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

匈奴传

字体:16+-

匈奴是我国古代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公元前3世纪兴起于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麓。秦末汉初变得强大起来,屡次侵犯中原,给中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史记?匈奴列传》详细记载了匈奴与中原的关系,《汉书?匈奴传》也用两卷的篇幅作了介绍。

称雄草原的剽悍民族

匈奴人与华夏族一样,都是黄帝的后裔,居住在北部地区,随着水草而迁徙,以打猎为生,精通骑射。

游牧生活方式,决定了匈奴人天性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加上缺乏礼仪法律的约束,只要有利可图,他们便不会顾及情面。

商、周时期,史籍记载的鬼方、混夷、猃狁(yǔn)、戎、狄等,都是匈奴的祖先。战国时期,匈奴已经称霸草原,成为一个地域广阔的大国。

战国末年,赵国名将李牧曾大败匈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名将蒙恬击败匈奴,修建长城,匈奴才稍微向北迁徙。

这时,匈奴单于想将太子冒顿(mòdú)废除,便派他去大月氏国做人质。冒顿刚到月氏国,单于便发兵攻打大月氏,大月氏人大怒,想杀掉冒顿。冒顿成功逃出,回来后开始训练兵马,培养嫡系,准备夺权。

冒顿制作了一种名为鸣镝(dí)的响箭,对手下人说:“我的箭射向谁,你们就射向谁,谁不射,就杀了他!”冒顿出去打猎,用鸣镝射向猎物,有人不射,都被他所杀。

后来,冒顿用鸣镝射向自己的马、自己的妻子,不敢射的人也都被杀,终于他训练出了绝对忠于自己的军队。

冒顿见时机成熟,跟随父亲出去打猎,将箭射向父亲,身边的人也跟着射。单于死后,冒顿自立为单于。当时,中原地区正值汉高祖与项羽对峙,冒顿开始疯狂地扩张领土。

冒顿刚掌权时,邻国东胡的势力十分强盛,派人找匈奴索要千里马,大臣们都反对,冒顿说:“我们与东胡为邻,何必吝惜区区一匹马呢?”不久,东胡又派人来索要女子,大臣们反对,冒顿说:“怎么能吝惜一个女子呢?”

东胡与匈奴之间有一片战略缓冲地,一直没人居住,东胡派来使者说:“那片荒地没人住,我们打算占据它。”

大臣们都表示赞成,冒顿勃然大怒,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随意送人!”于是出兵攻打东胡,不仅夺回了土地,还缴获了大量牲畜和财物。

经过冒顿的积极经营,匈奴的势力进入全盛期,常常侵犯汉朝边界。汉朝被迫采用和亲政策,持续了六十多年。

等到汉武帝即位,汉朝已经储备了强大的实力。面对匈奴的贪婪,汉匈大战拉开序幕。

武帝先后派名将卫青、霍去病等人抗击匈奴,不惜倾尽国力。经过多次战争后,匈奴节节败退,不得不逃往漠北,很多年都无力侵犯汉朝。武帝晚年,匈奴卷土重来,重新占据漠北。

汉宣帝晚年,匈奴发生内乱,五位单于并存,相互争斗,最终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南下归汉,在汉朝的支持下,最终统一了匈奴全境。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到长安朝见汉元帝,请求做汉朝的女婿,元帝把宫女王昭君赐予他为妻。王昭君嫁到匈奴以后,把汉文化带了过去,为民族融合作出了杰出贡献。

东汉初期,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主动归汉,北匈奴被孤立。北匈奴屡屡遣使东汉,请求和亲,但东汉朝廷不同意,北匈奴于是不断侵扰边境地区。

等到汉朝国力恢复,马上开始征讨北匈奴,北匈奴被打败,向西逃亡。与此同时,鲜卑族开始崛起,屡屡进攻匈奴,逐渐占据了匈奴故地。到东汉末年,横行草原几百年的匈奴慢慢衰落。

尽管如此,从西汉开始内迁的匈奴人,依然顽强地保持着民族特性。直到西晋灭亡,北方诸多少数民族趁势崛起,纷纷建国,匈奴人就是其中的主要力量。到了南北朝末年,有关匈奴的记载才从我国史籍中慢慢消失。

【原文】东胡使使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ōu)脱外弃地,匈奴不能至也,吾欲有之。”冒顿问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于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人!”诸言与者,皆斩之。——摘自《汉书?卷九十四上》

【译文】东胡派使者对冒顿单于说:“你们与我们东胡边界观察哨所旁的那片荒弃之地,你们到不了那儿,我们想占领它。”冒顿单于询问群臣,有的大臣说:“这是荒弃之地,给他们吧。”冒顿单于听了大怒,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随意送人!”那些说把土地送给东胡的大臣,全部被杀了。

词语积累

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连。战争不断爆发,连续制造了灾祸。

兵荒马乱:战争造成灾荒,战马乱跑。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极度混乱、动**不安的情景。

犬吠之警:犬吠,狗叫。引发狗叫的抢劫、偷窃之类的警报。比喻较小的惊扰。

(lí)庭扫穴:犂,耕;扫穴,清除巢穴。将庭院变成耕地,将巢穴清除。比喻将敌对势力彻底摧毁。

衔尾相随:衔,马嚼子;尾,马尾巴。马嚼子连着马尾巴。形容一个紧跟着一个,排成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