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侠,是指性格豪爽、喜欢交游、轻生重义,能排难解纷的人。游侠普遍来自社会下层,行侠仗义,视法律为无物。《史记》也有《游侠列传》,司马迁对他们表示了同情,而班固的《汉书》认为他们罪不容诛。《汉书?游侠传》共一卷,记载了西汉七位游侠的事迹,本书选取朱家、郭解为代表。
淡泊侠士朱家
朱家(生卒年不详),鲁国人,秦汉之交著名的游侠。
朱家与汉高祖生活在同一时代,鲁国是孔子的故乡,很崇尚儒家思想,但朱家却以侠义闻名。
朱家并不富有,衣裳破烂,每顿饭只有一样菜,但他经常救人于危急之中,而不顾自己的私事。被他救助的侠客豪士有上百人,普通人更是不计其数,但他从不自我夸耀,对于帮助过的人,甚至不愿再次碰到他们。
季布原是楚霸王项羽手下的大将,曾经多次羞辱汉高祖。等到高祖称帝,重金悬赏季布,宣称谁敢窝藏他,要灭三族。季布剃去头发,改头换面到朱家家里当奴隶,朱家知道他就是季布,但没有拆穿他。
为了让季布彻底安全,朱家前往洛阳,游说高祖的近臣说:“季布有什么过错呢?各为其主而已,难道只要是项羽的手下,都要杀掉吗?陛下刚刚取得天下,竟为了一己私仇抓捕仇人,心胸未免太狭窄了。万一季布逃到匈奴,或者南越国,岂不是更糟糕的结局!”近臣将他的话说给高祖听,高祖便赦免了季布。季布想当面感谢朱家,但朱家不再与他相见。
朱家的义举让他名声大振,关东地区的人都想与他结交。朱家因为帮助他人,时有违反朝廷法令的举动,但司马迁说:“朱家的行为符合道义,廉洁谦逊,值得被称赞。”
班固则认为,游侠凭借名声聚集徒众,意志所趋,徒众们纷纷效仿,影响力超越官府,权力比地方长官还大,所以将他们视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亡命侠客郭解
郭解(生卒年不详),字翁伯,河内郡轵(zhǐ)县(今河南省济源市)人,西汉游侠。
郭解年少时凶狠残暴,稍有不如意就杀人,经常帮助亡命之徒藏身,还私铸钱币,掘人坟墓,犯下不少过错。虽然他的劣迹数不胜数,但是因为运气很好,每次他都能脱身。
郭解长大以后,慢慢开始悔过,约束自己的行为,乐善好施,帮助他人,不求回报。慢慢地,有许多人仰慕他,暗中帮助他,但不让他知道。
有一回,郭解姐姐的儿子强灌别人喝酒,双方发生争执,那人一怒之下杀了他。郭解派人暗中打探凶手的下落,凶手走投无路,便自己来找郭解详细说了事情的经过。郭解听完后说:“你杀了我的外甥是对的,我的外甥不对。”于是让凶手走了。众人听说后,都称赞郭解仁义。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令将各郡的富人、豪强迁到自己的陵寝地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境内)居住。郭解不是富人,不符合迁移标准,但被列进了迁移名单。
后来,大将军卫青帮他向武帝求情,武帝说:“一个普通百姓能让大将军替他说话,还能叫贫穷吗?”于是,郭解动身迁往茂陵,临行时人们送来的财物有千万之多。
郭解的侄子知道有人故意将他列入迁移名单,就把这个人杀了,这个人的家人去告状,结果告状的人也被杀了。这件事惊动了武帝,他下令抓捕郭解,郭解四处逃亡。
很久之后,郭解被抓。他的门客盛赞郭解贤能,一个儒生说:“郭解藏奸犯盗,触犯公法,怎么能说他是贤人呢?”
郭解的门客非常生气,把这个儒生给杀了,还割了他的舌头。郭解不知道此事,官员调查了很久,也没找到凶手,于是上报朝廷。
当时,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公孙弘认为:“郭解身为一介布衣,到处结党,有人因为小事替他杀人,他居然不知道,这个罪,比他自己动手杀人还要大,应按大逆不道之罪处置。”最后,郭解全家被处斩。
【原文】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摘自《汉书?卷九十二》
【译文】郭解派人暗中打探凶手的下落。凶手走投无路,便自己来找郭解详细说了事情的经过。郭解说:“你杀了我的外甥是对的,我的外甥不对!”于是让凶手走了,认为自己的外甥有错,将他的尸体收殓埋葬。众人听说此事,都说郭解仁义,愿意跟随他的人越来越多。
词语积累
罪不容诛:诛,把罪人杀死。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足以抵偿。
借交报仇:帮助别人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