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1216—1274年),初名刘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法名子聪,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大蒙古国至元朝初年政治家、文学家。
心怀天下的一代国士
刘秉忠是官宦子弟,他的曾祖父在邢州任职,自此在这里落户,家族在地方很有影响力。
金朝末年,蒙古大将木华黎占领邢州,刘秉忠的父亲投降蒙古,担任本地地方官,但蒙古人对汉人有所戒备,年仅十三岁的刘秉忠成为元帅府人质。几年后,刘秉忠离开元帅府,依旧在邢州担任小官,奉养父母。
刘秉忠自幼聪明,学识渊博,没有用武之地,经常闷闷不乐。有一天,他将毛笔扔到地上,长叹一声:“我家历代都是高官,我怎么甘心当一个小吏呢?男子汉大丈夫,怀才不遇,干脆避世隐居。”于是弃官而走,来到武安县(今河北省武安市)的山中隐居。
过了很久,一个僧院的禅师派遣徒弟招揽刘秉忠,他便皈依佛教,法号子聪。后来云游至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隐居。
元世祖在没有当皇帝之前,对佛教很感兴趣,请禅宗名僧海云禅师论道,海云禅师路过云中,听闻刘秉忠才学不凡,邀请他一同拜见元世祖。
元世祖和刘秉忠谈论佛法,大为惊奇,经常请教他。刘秉忠曾深入研究《易经》,天文地理、律历占卜之术无不精通,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元世祖便留下他担任幕僚,随时咨询时局。
为了报答元世祖的知遇之恩,刘秉忠尽心竭力,他认为元朝可以在马上得天下,但绝不能在马上治天下,前后上书多达几十万字,其中包含:辅佐宪宗、考核百官、教化百姓、推崇儒学、兴办学校、广开言路、抚恤孤弱、劝课农桑、减轻赋税、规范法度等多个方面。元世祖全部采纳。
刘秉忠先后跟随元世祖征战大理和南宋,不厌其烦地说:“天地有好生之德,真正的王者,从来都不喜欢杀戮。”在刘秉忠的建言下,元世祖命令各将制作大旗,写上“止杀”两字,禁止军队妄杀。此后,蒙古军队很少再有屠城的行为,很多百姓免遭荼毒。
元世祖继位后,刘秉忠依然身穿旧衣辅佐。朝中大臣觉得不合适,上奏说:“刘秉忠一直是陛下的幕僚,尽忠职守,运筹帷幄,定天下大计,功劳很大,希望给予他官职。”
元世祖看罢奏章,当天授予刘秉忠高官,并将翰林学士的女儿许配给他。
刘秉忠受任之后,以天下为己任,事情不分大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推荐的人才,后来都成为名臣。
有一次,禁军将领奏请将京城附近的土地改为牧场养马,元世祖同意了,皇后觉得不妥,想要谏止,担心元世祖不会同意,便故意责备刘秉忠说:“皇帝最听你的话,你为什么不劝阻?”
元世祖继位后,大蒙古国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治理国家上来,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就是营建新都。刘秉忠曾经参与兴建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于是元世祖将营建新京城的任务交给他。
刘秉忠首先考察辽朝、金朝的都城旧址,决定在燕京城(今北京市)的东北方重新设计建造一座新都城。刘秉忠从1266年开始规划,用了八年时间,建成大都,成为元帝国的首都。后世明朝、清朝的都城都是在大都的基础上兴建的。
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大都之时,刘秉忠还负责订立朝廷礼仪,制定官制等,成为后来的定制;又建议以《易经》“大哉乾元”为依据,将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得到元世祖的认可,刘秉忠成为开元勋臣。
1274年,刘秉忠跟随元世祖巡视上都,居住在南屏山,没有任何征兆,突然端坐而死,终年五十九岁。
元世祖惊闻噩耗,对群臣说:“刘秉忠忠心服侍朕三十多年,谨慎小心,不避艰难,毫无隐瞒。他深厚的学问,只有朕知道。”
【原文】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居常郁郁不乐,一日投笔叹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汩(gǔ)没为刀笔吏乎!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即弃去,隐武安山中。——摘自《元史?卷一百五十七》
【译文】刘秉忠十七岁时担任邢台节度使府的令史,以此获得俸禄赡养他的父母。他平常在家时郁郁不乐,一天,他扔下笔长叹说:“我家历代都是名门世族,我却要沦落成为刀笔小吏吗!大丈夫如果没有得到机遇,应该隐居不仕,以追求自己的志向。”于是即刻弃官而去,隐居在武安县的山中。
词语积累
博学多才:学识广博,具备多方面的才华。
夜以继日:晚上连接着白天。形容工作或者学习日夜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