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

张弘范列传

字体:16+-

张弘范(1238—1280年),字仲畴,易州定兴县(今保定市定兴县)人,元初名将。

文武兼备的将帅之才

张弘范是元初名将张柔的第九个儿子,自幼练就一身好武艺,善于使用马槊(shuò)。

张柔是金朝境内的汉族地方豪强,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聘请大儒郝经担任张弘范的老师。在郝经的教导下,张弘范的文化水平很高,诗歌也很有特色。

张弘范出生时,金朝已经灭亡,他成年后成为蒙古军队的普通将官。由于兄长调任他职,张弘范接管兄长的工作。蒙古军队的军纪很差,张弘范接任后对骄纵不法的蒙古士兵处以杖刑。蒙古军人来到张弘范的辖区,没有人敢以身试法。

元世祖继位初年,以主要兵力对付弟弟阿里不哥的叛乱,山东的军阀李(tǎn)趁机起兵反元。张弘范临危受命,担任行军总管,参与平定叛乱。

临行时,经验丰富的张柔对儿子说:“在围城之时,一定要不避艰险,你没有懈怠的心理,士兵们才能尽力。为将必须要考虑最坏的因素,这样如果敌人突然进攻,才能有所防备,击败敌人。”

张弘范谨遵父亲教诲,围困李的大本营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之时,李进攻各支蒙古军队,唯独没有攻击张弘范的军队。张弘范丝毫不懈怠,组织士卒挖掘战壕陷坑,做好充分准备,果然大破李突袭的军队。

李之乱平定后,元世祖认为叛乱爆发的原因是将领拥兵自重,于是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张弘范也被罢免。

两年后,张弘范成为禁卫军的一员,得到元世祖召见。元世祖想到他在平定叛乱时的卓越表现,任命他为顺天路(今河北省中部)行军总管,佩戴金虎符,一年后将他调至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

这一年,大名遭遇洪灾,张弘范未经请示,减免了百姓的赋税,被官员弹劾。面对元世祖的质问,张弘范回答道:“现在地方遭遇洪灾,颗粒无收,还要征收赋税,百姓饿死了,以后还怎么收税?如果能让百姓活下去,每年都有稳定的税收,这才是国家的大仓库。”元世祖夸奖张弘范识大体,对他更加信任。

元世祖平定内部动乱,稳定局势后,再次发动灭宋战争,双方在襄阳城(今湖北省襄阳市)鏖(áo)战了几年,始终攻克不下。

元世祖派张弘范前往,张弘范建议主帅伯颜先切断宋军的粮道,并将襄阳、樊城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最终成功攻占襄阳,宋朝的门户就此大开。

1274年,张弘范跟随主帅伯颜征战,仅用两年就占领了临安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宋恭帝投降。

宋朝残余势力在将领张世杰的带领下,拥立赵(bǐng)为帝,是为宋少帝。广东、福建各地纷纷响应,继续抵抗元军。元世祖任命张弘范为元帅,彻底灭亡宋朝。

张弘范知道自己身为汉人,统率骄横的蒙古军队非常困难,于是请辞。元世祖清楚他的顾忌,说:“当年你的父亲和蒙古主帅意见不合,导致一场战斗失败,事后,你的父亲认为是号令不一导致的结果,非常后悔,你难道也想像你的父亲那样后悔吗?”为了确立张弘范在军中的地位,元世祖御赐他一柄宝剑,如有不从命的人,可以先斩后奏。

得到元世祖的完全信任后,张弘范带兵南下,军队所向披靡,一直攻打到广东沿海。元军和宋军在崖山(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境内)对峙,两军间隔不过一里。

手下将领看到宋军战船很多,建议用火炮击毁战船。张弘范认为使用火炮会使宋军四散逃跑,不能达到全歼敌军的目的,下令乐师奏乐。

宋军听到元军军营中响起音乐,以为正在宴饮作乐,便放松了戒备,却不知元军已经慢慢靠近。张弘范接着下令,听到鸣金声,立刻进军,未鸣金先进军者立斩。

等到元军已经集结到宋军附近,张弘范鸣金进攻,宋军全军覆没,大臣陆秀夫抱着宋少帝投海自尽,南宋彻底灭亡。张弘范在崖山之石上刻石记功而返。

张弘范灭宋后回到大都(今北京市),途中染病,第二年因病去世,终年四十三岁。

【原文】十二年五月,帝遣使谕丞相毋轻敌贪进,方暑,其少驻以待。弘范进曰:“圣恩待士卒诚厚,然缓急之宜,非可遥度。今敌已夺气,正当乘破竹之势,取之无遗策矣。岂宜迂缓,使敌得为计耶?”——摘自《元史?卷一百五十六》

【译文】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五月,皇帝派遣使者告谕丞相伯颜,不要轻视敌人,贪功进军,当时天气正热,应该短暂停留,等待时机。张弘范进言:“圣上对待士卒确实非常宽厚,这是圣上的恩泽,但是进军是缓是急,不可以在远方揣度。如今敌人已经丧失了勇气,正应该利用势如破竹的气势来攻取敌军而不会失策。怎么可以拘泥于缓攻,让敌人有时间想出对策呢?”

词语积累

势如破竹:势,势头。局势就像劈开竹子一样,劈开上头几个节,下面各节顺着刀口就裂开了。形容战斗或者工作顺利,没有受到阻碍。

唇齿相依:像嘴唇和牙齿一样相互依存。比喻双方相互依存,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