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

邓艾传

字体:16+-

邓艾(ài)(197—264年),字士载,义阳郡棘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灭蜀第一功臣

邓艾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由于战乱,邓艾和母亲被强行迁往汝南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省平舆县)作为屯田民。年幼的邓艾成了放牛娃,但他没有放弃学业,依然严格要求自己。

邓艾凭借才学逐渐脱颖而出,成为屯田长官的下属。因为有口吃的毛病,屯田长官只让他去看守稻草,没有重用他。邓艾并不气馁,兢兢业业地工作。

邓艾对军事特别感兴趣,每次看到高山大川,都要仔细勘察地形,规划军事部署,常常遭到他人的讥笑。

邓艾就这样积累了近二十年,终于当上了屯田属官,得到去洛阳汇报工作的机会,获得当时的太尉司马懿(yì)的赏识,这成为邓艾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当时正值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为了有效应对吴国的威胁,准备在东南一带屯田,朝廷选派邓艾前去巡察。巡察回来后,邓艾提出了两条建议:第一条是开凿河渠,既能灌溉肥沃的土地,还能便利漕运;第二条是在淮河南北两岸实施大规模驻军屯田,以便快速应对吴国的威胁,也降低了运粮、运兵的成本。

司马懿看到后非常高兴,全部予以采纳。此后,魏国不但在东南的防御力量大大增加,当地的经济和民生也得到了发展。

随着魏、蜀两国战事的兴起,邓艾被派往前线抵御蜀国的进攻。249年,蜀国名将姜维联合羌人进攻魏国。魏军主将郭淮逼退姜维后,准备全力对付羌人各部。

邓艾却提出了不同意见,“敌人刚刚撤退,走得并不远,随时可能回兵反攻,应该分兵行动,以免出现意外。”郭淮觉得有道理,留下邓艾防备蜀军反攻。

三天后,蜀军果然返回,与邓艾隔江相望,但没有发起攻击。邓艾分析说:“我军人少,敌人应该进攻才对。现在却没有,必定是想偷袭我们北面的洮(táo)城(今甘肃省临潭县境内)。”于是,邓艾连夜派兵抢占洮城。

不久,姜维果然来袭,见邓艾早有防备,只得无功而返。此后十多年,邓艾和姜维之间多次交手,邓艾都处于上风。

随着魏国越来越强盛,263年魏军兵分三路,正式发起灭蜀之战。钟会率领十万人作为主力,邓艾率领三万人作为偏师配合。战局刚开始,魏军进展顺利,连连获胜,但不久,钟会率领的主力被姜维牵制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四川省广元市境内),一时间束手无策。

因为粮草不足,钟会准备撤兵,邓艾赶紧上书说:“如今蜀军大败,应该乘胜追击。虽然剑阁难攻,但我军可以派出奇兵,抄小路突进,姜维不得不分兵救援,我军就可以趁势攻下剑阁;假如姜维不分兵救援,我们的奇兵也能获胜。”于是邓艾亲自率军,穿越七百余里没有人烟的险域,走到无路可走时,他们便身裹毛毡滚下山坡,最终成功奇袭江油(今四川省江油市)。

随后,魏军在绵竹(今四川省绵竹市)和蜀军对峙。邓艾派出将领分左右两路进攻,都被击败,两位将领告诉邓艾,蜀军以逸待劳,很难击败。

邓艾大怒道:“现在是生死存亡之时,胜败在此一举,还有什么行与不行的?”说完便要斩杀这两位将军。两位将军连忙上马,重新率军死战,邓艾也亲自上阵,最终大破蜀军,斩杀蜀军主将。

此后,邓艾一鼓作气,连下数城,直逼蜀国都城成都(今成都市)。后主刘禅见大势已去,遣使献上皇帝印绶,向邓艾投降,蜀汉正式灭亡。邓艾以偏师奇袭、大纵深迂回克敌的这场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经典的奇袭战例。

立下旷世奇功的邓艾,随后却犯下了致命错误。他擅自以天子名义,任命了大批官员,又修筑高台夸赞自己的功劳。被抢了风头的钟会非常不满,趁机联合监军卫(guàn)诬告邓艾谋反。朝廷诏令卫逮捕邓艾,用囚车将他押送京城。

264年,钟会在蜀地发动叛乱被杀,卫怕受责罚,趁着混乱,派人追上邓艾的囚车,将他杀害,终年六十八岁。

【原文】迁兖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上言曰:“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然农者,胜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上无设爵之劝,则下无财畜之功。今使考绩之赏,在于积粟富民,则交游之路绝,浮华之原塞矣。”——摘自《三国志?卷二十八》

【译文】邓艾升任兖州刺史,加授振威将军。他上书说:“国家的当务之急,只有农耕和战备,国家富裕,兵力就强大,兵力强大,作战就能取胜。所以农业是取胜的根本。孔子说‘粮食足、兵力足’,粮食排在兵力的前面。如果国家不设置爵位作为鼓励,那么下面的官员就不会立下积蓄财富的功劳。现在如果把考核的奖赏,集中在积蓄粮食和百姓富裕上,就能断绝交往奔波的途径,堵住华而不实的源头了。”

词语积累

期期艾艾:期期,西汉大臣周昌口吃,讲话时常重说“期期”;艾艾,曹魏大臣邓艾也口吃,多重复说“艾艾”。形容人口吃,说话不流利。

矜(jīn)功自伐:矜,自夸;伐,夸耀。自以为有功劳而夸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