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西汉名将、军事家。
勇冠三军的冠军侯
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从小善于骑射,为人沉默寡言,敢作敢为。卫子夫成为皇后之后,霍去病因为外戚的身份,获得汉武帝的赏识,成为近臣,常在身边跟随。
有一次,武帝想亲自教授霍去病兵法,霍去病说:“打仗靠的是智慧和谋略,不必学习古代的兵法。”
公元前123年,年仅十八岁的霍去病被武帝任命为剽姚校尉,跟随卫青出征匈奴。卫青让他带领八百名轻骑兵,脱离主力部队,相机行事,攻击匈奴。
霍去病第一次带兵出征,杀敌人数就远远超过了自己部队死伤数目,还活捉了匈奴的相国以及单于的祖父、叔父等多人,两次功冠三军。武帝十分高兴,封他为冠军侯,食邑两千五百户。
又过了两年,汉武帝任命二十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名骑兵进攻匈奴。当年春季,霍去病率军出发,六天转战一千多里,攻陷匈奴五个王国,越过焉支山(今甘肃省境内),与匈奴主力展开决战,立下大功。
为了巩固胜利成果,霍去病在夏季继续进攻。他采取大纵深外线迂回的战术,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取得巨大战果。匈奴浑邪王、休屠王惧怕单于降罪,请求投降,武帝下令霍去病前去受降。霍去病果断斩杀临时反悔的八千多名匈奴部众,将浑邪王单独护送到长安,又统领他的十万部众回到汉朝。
从此,汉朝稳稳控制了河西走廊,完全打通了联通西域的商道。匈奴人因此哀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此战之后,霍去病的声望、地位与日俱增,直追大将军卫青。武帝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战功,修建了宅第赏赐给他,让他去看看,他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武帝更加重视和宠爱他。
公元前119年,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名骑兵深入漠北,远征匈奴,企图彻底解决匈奴问题。霍去病北进两千多里,与匈奴左贤王部对战,大获全胜,俘虏匈奴大小王及高官八十多人。
匈奴败北而逃,霍去病乘胜追击,到达狼居胥山(今蒙古国肯特山),并在这里举行了祭天之礼。随后继续往北,一直打到贝加尔湖(今俄罗斯境内)才回军。
漠北一战,匈奴死伤惨重,受到重创,势力大为减弱。而“封狼居胥”,也成为我国历代武将的最高追求。武帝为了表彰霍去病的功劳,再次加封他食邑五千八百户,升任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一起统管军队,并特意下令两人的官阶、俸禄完全一样,霍去病的权势从此超过了卫青。
霍去病因为从小被武帝宠爱,有些恃宠而骄,虽然作战英勇,但不懂得关心部下。霍去病的士兵经常有人吃不饱饭,而他常常在出征路上丢弃许多食物。有的士兵饿得站不起来,他还在踢球玩乐。
公元前117年,由于匈奴拒绝向汉朝称臣,武帝决心再次发动战争,歼灭他们的主力。就在积极准备的时候,霍去病生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武帝十分伤心,从此暂停了对匈奴的战争。
为了纪念霍去病的战功,武帝下令将他的陵墓修成祁连山的样子。霍去病用兵灵活,针对匈奴分散居住的情况,组织人数不多的骑兵长途奔袭,往往能收到奇效,在对匈奴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武帝时期的军事扩张作出了重大贡献。
【原文】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摘自《汉书?卷五十五》
【译文】霍去病为人沉默寡言、性格缜密,神气饱满、敢作敢为。汉武帝曾经想教给他吴起、孙武的兵法,他回答说:“打仗就看谋略怎么样,没有必要学习古人的兵法。”武帝给他修建了一座府邸,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没有消灭,我就没有安家的理由啊。”
词语积累
身经百战:身,亲身。亲身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
勇冠三军:冠,位居第一;三军,古代有上军、中军、下军,指整个军队。勇敢全军排第一。
犬马之劳:犬马,古代的臣子在君主面前自比为犬马。愿意像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劳。比喻心甘情愿被驱使,为人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