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信都郡广川县(今衡水市景县)人,西汉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天人策问,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老家邻近齐鲁大地,从小受鲁国文化影响很大,鲁国是孔子的故国、儒家思想的大本营。董仲舒家里有很多藏书,他从小就爱看书,年轻时研究《春秋》,在汉景帝时担任博士。
董仲舒三十岁开始招收学生,精心培养。讲课时他在前面挂一个帘子,他在里面宣讲,弟子坐在外面听。他又让先入学的弟子传授后入学的弟子,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一些再传弟子甚至连续几年都不曾见过董仲舒的面。通过这种方式,董仲舒传播了儒家思想,培养了很多人才,声誉逐渐提高。
董仲舒为人谦逊,认真教书,刻苦研究学问。他的书房紧挨着一个花园,但他三年都没有到花园看一眼,弟子们都很尊敬他。
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一直推行黄老学说,讲究无为而治,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但到汉景帝时期,因为诸侯实力越来越大,最终爆发了“七国之乱”。董仲舒认为,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中央集权,不能再实施黄老之术,这与汉武帝的想法不谋而合。
当时,武帝刚刚掌权,正想大展拳脚,开创新制度,命令各地推举贤士,董仲舒被推荐参加策问。武帝连续对他进行了三次策问,这便是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结合阴阳五行理论,杂糅其他诸家学说,在对策中详细阐述了“天人感应”“君权天授”“罢黜百家”“大一统”等观点,以求统一思想,严明法度。
董仲舒的这些主张,为帝王的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君主法宪制度和封建社会的秩序结构的基础。武帝看后大为赞赏,很看重董仲舒。
不久,武帝把董仲舒派去自己的哥哥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当相国。刘非为人粗暴蛮横,他听说过董仲舒的名声,对董仲舒很尊重,并把董仲舒视为春秋时期帮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希望董仲舒能帮助他谋取大权。
有一次,刘非对董仲舒说:“越王勾践与三位谋士密谋,最终灭掉了吴国。齐桓公遇到疑难问题,都会请管仲来解答,如今我也有疑问想请先生解答。”
董仲舒说:“请恕我解答不了大王的问题。我认为越国没有仁人,仁人不会谋取私利,在孔子的弟子中,即便是小孩子也知道欺诈和武力是不义之举。和上古三王相比,春秋五霸就好比是石头之于美玉,无法相提并论!”刘非觉得有理,便打消了造反的心思。
公元前135年,汉高祖的长陵高园殿、辽东高庙先后发生火灾,董仲舒认为这正是天人感应的征兆,带病起草奏章,直言两次火灾说明上天已经对皇帝发怒了。
奏章还没写好,正好大臣主父偃(yǎn)来拜访,他嫉妒董仲舒的才能,偷出奏章草稿交给武帝。武帝看后大怒,要将董仲舒斩首,但又怜惜他的才华,最终免了死刑,罢免了他的官职。董仲舒回家继续教书。
十年后,当朝重臣公孙弘推举董仲舒给胶西王刘端为相。刘端也是武帝的哥哥,为人放纵凶残,比刘非还要蛮横,多次斩杀朝廷委派的官员。刘端知道董仲舒是儒家大师,对他比较尊敬,但是董仲舒担心时间久了难免遭遇不测,便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官回家。
董仲舒晚年不再过问世事,一心埋头读书、著作。虽然他不在朝中为官,但如果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武帝仍会派人前去他家里向他请教,董仲舒也会一一回答。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在家中病逝,葬在长安西郊。有一次,武帝路过他的墓地,想起他的才能及功劳,特意下马致意,所以董仲舒的陵墓又被称为下马陵。
当年,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用“焚书坑儒”的方式,烧毁了许多学术著作,背负了很多骂名,最终却无以为继。董仲舒身处汉朝发展极盛的时期,吸取秦始皇的教训,大推儒家理论,向武帝提出“独尊儒术”的建议,顺利完成了思想统一,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的主流思想。董仲舒被看作儒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儒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原文】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摘自《汉书?卷五十六》
【译文】董仲舒年少时研习《春秋》,汉孝景帝时担任博士。他放下悬挂的帷幕讲学,弟子们根据拜师的先后顺序相互传授学业,因此有人从来没有见过他的面。连续三年都不看一眼园子,他专心到这种程度。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读书人都师法、尊重他。
词语积累
急功近利:指急于求成,贪求眼前的利益。
目不窥园:窥,观看;园,花园。眼睛从不看一眼花园。形容埋头读书,不问外事。
改弦更张:更,改换;张,乐器上的弦。指换掉旧琴弦,安上新的。比喻改变方针、计划和方法。
党同伐异:伐,讨伐。把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看作同党,而将持不同意见的人视为异党,大加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