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

吴主权传

字体:16+-

孙权(182—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孙吴开国皇帝,死后谥号吴大帝。

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从小长得与众不同,被认为是大贵之相,父兄都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父亲去世后,孙权跟随在哥哥孙策身边历练,参与内部决策。

孙权为人豁(huò)达,崇尚侠义,喜欢结交贤才,渐渐与孙策齐名。等到孙策平定江东时,十五岁的孙权独当一面,出任阳羡县(今江苏省宜兴市)县令。

四年后,孙策不幸遇刺。临终之前,指定年仅十九岁的孙权接替,交给他军政大权。当时,江东统一不久,人心还没有归附,孙权深感责任重大,不禁泪流不止。

长史张昭劝说孙权应该迅速收敛(liǎn)哀容,脱下丧服,前往军营巡查,以稳定军心。

孙权厚待哥哥留下的班底,文用张昭,武用周瑜,同时礼贤下士,招揽人才,很快就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得到地方大族的支持,江东的局面趋于稳定。

枭雄曹操平定北方后,很快将目光转向南方。荆州牧刘琮不战而降,寄人篱下的先主刘备稍作抵抗后闻风而逃,江东成为曹操的下一个目标。曹操收编了荆州的水军,加上北方的几十万步兵、骑兵,声势极其浩大。

以张昭为首的文臣深感恐惧,劝说孙权投降,只有周瑜、鲁肃坚决主张抵抗。孙权权衡之后,决定联合先主,共同抗曹。

孙权任命周瑜为主帅,与先主共同进军,在赤壁火烧曹军,大获全胜。赤壁之战基本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孙刘联盟正式形成。

曹操败退北方,先主趁机占领荆州,并以此为基地,夺取了益州。孙权原本对战果的分配不满意,于是趁机向先主索要荆州,被拒绝。

孙权大怒,派兵夺取了荆南三郡(今湖南省境内),并积极准备防御名将关羽的反击。先主听说了消息,开始调兵遣将,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就在此时,曹操从汉中发起进攻,先主担心益州安危,派使者向孙权求和。双方平分荆州,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归先主,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归孙权,孙刘联盟暂时得以维系。

虽然拿回了三郡,孙权对荆州依然念念不忘。不久,关羽在荆州北伐曹魏,一路势如破竹,声威大振。孙权深感不安,便自降身份,为儿子向关羽求娶他的女儿,关羽竟然辱骂使者,拒绝了亲事。

孙权获悉关羽带走了主力部队,在与都督吕蒙商议后,认为是夺取荆州的最佳时机,便主动向曹操示好,表示愿意讨伐关羽,曹操欣然同意。

孙权命令吕蒙采取行动,吕蒙很快瓦解了关羽的军队,仅剩数十人追随关羽,向益州方向逃跑。孙权早已派遣军队截断后路,一代名将关羽被俘,随后被杀。孙权成功获得荆州,孙刘联盟宣告破产。

先主听说荆州失守,关羽被杀,不禁大怒,刚刚称帝就急不可耐地兴兵问罪。孙权积极备战,果断任命资历尚浅的陆逊为统帅迎战。

陆逊不负厚望,看出了蜀军连营的破绽,在夷陵大败先主,一举稳固了荆州的疆土。随后掉转方向抵御曹魏的突然进犯,成功逼退曹军。

意识到两面作战的不利形势后,孙权审时度势,主动向先主示好。因为各自需要,孙刘联盟再次形成,两家此后再没有发生战争。

孙刘联盟期间,孙权与魏国多次发生交锋,但大多没有取胜。直到曹操、先主先后去世,229年孙权才登基称帝,建国号为吴,是为吴大帝。

吴大帝晚年,因为太子孙登英年早逝,他在三儿子孙和、四儿子孙霸之间摇摆不定,引发长达八年的两宫相争,造成了吴国政坛的混乱,牵连了一大批大臣,其中包括功勋累累的陆逊,为吴国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252年,吴大帝在建业(今南京市)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是三国时期最长寿的统治者。

【原文】遣都尉赵咨使魏。魏帝问曰:“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摘自《三国志?卷四十七》

【译文】孙权派遣都尉赵咨出使魏国。魏文帝曹丕询问赵咨:“吴王是个什么样的君主?”赵咨回答:“他是位聪明仁智,有雄才大略的君主。”魏文帝询问具体情况,赵咨回答:“在普通人中起用鲁肃,这是他的聪明;在普通士兵中提拔吕蒙,这是他的明智;俘获了魏国将领于禁却不加害,这是他的仁慈;夺取荆州而兵不血刃,这是他的智慧;占据三州而虎视天下,这是他的雄才;屈身向陛下称臣,这是他的大略。”

词语积累

车载斗量: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攀龙附骥:攀,攀附;骥,好马。攀附蛟龙,依附好马。比喻攀附圣贤,归附俊杰。

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孙权。生儿子应当像孙权这样。原为曹操赞扬孙权的话,现借以表达对晚辈的赞扬或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