也说:“董燕啊,你从小在妈妈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追求的是理想化的生活。而他呢,出生在贫苦的农村,打小就要为生计而奔波,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你们差距这么大,将来怎么相处呢,我希望你好好想想,再做决定。”
董燕认准了魏浩,坚定地说:“我不管他的出身,也不介意他是贫穷还是富有,只要我们真心相爱,这就够了。”
爱,超越一切。冲破了阶层,冲破了世俗,董燕和魏浩,准备结婚了。
魏浩的父母,对这个儿媳妇,怎么看怎么满意,好像捡了个宝。魏浩的妈妈见了谁都要说,自己儿子要娶个城里的漂亮姑娘了。村里有些人听了为她高兴,还有人也不免有一些嫉妒。
婚后,董燕顺利地怀上了孩子。魏浩的父母乐得合不拢嘴,一心想着抱个大胖孙子。
第二年春天,小宝宝出生了,果然是个白白胖胖的小子。魏浩的母亲念念有词:老天保佑,老天保佑,谢谢老天保佑。余琦默默地祈祷,希望女儿能够当个好母亲。
孩子出生后,婆婆不洗手就拿奶瓶,自己先对着奶嘴尝一口牛奶,再把奶嘴给孩子。这些落后的卫生习惯,让董燕非常不放心,她觉得,只有把孩子交给妈妈余琦,才能够放心。而这时,操劳过度的余琦已经是慢性病缠身,无力帮她带孩子了……
聪明过人的魏浩调到市里以后,工作上不断创新,又与大家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三年时间,连升三级。从农技员升为农技站副站长,又升为市农业局分管农业技术的副局长,仕途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