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

主父偃传

字体:16+-

主父偃(yǎn)(?—公元前126年),西汉齐国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汉武帝时大臣。

力主“推恩令”的权臣

主父偃是齐国人,出身贫寒,少年时学习长短纵横之术,后来又学习《周易》《春秋》等百家学说。

主父偃自视清高,早年在齐国经常受人排挤,儒生们很讨厌他,也没有人愿意借给他钱,他实在待不下去了,只好游历各国,但都得不到赏识,过得十分困窘。

公元前134年,主父偃来到京城长安,直接向汉武帝上书,一共陈述了九个问题,其中八个与律令有关,一个是劝阻征讨匈奴,引起了武帝的注意。武帝早上收到奏章,当晚便召见了他,任命他为郎中。

此后,主父偃多次上疏陈述政见,都能切中时弊,武帝很欣赏,一年之中四次提拔他。

汉朝自“七国之乱”之后,诸侯王势力遭到严重削弱,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但一些新兴诸侯王,比如武帝的叔叔梁王,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了大功,因此梁国的实力很强,不利于中央推行政令。主父偃便向武帝提出“推恩令”。

主父偃说:“古时候,诸侯们的封地不过一百里,很容易控制。现在诸侯动辄有城池几十座,土地方圆千里,于是骄纵奢侈,危害很大,一旦联合起来反叛,朝廷就危险了。如果强制削减他们的土地,会激发反叛之心,之前的‘七国之乱’就是例子。诸侯的儿子众多,只有一人能世袭王位,如果陛下命令诸侯推恩,把土地分给所有儿子,不仅儿子们高兴,也分散了他们的实力。”这一政策正合武帝心意,于是下令在全国实行“推恩令”。

“推恩令”惹恼了诸侯,大家都很讨厌主父偃。但主父偃能言善辩,大臣们都害怕他,经常用钱财对他行贿。有人曾劝告主父偃说:“你不要太横行无忌了。”

主父偃不以为然地说:“我自成年后游历各国四十多年,一直不得志,父母不拿我当儿子,兄弟不肯收留我,朋友厌弃我,我穷困潦倒的日子很久了,我已经过够了。大丈夫在世,活着不能享受五鼎盛放的山珍海味,死时干脆接受五鼎的烹刑吧。我已经时日无多,所以不能按常理做事!”

不久,主父偃向武帝揭发齐王的**之事,武帝任命他担任齐国国相,调查此事。主父偃到了齐国,把兄弟朋友都召集起来,散发五百金,对他们说:“当初我穷困的时候,兄弟不给衣穿,不给饭吃,朋友也不让我进门,现在我做了齐相,你们却跑到千里之外来迎接。我现在和你们断交,请你们从此不要再登我的门!”

齐王知道主父偃来调查自己,十分担心,因为之前就有别的诸侯王因为类似的事被处决。齐王越想越害怕,就自杀了。齐王之死,让其他诸侯王人人自危,都想除掉主父偃。

主父偃还是平民时曾经游历燕国、赵国,担任官职之后揭发过燕王的罪行,赵王很担心主父偃会揭发自己,趁着他在齐国,向武帝揭发主父偃大肆接受贿赂,只要给钱就能封侯。

不久,齐王自杀的消息传到京城,武帝以为是主父偃威胁齐王迫使他自杀的,十分愤怒,将他关进监狱。

主父偃招认受贿之事,但的确没有逼齐王自杀。武帝不想杀主父偃,但大臣公孙弘说:“这件事主父偃是罪魁祸首,不杀他,无法向天下人交代啊!”武帝只好下令灭了主父偃全族。

主父偃得宠时,门客有一千多人,等到他被处死,只有一个门客为他收尸。主父偃的“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他的性格缺陷也很明显,最终自取其祸。

【原文】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说偃曰:“大横!”偃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摘自《汉书?卷六十四上》

【译文】大臣们都害怕主父偃能言善辩,用财钱贿赂他累计有一千金。有人劝告主父偃说:“你太横行无忌了。”主父偃说:“我自成年后,游历各国四十多年,一直不得志,父母不拿我当儿子,兄弟不肯收留我,朋友厌弃我,我穷困潦倒的日子很久了。大丈夫在世,活着不能享受五鼎盛放的山珍海味,死时就接受五鼎的烹刑吧。我已经时日无多,所以不能按常理做事!”

词语积累

相见恨晚:恨,遗憾。对相识太晚感到遗憾。

逆行倒施:逆,反常;施,做事。做事不遵常理,不择手段。今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足智多谋:智,聪明;谋,计谋。富有智慧谋略。形容善于谋划和用计。

日暮穷途:暮,傍晚;途,路。天色已经晚了,路已经走到尽头。比喻走到了末日或衰落的阶段,也比喻已经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