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

鲁周公世家

字体:16+-

《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国自周公姬旦封国至鲁顷公二十四年灭亡(约公元前1043—公元前249年),共约七百九十四年的历史。

周公吐哺(bǔ)

姬旦(生卒年不详),姬姓,也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武王姬发的弟弟。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因采(cài)邑在周,故称周公。

周文王时,周公就因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而闻名,周武王即位后,他又辅佐政务。征伐商纣王时,周公手持象征兵权和政权的大钺(yuè)跟随出征,立下赫赫战功。武王将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市)封给周公,即鲁国,但不让他去封国,留在朝廷辅政。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局势很不稳定,周公便代替成王处理朝政。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不服周公摄政,散布谣言,说周公将要夺位,联络淮夷和殷商遗民造反。周公举兵东征,两年内诛杀管叔,流放蔡叔,平定殷人故地。又乘胜向东推进,平定淮夷,灭掉了东部五十多个国家,从此,周朝的势力延伸到海边,原有的氏族部落被推翻。

周公平叛之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分封了七十一个封国,将武王的众兄弟和功臣都封为诸侯,来拱卫王室,并将交通枢纽洛邑(今洛阳市)营建为东都。

周公摄政多年,非常勤恳。有一次,他正在洗头,听说有人来拜访,顾不上擦头发,握着湿头发出去接待,等说完话,头发都干了。周公重新洗头,刚打湿头发,又有人来拜访,他又握着湿头发出去,反复好几次,头发没洗成。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来访,周公把嘴里的饭菜吐出来,出去接待,一顿饭一天都吃不完。

周成王长大后,可以处理国事了,周公把政权还给他。周公执政时,面朝诸侯接受朝拜,还政以后,周公站在臣子的位置,恭谨地面对成王。有人说周公坏话,周公就逃到楚国。成王举行祭祀,打开秘府,发现之前周公祈求让成王病愈的册文,知道错怪了周公,哭得泪流满面,将他迎回朝中。

周公回国后,依旧战战兢兢地处理朝政,劝谏周成王勤于政事。病重时,他请求成王将自己葬在成周(今洛阳市),表示自己永远是成王的臣子,不敢离开成王。成王也谦让,将周公安葬在周文王边上,表示自己不敢把周公当作臣子。

周公在秋天去世,庄稼还没来得及收割,刮起一阵暴风,稻穗全部倒地,大树连根拔起,百姓们十分害怕。周成王于是祭祀上天,打开册文,发现周武王病重时,周公发愿代替武王去死的文辞,询问史官,他们说:“确实有这件事,之前周公下令不准说出去。”成王很感动,特许鲁国可以施行和周天子一样的礼乐,也可以举行郊祭文王的礼仪,来褒奖周公的德行。

周公在周王朝立足不稳、成王年幼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凭借过人的能力,稳定了局势,建立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和五服九等的朝贡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末,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周公也因道德高尚、贡献突出,被尊为“元圣”。

礼崩乐坏

周公的儿子伯禽治理鲁国四十余年,坚持以周礼治理国家。周成王允许鲁国行使天子的礼乐,鲁国便一直完整地保存下来,人们都说周礼尽在鲁。鲁国一直都勤恳地发挥着周室强藩的作用。

鲁国第九任国君鲁武公在位的第九年,武公带着大儿子姬括、小儿子姬戏朝拜周宣王,宣王喜欢姬戏,想立他为鲁国太子。大臣劝谏宣王说:“不立长子,违背了礼制,天子这样做,是教百姓都违背礼法,如果鲁公遵从命令,诸侯开始效仿,政令就丧失了权威。假如鲁国不遵从命令,到时候讨伐鲁国是错,不讨伐鲁国也是错。”宣王不听,执意要立姬戏为太子,武公心里不快,回国就死了。姬戏继位,是为鲁懿(yì)公。

鲁国人果然不满小儿子继位,攻杀鲁懿公,立姬括的大儿子姬伯御为君。周宣王觉得这事伤了颜面,领兵伐鲁,杀死姬伯御,改立懿公的弟弟为鲁君,是为鲁孝公。从这以后,诸侯便经常违背王命,周王的政令推行不畅。鲁孝公二十五年,诸侯背叛周室,犬戎杀死周幽王。礼崩乐坏便从这里开始。

三桓之乱

鲁国第十五位国君鲁桓公死后,嫡长子姬同即位,是为鲁庄公。庄公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季友。按照惯例,由嫡长子继承君位,如果没有嫡长子,就由弟弟继位。庄公没有嫡长子,想立自己宠爱的儿子姬斑为太子,先后找叔牙、季友商量。叔牙主张立庆父,季友主张立姬斑,庄公便下令季友逼迫叔牙服毒自尽,答应保全他的后人,是为叔孙氏。庄公死后,姬斑即位,由季友辅政。

姬斑即位刚两个月,庆父派人刺杀了他,并拥立新君,季友急忙出逃。两年后,庆父再次派人刺杀新君,准备自己取而代之。鲁国人见庆父连杀两位国君,很愤怒,想杀了他。庆父觉得害怕,逃出国门。季友急忙回国,拥立庄公的小儿子为君,是为鲁僖(xī)公。

季友派使者去杀庆父,庆父被逼无奈,自杀身亡,他的后人就是孟孙氏。季友的后人就是季孙氏。因为庆父、叔牙、季友都是鲁桓公的儿子,他们的后人便合称为“三桓”。

此后,三桓逐渐强盛,掌握了鲁国的大权,公室衰微。三桓不仅有自己的军队,还公然瓜分鲁国的国民和税收。孔子代理国相时,曾试图改变这个局面,被三桓驱逐。鲁哀公想联合诸侯伐灭三桓,反而被三桓讨伐,公室在三桓面前卑微得像个小侯。

到了春秋末期,整个社会开始急剧变化,鲁国依然恪守周礼,没有跟随时代的步伐,由东方大国变为积弱的小国。加上内耗不断,更加衰微。公元前249年,楚国考烈王伐灭鲁国。七年后,鲁顷公死去,鲁国祭祀中断。

【原文】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摘自《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

【译文】当初,周公的儿子鲁公姬禽(即伯禽)受封到鲁国,三年之后才向周公汇报施政事宜。周公说:“为什么这么迟才来?”姬禽说:“改变当地的风俗,改革当地的礼仪,等到三年之丧满期之后才能看到效果,所以来迟了。”齐太公也受封到齐国,五个月后就向周公汇报施政事宜。周公说:“为什么这么快就来了?”齐太公说:“我简化君臣之间的礼节,遵从当地的风俗去做。”等到后来听说姬禽汇报施政事宜迟了,就叹息说:“唉!鲁国的后代将要成为齐国的臣子了,如果政令不能简约易行,百姓就不会亲近;政令平易近民,百姓必定依附。”

词语积累

五侯九伯: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九伯,九州之长。泛指天下诸侯。

周公吐哺:哺,口中含着的食物。周公吃饭时遇到有人来访,吐出嘴里的食物就出来接待。比喻在位者求才心切,礼贤下士。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鲁庄公的弟弟,先后杀死两位国君;鲁,鲁国。如果庆父不死,鲁国的灾难就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困难的罪魁祸首,就无法安宁。

祸起萧墙:萧墙,王宫内作为屏障的矮墙,臣子至此,心生肃穆,故称萧墙,指灾祸发生在宫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齐纨(wán)鲁缟(gǎo):纨,白色的细绢;缟,细白的生绢。齐国出产的纨、鲁国出产的缟。泛指名贵的丝织品。

漆女忧鲁:漆室的女子担忧鲁国的安危。比喻不当政的人担忧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