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儒林列传》共两卷,记载四十多位儒家学者的事迹,本书选取何休、许慎为代表。
今文经学领袖何休
何休(129—182年),字邵公,任城郡樊县(今山东省济宁市)人,东汉今文经学家、儒学大师。
何休为人质朴,不善言辞,但是很有思想,对儒家六经研究得很深,当时的儒生没有人能超过他。
何休曾被征辟为郎中,但他不愿意,就称病辞职了。后来,太尉陈蕃召他为属官,何休得以参与政事。陈蕃失势,他受到牵连,被禁止做官。
汉朝的今文经学虽然处于独尊的官学地位,但因为董仲舒加入了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因素,越来越趋于迷信化;儒生们为了彰显学问,在解释经文时,动辄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变得烦琐不堪。
到了东汉,古文经学强势崛起,先后出现了许慎、贾逵(kuí)、郑众、马融、郑玄等大师,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今文经学不断遭到攻击,大有被众人抛弃的势头。
何休作为今文经学大师,有感于这种残酷的现实,凭借自己广博的知识,在家闭门沉思,坚持了十几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gǔ)》一书。
《春秋公羊解诂》言辞缜密,系统性很强,上承董仲舒《春秋公羊传》之风,成为今文经学的集大成之作。后来成为历代科举取士的必读书,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何休还给《孝经》《论语》等作注;又写作《公羊墨守》,将《公羊》学说比作墨翟(dí)守城,牢不可破;又写作《左氏膏肓》《谷梁废疾》,批判《左氏传》《谷梁传》。后来,郑玄分别写作《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驳斥何休。
京城的学者称郑玄为“经神”,何休为“学海”,十分推崇他们。
党禁解除后,何休又出来做官,于182年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字圣”许慎
许慎(约58—约147年),字叔重,汝南郡召(shào)陵县(今河南省漯河市境内)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
许慎性格淳朴敦厚,年少时广泛学习经书,经学家马融对他评价很高,当时的人都称赞许慎,说他对五经的研究没有人能比得上。许慎被推举为孝廉,曾经担任五经博士,在国家图书馆东观负责校书。
当时,儒家经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衍生出很多派别,各家对五经的解说很混乱,褒贬不一,他就写作了《五经异义》,记述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内容的异同。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施“书同文”的制度,下令统一文字,先后由丞相李斯发布《仓颉(jié)篇》,中车府令赵高发布《爰(yuán)历篇》,太史令胡毋(wú)敬发布《博学篇》,成为较早的字书;汉朝也发布《凡将篇》《急就篇》等字书,继续普及文字。但这些书籍字数不多,且字体一直处于流变之中,时间长了产生混乱。
东汉以来,今文经学的学者经常拿儒家经典作为教条,认为字字句句都有圣人的微言大义,随意用文字比附引申;而古文经学的学者认为文字有本义,只有客观地理解本义,才能更好地解读经典。
许慎作为古文经学家,立志驳斥今文经学篡改经义的说法,决定创作一部字书。
100年,他在东观校书期间,便已经完成了《说文解字》,又利用能读到皇家典籍的机会,继续花了二十多年修订完善,于121年最终定稿,进献给朝廷。
《说文解字》共十五卷,分五百四十个部首,收入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加上一千多个异体字,共一万零五百一十六个字。《说文解字》通过偏旁、部首,对汉字进行分类归纳,开启了按部首编排汉字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它保存了大量古字、古义,在训诂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还保存了大量古音资料,为后世研究上古音提供了重要依据。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考察字源的工具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字典,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147年,许慎因病去世。人们为了纪念许慎对文字学作出的杰出贡献,尊称他为“字圣”,称他的《说文解字》为“许书”,称他的学说为“许学”。
【原文】太傅陈蕃辟之,与参政事。蕃败,休坐废锢,乃作《春秋公羊解诂》,覃思不窥门,十有七年。又注训《孝经》《论语》、风角七分,皆经纬典谟(mó),不与守文同说。又以《春秋》驳汉事六百余条,妙得《公羊》本意。——摘自《后汉书?卷七十九下》
【译文】太傅陈蕃征辟何休,参与政事。陈蕃失势,何休因此获罪被禁止做官,于是撰写《春秋公羊解诂》,深思熟虑、不曾出门,有十七年。又注解《孝经》《论语》、风角七分,都是纵横谈论经典,与拘泥文字的学说不同。又以《春秋》的公义驳斥汉朝政事六百多条,深得《春秋公羊传》的精髓。
词语积累
如鲠(gěng)在喉:鲠,鱼骨头。就像有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中有话没有说出来,很难受。
同室操戈:同室,自己人;操戈,拿起兵器。自己人相互交战。指内部斗争。
一继一及:父死子继,兄死弟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