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

晋世家

字体:16+-

《晋世家》记载唐叔虞被封为诸侯,到赵、魏、韩三家分晋之后,晋静公被废为庶人(公元前1033—公元前376年),共六百五十七年的历史。晋国国力强大,在大多数时间称霸中原,是名副其实的春秋霸主。前430年,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截止,战国开始。

桐叶封弟

姬虞(生卒年不详),姬姓,字子于,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封地在唐(今山西省境内),史称唐叔虞。晋国的始祖,三晋文化的创始人。

周成王和姬虞小时候玩游戏,成王把一片桐叶削成玉圭形状送给姬虞,说:“用这个分封你。”一旁的史官记载此事,请求选择吉日封姬虞为诸侯。成王说:“我这是开玩笑呢。”史官说:“天子无戏言。”正好周公灭了唐国,成王就将唐封给姬虞。

唐国是夏朝遗民和戎人混居之地,姬虞到唐国后,执行夏人的征收贡品制度,按戎族的办法管理戎族,因地制宜,顺势而行,一年就收到成效,农业、牧业得到显著发展。

姬虞的儿子姬燮(xiè)继位,迁居晋水边上,故将国号改为“晋”。姬虞开创的“启以夏政(zhēng),疆以戎索”的治理模式,成为晋国的传统国策,对后来的三晋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骊姬之乱

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被封在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史称曲沃桓叔,桓是谥号,叔是排行。

曲沃桓叔有才有德,威望很高,但无缘君位,就把这个信念传给了后人。等到他的孙子曲沃武公在位时,终于以旁支身份攻占了晋国都城翼城(今山西省翼城县),又用珍宝贿赂周(xī)王,周王便正式封曲沃武公为晋国国君。史称“曲沃代翼”。

武公死后,儿子献公在位,为了防止公族内乱,将曾祖父、祖父的子孙全部诛杀,史称“灭桓庄之族”。

晋献公讨伐骊(lí)戎,得到美女骊姬,特别宠爱,便想废掉太子申生,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为此,晋献公疏远三个儿子申生、重耳、夷吾,将他们赶到封地,只留奚齐在国都。

晋献公私底下对骊姬表态,想废掉申生,改立奚齐。骊姬哭着说:“太子册立很久了,众人皆知,而且他能力出众,百姓拥戴,怎么能因为我的缘故,废嫡立庶呢?君王一定要这样,我只能自杀谢罪了!”而后暗中找人诽谤申生。

申生很有威望,骊姬觉得他即便不在国都,也会对自己的儿子产生威胁,决定除掉他。骊姬对申生说:“君王梦见了你的母亲,命你去祭祀,回来把祭肉献给君王。”申生祭祀回来,进献祭肉,恰逢晋献公出猎,申生就把祭肉留在宫里,骊姬派人在祭肉上下毒。

过了两天,献公回宫,厨师奉上祭肉,献公正想享用,骊姬说:“肉是外面送进来的,要试试是否安全。”让狗吃肉,狗立即死了;又让奴仆吃肉,奴仆也死了。骊姬哭着说:“太子太残忍了!连自己的父亲都不放过,何况其他兄弟呢!”申生听到这件事,逃回封地后自杀了。

骊姬又在晋献公面前诬陷重耳、夷吾,两人被迫逃亡国外。晋献公死后,三个月内换了两位国君,随后夷吾即位,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在位十四年,得罪了周王、秦国、朝臣和百姓,国人都不顺从他。他的儿子怀公即位,同样不得人心,国人更加思念重耳。

晋文称霸

姬重耳(公元前697—公元前628年),姬姓,晋氏。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著名政治家,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死后谥号文公,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重耳从小喜欢结交品德高尚的人士,贤名在外。太子申生死后,他在外流亡十九年,宾客们一直追随左右。

有一年,重耳流亡到楚国,楚成王隆重接待了他。在宴席上,成王问:“如果公子将来回国即位,怎么报答寡人呢?”重耳说:“君王富有一国,不缺少珠玉珍宝。万一将来两国兵戎相见,我必定退避三舍(shè)。”

晋怀公即位后,晋国的大臣都暗中劝说重耳回国,愿意作为内应。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时年六十二岁。

晋文公历尽艰险,受困日久,很想有一番作为,于是修明政务,对百姓布施恩惠,赏赐随从逃亡的人员和各位有功之臣。

有个叫介子推的功臣,一直追随晋文公流亡,他认为晋文公能回国即位,是上天的帮助,自己没有功劳,便带着母亲隐居起来。介子推的随从替他抱不平,写了几句话放在宫门口,晋文公一看,说:“这是在说介子推,寡人还没来得及封赏他。”派人去请介子推,没有找到。

晋文公听说介子推躲进了绵上山(今山西省介休市境内),把整座山封给介子推,作为他的食邑,改名为介山,说:“以此纪念我的过错,表彰好人。”

当时,南方的楚国国力强盛,吞并了很多周边小国,又北上争霸,围困了宋国。宋国曾在晋文公逃亡时帮过忙,加上晋国是北方大国,便向他求援。两个国家都有恩于晋文公,帮谁打谁都不合适,晋文公只好攻打与楚国交好的曹国、卫国,宣称将两国的土地分给宋国。楚国前去救援曹、卫,因此解了宋国的危难。

楚国大将子玉很不高兴,认为这是轻视楚国,领兵攻打晋军。楚成王知道晋文公不好对付,告诫子玉不要轻敌。晋文公命令晋军后退九十里,以报答当年楚成王的恩情。

子玉不识好歹,认为晋军害怕,率军追赶,双方在城濮对峙。两军交战,楚军失败,子玉带着残兵逃走,这就是城濮之战。楚国北进的锋芒就此被打断,晋国的霸权得到确立,中原各国都尊晋文公为霸主。

三家分晋

晋文公即位后改革军制,将原来的两军改为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六名将佐合称六卿。由中军将担任正卿,执掌朝政。六卿采用世袭制,由十一家世族把持,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出将入相,掌控了军政大权。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晋国霸权确立,此后一百多间,晋国力压楚国、秦国、齐国等大国,几乎独霸中原。

期间,晋国吞并了很多小国,疆域从最初的一百里,扩展到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与北部、山东省西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一部,成为北方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

在此过程中,卿大夫的势力一天天扩展,国君的实力不断削弱。十一家世族也相互兼并,到晋国晚期,只剩下智瑶、赵无恤、魏驹、韩虎四家,其中智瑶担任执政,实力最强。

这时候,晋国的国势已经衰微,智瑶认为如果要恢复晋国霸业,必须先增强国君的实力,因此率先将智氏名下一个万户城邑献给国君,并要求赵、魏、韩三家也照做。魏、韩两家惧怕智瑶,立即照做了。

但赵无恤拒绝献出城邑,智瑶便联合魏、韩两家攻赵。赵无恤在大本营晋阳城(今太原市)坚守两年多,逐渐支撑不住了,暗地里派人游说魏、韩两家:“假如赵氏灭亡,下一个会是谁呢?”

魏、韩两家觉得有道理,联合赵家,阵前倒戈,引水倒灌智氏军营,智瑶兵败身亡。三家趁机平分了智瑶的土地。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封赵、韩、魏三家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之后,赵、韩、魏瓜分了公室仅存的土地,废晋静公为平民,晋国灭亡。

【原文】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cuī)、咎犯乃于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摘自《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译文】晋文公重耳爱恋在齐国娶的妻子,没有离开齐国的心思。赵衰、咎犯于是在桑树下谋划如何离开齐国。齐女的侍女在桑树上听到他们的谈话,告诉了她的主人。主人便杀了侍女,劝重耳赶快走。重耳说:“人生要安享快乐,哪里知道其他事!我一定要死在齐国,不能走。”齐女说:“你是一国的公子,走投无路才来这里,好几位士人将你视为生命。你不赶快回国,回报慰劳臣子,却贪恋女色,我私底下为你感到羞愧。而且不去追求,什么时候才能成功?”于是和赵衰等人谋划,灌醉重耳,用车载着他离开。

词语积累

一国三公:一个国家有三个人主管政事。比喻事权不统一,不知道该听谁的。

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会感到寒冷。比喻两者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贪天之功:将上天的功绩当成自己的。现指把不属于自己的功劳归于自己。

困兽犹斗:被困住的野兽还要挣扎搏斗。比喻身处绝境仍要拼命抵抗。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政,通“征”,征收贡品;戎索,戎人之法。晋国立国初期,采用夏朝的贡法,按照戎人的办法划定疆界。比喻因事因势变革的建国方略。

假道伐虢(guó):假道,借路;虢,虢国。晋国向虢国借路,消灭虞国,回来的时候灭掉了虢国。比喻向对方以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退避三舍:舍,三十里。晋文公为了回避与楚军的冲突,主动后退九十里。比喻退让回避,避免冲突。

数典忘祖:查数着典籍,却忘了自己祖先的行事。比喻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