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

司马相如传

字体:16+-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县(今四川省成都市)人,西汉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汉赋四大家之一,被后世誉为“赋圣”。

风流才子,汉赋大家

司马相如原名犬子,因为仰慕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所以改名相如。他年少时喜欢读书、练剑,二十多岁时花钱买了个官职,跟随在汉景帝身边。

司马相如喜欢辞赋,但是景帝不喜欢,所以他一直没有得到赏识。后来,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来京朝拜,梁国的不少文士如枚乘、邹阳等人一同前来,司马相如与他们一见如故,于是辞去官职,成为刘武的宾客。著名的《子虚赋》,就是他在梁国期间所写。

刘武去世后,司马相如只好回老家,因为家贫无法自立。他恰好与临邛(qióng)县(今邛崃市)县令是旧相识,县令知道他有才华,便邀请他去临邛。临邛县有个叫卓王孙的富人,家里很有钱。他听说县令有贵客来了,摆宴招待。司马相如不好推辞,只得赴宴。席间,大家谈笑风生,都很倾慕司马相如的风采。

这时,县令拿来一把琴,对司马相如说:“我听说先生最爱抚琴,请为我们抚一曲吧。”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她很喜爱音乐,当时因为死了丈夫待在娘家。卓文君早就仰慕司马相如的才华,一直在门缝中偷看他。

司马相如故作镇定,借机弹了一曲《凤求凰》,向卓文君表达情意。卓文君欢喜不已,宴会结束,便连夜与司马相如私奔了。

两人返回成都的家中,但家中一贫如洗。卓王孙知道后,非常生气,在亲戚们的劝说下,给了卓文君车马和屋田,他们才不用为生计发愁。

景帝去世后,儿子汉武帝继位。武帝喜爱文学,有一次读到《子虚赋》,大为赞赏,感叹说:“真可惜啊,我不能与这个人生活在同一时代!”

武帝身边的奴仆说:“这篇赋正是臣的同乡司马相如所作。”武帝大吃一惊,立即召司马相如进京。

司马相如对武帝说:“《子虚赋》写的是诸侯之事,不值得一看,不如臣为陛下另外写一篇游猎的辞赋吧。”于是洋洋洒洒写下《上林赋》,以子虚、乌有两人之论夸赞天子游猎的宏大场面,文辞十分壮丽。

赋文歌颂了大一统的汉帝国,鲜明地维护国家统一,又暗含讽谏之意,开创了汉赋的基调。武帝看后非常高兴,封司马相如为郎官。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大将唐蒙开拓西南地区,唐蒙征发巴郡、蜀郡等地的很多百姓,又用战时法规杀了当地首领,巴、蜀两地的百姓十分惊恐。

武帝得知后,派司马相如前去责备唐蒙。司马相如写了一份公告,恩威并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后来,武帝又命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今四川省西部、贵州省、云南省一带)。到达蜀郡时,太守以下官员都来郊外迎接,蜀郡百姓都以司马相如为荣。卓王孙不禁感叹,后悔应该早些把女儿嫁给他。

开始时,蜀郡百姓认为开通西南夷没什么用,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难蜀父老》,成功地说服了众人。后来,司马相如派人平定西南夷,拆除旧关隘,建立新关口,使汉朝的西南边疆再次扩大。

司马相如时常跟随在武帝左右,通过写文章进行劝诫。武帝喜欢射猎熊、野猪,追逐野兽,司马相如便写了一篇《上书谏猎》,说天子应以身体和国家为重,不要再冒险打猎,武帝看后大为欣赏。

后来,武帝又迷上了仙道,司马相如说:“《上林赋》说的事还不够好,臣曾经写过一篇《大人赋》,请求献给陛下。”再次通过辞赋谏讽。

司马相如晚年多病,辞官后一直在家休养。武帝听说后,对身边的人说:“听说司马相如病得厉害,赶快去他家,把他写的书都取来,要不然就都散失了。”使者赶到司马相如家中,司马相如已经去世,只留下一本关于封禅的书献给武帝。

汉朝是我国第一个强盛而持久的大一统王朝,汉民族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经济发达,人心振奋,这种时代特征体现在文学上,便是汉赋。

司马相如极大地开创了汉赋的体例,将汉赋发展推向了高峰,被后世称为汉赋的奠基人。

【原文】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请为天子游猎之赋。”——摘自《汉书?卷五十七上》

【译文】过了不久,蜀郡人杨得意在宫中管理猎犬,服侍汉武帝。武帝读了《子虚赋》,大为赞赏,说:“朕唯独遗憾不能与这个人生活在同一时代啊!”杨得意说:“臣的同乡司马相如自称写了这篇赋。”武帝吃惊,便召见司马相如询问。司马相如说:“是我写的。但《子虚赋》写的是诸侯的事情,不值得一看,臣请求写一篇天子游猎的辞赋。”

词语积累

举案齐眉:案,托盘。送饭时把托盘举到眉毛的位置,表示尊敬。形容夫妻彼此尊敬。

相敬如宾:夫妻之间互相敬重,就像对待宾客一样。

家徒四壁:徒,仅。家里只剩下四堵墙,其他什么也没有。形容家里很穷,一无所有。

子虚乌有:子虚和乌有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构的人物,用来表示假设的、不真实的事情。

千金买赋:花一千金买一篇赋文。形容文章很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