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召(shào)公世家》记载燕国自召公姬奭(shì)受封至秦国灭燕(约公元前1044—公元前222年),共计约八百二十二年的历史。
召公蔽芾甘棠
姬(生卒年不详),姬姓,西周宗室,与周武王、周公同辈。因采(cài)邑在召(今陕西省岐山县),故称召公、召伯、召公。
召公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蓟(今北京市),建立燕国,派大儿子姬克前去治理封国,自己留在朝中辅政。
周成王继位后,召公担任太保,周公摄政,行使天子的权力。当时,天下还很不太平,周公与召公商量,决定将国土从陕地(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划开,陕地以西是周族的大本营,没有战乱,由召公治理;陕地以东有诸侯叛乱,由周公平定。
召公出城巡视,不占用民房,在当地一棵棠梨树下判决官司,处理政事。从公侯到平民都能得到妥善安置,没有人失去常业、居无定所。因为光明正大,一视同仁,百姓十分信服召公。
召公善于治理,周朝的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后方经济得到巩固,为周公东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召公辅佐周成王、周康王两代君主,为“成康之治”的出现做出了贡献。
召公死后,百姓们怀念他的政绩,不舍得砍伐那棵棠梨树,以诗作《甘棠》歌颂他。诗歌说:“蔽芾(fèi)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bá)。”意思是“茂密葱郁的棠梨树,不剪不砍养护好,曾是召公居住之地。”
姬哙禅让致乱
姬哙(kuài)(?—公元前314年),姬姓,燕氏,蓟都人。燕国第三十八任国君,别称燕王哙。
姬哙即位是战国中期,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周初与燕国一起受封的诸侯国,所剩无几。燕国作为一个老牌诸侯国,地处北方,一直恪守周制,对上古时期的“禅让”“好贤”“行仁”很推崇。
姬哙深受这种氛围影响,不听音乐,不建台阁,也不游猎,而是亲自耕种,忧心民生疾苦,梦想回到尧舜禹(yǔ)时期,拥有古代圣王的道德。
当时,燕国的国相是子之,位高权重,与纵横家苏代关系密切。公元前318年,苏代代表齐国出使燕国,姬哙问他:“齐王这个人怎么样?”苏代说:“齐王不信任大臣,成不了大事。”姬哙听了这话,更加信任子之,却不知道苏代是故意为之。
燕国大臣鹿毛寿看出了姬哙的心思,对他说:“大王不如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但天下人都会称颂大王有唐尧一样的美德。”姬哙于是把国家托付给子之,子之的地位更加尊贵。这时,又有人建议姬哙将官员的任免权交给子之,姬哙便把任免俸禄三百石以上官员的印信都交了出去。子之行使国君的权力,姬哙反而成了臣子。
子之执掌国政三年,燕国大乱,人人心怀恐惧,将军市被与太子姬平谋划攻打子之。齐国众将建议齐宣王出兵,宣王派人联络姬平,表示愿意提供帮助。姬平便聚集党羽,派市被包围王宫,攻打子之,但没有打下来。市被和百官马上倒戈,反过来攻打姬平,结果市被战死。燕国内乱持续好几个月,死了好几万人,民众朝不保夕。
大儒孟轲当时在齐国,对齐宣王说:“现在正是讨伐燕国的好时机。”于是齐宣王派出大军讨伐燕国。燕国士兵不迎战,城门大开,齐军**,杀死姬哙、姬平和子之。
昭王惜才敬贤
姬职(公元前335—公元前279年),姬姓,燕氏,燕王姬哙的庶子(《史记》误记为姬平)。死后谥号昭王。
燕国被齐国攻破三年之后,燕国人从韩国迎回姬职即位,是为燕昭王。
燕国常年以老牌诸侯国自居,拒不效仿中原国家实施变法,国力一直就很弱。加上被齐军洗劫三年,更加残破不堪。燕昭王即位,立志改变这种局面,发誓报齐灭燕之仇。
燕昭王吊祭死者,慰问孤儿,和臣下同甘共苦。做完这些,觉得还不够,听说大臣郭隗(wěi)有贤名,就问他说:“不知道哪里有治理国家的贤才,寡人愿意亲自侍奉他,以洗刷先王的耻辱。”郭隗说:“大王如果真想招来贤才,请先从臣开始。那些贤才看到像臣这样的人都受到重用,就会不远千里而来。”昭王于是修筑黄金台供郭隗居住,又拜他为师,给予最高礼遇。
燕昭王爱才敬贤的名声就这样传出去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提出者邹衍从齐国而来。邹衍早已闻名天下,在齐国备受尊重;他去魏国,魏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去赵国,丞相赵胜用衣袖替他拂去坐席的灰尘。燕昭王听闻邹衍来了,亲自用衣袖裹着扫把,身体后退,边退边扫,为他清洁道路;入坐时,主动坐在弟子席,请求邹衍以师长的身份授业,还特意为他修建宫殿,供他居住讲学。很多贤士都被昭王的诚意打动,名将乐(yuè)毅从魏国而来,名将剧辛从赵国而来,苏代从洛邑(今洛阳市)而来,争着奔赴燕国。
燕昭王重用这些人才,改革内政,奋斗二十八年,直到国家殷实富足,士兵乐于出击,上下同仇敌忾,才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赵、魏、韩等国征讨齐国。齐军战败,燕军不仅攻占了齐都临淄,还夺取了齐国所有宝物,焚烧了齐国的宗庙宫室。齐国只剩下最后两座城池没被攻破,其余城池归属燕国长达六年。
燕昭王时期是燕国实力最强的阶段,昭王去世后,他的儿子燕惠王与乐毅有嫌隙,赶走了乐毅,齐国趁机兴兵,击败燕军,收复了全部城池,燕国从此一蹶不振。
姬丹荆轲刺秦
姬丹(?—公元前226年),姬姓,燕氏。燕国第四十三任国君燕王姬喜的太子。
姬丹年少时曾经和秦始皇嬴政一同在赵国做人质,两人有一些交情。后来,嬴政回国即位为秦王,攻占了列国大片领土。姬喜见秦国很强大,派姬丹去做人质,秦王对姬丹很不友好。
后来,姬丹逃回燕国,时刻寻找报复秦王的办法。但燕国国力太弱,一时之间想不出什么办法。这时,秦国已经灭掉了韩国、赵国,大军到达燕国南部的易水边,燕国群臣无计可施。
姬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鞠武,鞠武认为秦强燕弱,不应该为了私人恩怨得罪秦国。不久,秦军将领樊於(wū)期因为得罪秦王,逃到燕国,姬丹决定收留他。鞠武坚决反对此事,趁机提议北联匈奴,南结诸国,共同对付秦国。姬丹都没有采纳。
姬丹通过鞠武介绍,认识了侠客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说:“如果可以劫持秦王,就让他返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如果不同意,就杀了他。”荆轲拒绝了这个要求。姬丹马上叩头,坚决恳请,荆轲只好答应。姬丹尊荆轲为上卿,进献车马、珍宝、美女,给予很高的礼遇。
姬丹见荆轲答应下来,便准备了最锋利的匕首,淬(cuì)上毒药;挑选燕国的勇士,配给荆轲作助手;又按照荆轲的要求,准备好燕国督亢(今河北省涿州市境内)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作为面见秦王的礼物。
荆轲正在等待一个朋友,准备一起出发,姬丹怀疑他反悔,多次催促。荆轲很生气,决定立即出发。但很不幸,荆轲行刺失败,当场被杀。
秦王非常愤怒,命令秦军攻破燕国国都,姬喜与姬丹逃往北方。这时,有人给姬喜献计说,秦军紧追不舍,只是因为姬丹,如果将他的人头献给秦王求和,一定能获得谅解。姬喜照办,暂缓了危机。等到秦军灭亡魏国、楚国后,就灭了燕国。
【原文】燕王命相栗腹约欢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还报燕王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对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为可。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hào),卿秦攻代。——摘自《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
【译文】燕王姬喜命令相国栗腹和赵国订约和好,赠送五百镒(yì)黄金给赵王置酒。栗腹回来报告燕王说:“赵王国内年轻力壮的人都战死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了,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大,可以进攻。”燕王召来昌国君乐间询问这件事。乐间说:“赵国是个四面受敌的国家,他们的百姓熟悉打仗,不可以进攻。”燕王说:“我拿五个打他一个。”回答说:“不可以。”燕王生气,群臣都认为可以进攻。最终派出两路军队,战车两千辆,栗腹指挥攻打(今河北省高邑县),卿秦攻打代(今河北省蔚县)。
词语积累
千金买骨:用一千金购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求贤若渴,用重金聘请人才。
鹬蚌(yùbàng)相争,渔翁得利:鹬,长嘴水鸟;蚌,河蚌。水鸟的嘴巴被河蚌夹住,渔翁获得利益。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了好处。
邯郸学步:邯郸,赵国都城。燕国人到邯郸学习赵国人走路,没有学会,反而忘了之前自己是怎么走路的。比喻一味模仿他人,不仅没学到本领,反而把原有的本领忘了。
郢(yǐng)书燕说:郢,楚国都城;书,书信;说,解释。楚国人给燕国国相写信,一时大意有笔误,燕国国相读到误处,反而得出了正面的解释。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燕昭市骏:市,买;骏,千里马。郭隗以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为比喻,劝说燕昭王真心求贤。比喻招纳贤才。
乌头马角:乌鸦白了头,马长出角来。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