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

张昭传

字体:16+-

张昭(156—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郡(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

性格刚烈的孙吴文官之首

张昭年少时非常好学,才识增长很快,还擅长隶书。成年之后,张昭被推举为孝廉,但他没有接受。

徐州刺史陶谦欣赏张昭,想起用他,也被他拒绝。陶谦认为张昭看不起自己,将他关起来,经好友相救张昭才被释放。张昭并不记仇,陶谦病逝后,还给他写了悼词。

东汉末年,天下动乱,徐州很多百姓到长江以南避难,张昭也随之南下。当时,孙吴的奠基者孙策正在江南创立基业,仰慕张昭的才学,立刻委以重任。

孙策非常信任张昭,亲自登堂拜见他的母亲,对待他与同辈密友一样,并以军政大事相托付。当时经常有很多人夸赞张昭,却对孙策只字不提,张昭害怕受到猜疑,左右为难。

孙策知道后,哈哈大笑说:“当年,管仲在齐国为相,齐桓公尊他为仲父,但天下人都知道,桓公才是霸主。如今张昭贤德,为我所用,难道这份功劳不是我的吗?”

孙策遇刺重伤,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孙策去世后,张昭率领百官拥立孙权,让大家各领其职,稳定了局势。

孙权因为悲伤而不问政事,张昭说:“作为继承者,重要的是能够继承先辈的事业,并发扬光大。如今天下动**不安,盗贼四起,将军怎么可以卧床哀伤,像普通人一样放纵个人感情呢?”说完,他亲自扶孙权上马,列队巡视,众人心里才觉得有了依靠。

张昭性格严谨,不苟言笑,屡屡直言进谏。孙权喜欢打猎,经常骑马射虎,曾经遇到老虎猛扑上前抓住马鞍的事情。张昭知道后神色大变,对孙权说:“将军为什么要这样做?作为君王,不是应该驾驭英雄,驱使群贤吗?还是说和野兽比较力气与速度?万一出现了危险,岂不遭天下人耻笑?”

孙权赶紧道歉,不过没有放弃打猎的癖(pǐ)好,反而造了一辆射虎车,车上开有方孔,自己坐在车里,通过方孔射猎。张昭虽然竭力劝谏,孙权却笑而不答。

张昭常年身居文臣之首,德高望重,但因为性格固执,又敢于直谏,孙权对他敬而远之。百官两次推举张昭为丞相,孙权以担心他过于劳累为由,没有批准,实际是怕张昭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张昭知道孙权不愿意重用自己,在他称帝后不久就辞官。

张昭辞官之后,始终关心朝局。232年,割据辽东(今辽宁省大部)的公孙渊突然派使者向孙权请求称臣,孙权兴奋不已,当即准备派遣使者前往,任命公孙渊为燕王。

张昭知道后极力劝阻,认为公孙渊不是真心归顺,派去的使者一定会被杀死。两人反复争辩,谁也不能说服谁,孙权实在难以忍受,手按着刀,愤怒地想要杀张昭。

张昭久久地注视着孙权说道:“臣知道自己的话很难被采用,但臣还是坚持己见,是因为想起太后临终的托付。”说完,他痛哭流涕,孙权也扔下手中的刀,与张昭一起痛哭。

孙权最终还是向公孙渊派出了使者,张昭恼恨意见不被采纳,从此称病不出。孙权气不过,派人用土堵住张昭的家门,表示让他永远不要出门;张昭则在家里用土将门封死,表示自己从此不再出来。

后来,公孙渊果然杀了使者,孙权自知理亏,多次派人登门道歉,张昭不见。孙权恼羞成怒,命人放火烧门,想把张昭吓出来,张昭反而把家里的窗子全部紧闭。

孙权只得命人灭火,自己一直站在门外苦等,张昭的几个儿子将张昭搀扶出来,两人这才和解。

张昭很有才能,但是过于严肃,孙吴官员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不忌惮他。

236年,一生倔强的张昭病逝,享年八十一岁。

【原文】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权遣人呼昭还,谓曰:“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昭对曰:“昔纣为糟(zāo)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权默然,有惭色,遂罢酒。——摘自《三国志?卷五十二》

【译文】孙权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登临钓台,饮酒大醉。孙权让人用水泼洒群臣,说道:“今天痛饮,必须醉倒在台上,才能罢休。”张昭神情严肃,不发一言,起身走到外面的车中端坐。孙权派人喊他回来,对他说:“只是为了大家在一起高兴罢了,张公为什么生气呢?”张昭回答:“从前商纣王做酒糟山、美酒池,通宵达旦地畅饮,当时他也认为是做乐,不以为是在做坏事。”孙权沉默无言,面露愧色,于是宣布停止酒宴。

词语积累

器宇轩昂:器宇,气概;轩昂,气度不凡的样子。气概高敞豁达。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小巫见大巫:巫,巫师。小巫师遇到大巫师,法术无法施展。比喻两者相比之下,能力才干相去甚远,无法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