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濞(公元前215—公元前154年),泗水郡丰县(今徐州市丰县)人,西汉诸侯王,“七国之乱”的发起者。
“七国之乱”的祸首
刘濞是汉高祖的侄子,二十岁跟随高祖征讨淮南王黥(qíng)布。打败黥布后,高祖担心吴地(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民风剽(piào)悍,没有一个勇猛的王来镇服恐怕不行,恰好刘濞剽悍勇猛,便册封他为吴王。
刘濞受封后,高祖召见他说:“看你的相貌有造反之像。大汉建立后五十年,东南方将会有人造反,这个人不会就是你吧?天下同姓都是一家人,希望你要谨言慎行才好!”刘濞吓得急忙磕头说:“不敢,不敢!”
吴国境内有铜矿,刘濞偷偷铸钱,又煮干海水制盐,变得很富足。高祖、吕后统治时期,天下刚刚安定,刘濞还算安分守己。汉文帝登基后,待人宽厚,吴国经过积累,有了一定的实力,刘濞越来越想脱离朝廷的管束。
按照礼制,诸侯王应该入朝觐见皇帝,但刘濞一直不来。后来,刘濞派世子刘贤来到长安(今西安市)。刘贤自幼傲慢无礼,目中无人,他陪同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景帝下棋,下着下着起了争执,情急之下,太子拿起棋盘朝刘贤砸过去,把刘贤砸死了。文帝知道后,狠狠地责备了太子,命人把刘贤的尸首入殓好,送回吴国。刘濞非常生气,说:“天下同姓既然都是一家,葬在长安就好了,何必非要送回吴国来?”他派人把尸体送回长安。自此以后,刘濞对朝廷产生了怨恨。
吴国一天比一天富足,刘濞也一天比一天傲慢,已有不臣之心。当时,很多大臣都建议文帝出兵讨伐,文帝不忍心施加惩罚,还好言好语安慰刘濞,说他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可以不必入朝。刘濞更加骄横。
等到景帝继位,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藩。刘濞早有谋反之心,正发愁找不到理由,听说晁错要削藩,马上提出“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派使者游说各位诸侯王说:“这次朝廷的目的恐怕不只要削地,吴王与各位有同样的忧患,希望能彼此联合,共谋大计。”于是,刘濞与楚国、赵国、胶西国、胶东国、(zī)川国、济南国结成了联盟。
公元前154年,刘濞下令全国说:“我今年六十二岁,还亲自挂帅,我的小儿子才十四岁,也冲在前头。所以但凡年龄在十四岁到六十二岁之间的百姓,都要应征入伍!”由此募集了二十万军队,率先起兵造反,“七国之乱”正式爆发。
刚起兵时,刘濞的大将军建议兵分两路,以便互相策应,但刘濞的儿子不同意,刘濞便没有听从。后来,又有年轻的将领提议,吴国以步兵为主,有利于在险地作战,朝廷军队以车骑为主,适合在平原作战,所以吴军不必逐一攻下每座城池,而应该长驱向西,直接占领洛阳(今洛阳市)等地,便能号令天下。但吴国的老将们都摇头反对,说这只是年轻人显露锋芒罢了,刘濞也没有采用。
景帝见七国联合造反,立即派遣太尉周亚夫等人领兵平叛。在周亚夫的指挥下,汉军节节胜利,叛军节节败退,几个造反的诸侯王相继自杀。刘濞兵败,逃往东越国,东越王接到周亚夫的信,杀了刘濞。七国叛乱持续了三个月就被平定。
“七国之乱”是汉朝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之间矛盾的一次大爆发,以地方割据势力彻底失败而结束。从此,汉朝的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国家统一得到加强,为汉武帝展开对匈奴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原文】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d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吴。吴王愠(yùn)曰:“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是怨望,稍失藩臣礼,称疾不朝。——摘自《汉书?卷三十五》
【译文】吴国太子刘贤与皇太子刘启下棋时发生争执,刘贤对皇太子不恭敬,皇太子举起棋盘向刘贤投掷过去,意外打死了他。于是朝廷派遣使者把刘贤的尸体送回吴国安葬。吴王刘濞生气地说:“天下刘姓是一家,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何必送回来安葬!”于是派人把刘贤的尸体送回长安。刘濞从此对朝廷心怀不满,慢慢不守诸侯王的礼节,声称有病不朝见皇帝。
词语积累
一发千钧:发,头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间不容发:间,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不容有丝毫的误差,也比喻情势异常危急,没有喘息的余地。
铸(zhù)山煮(zhǔ)海:开采山中铜矿以铸造钱币,烧煮海水而获得食盐。比喻善于开发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