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循吏传》共一卷,记载六位循吏,本书选取文翁、黄霸为代表。
公学始祖文翁
文翁(公元前187—公元前110年),名党,字仲翁,庐江郡舒县(今合肥市庐江县)人,在《循吏传》中排名第一。
文翁年轻时爱好学习,精通《春秋》,在郡县担任小吏,后来通过察举得到提拔。
汉景帝时,文翁担任蜀郡(今四川省)太守,发现蜀地民风粗鲁,想施以教化,于是决定从当地教育入手。他亲自选拔了十几个聪明有才华的小吏,把他们送去京城学习法规和礼仪。这些人学成归来后,他安排他们担任要职,逐步提拔重用。
文翁又在成都(今成都市)兴办官学,招来许多年轻学生。对于贫困的学生,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成绩好的学生,派他们去郡县做官,成绩稍次的学生,派他们去主管教化。文翁经常挑选一些学生跟随在自己身边,四处传布教令,教化民风,出入官府。
当地人看到后,觉得这是很光荣的事,争相成为学校的学生,有钱人甚至不惜花钱来取得入学名额。经过文翁的教化,蜀地的风气得到很大提升。
此后,更多蜀人主动前往京城求学,人数规模跟齐鲁之地相当。后来,汉武帝即位,正式下令全国各地设置官学,负责培养人才,文翁便是这一措施的开创者。
因为文翁是第一个在地方开办官学的人,后世把他尊为“公学始祖”。
文翁在蜀地去世,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修建祠堂,每逢节日都要祭拜他。巴蜀地区爱好文雅的风气,与文翁的教化有直接关联。
政绩第一黄霸
黄霸(公元前130—公元前51年),字次公,淮阳郡阳夏县(今周口市太康县)人,西汉名臣。
黄霸年轻时有大志向,研习法律,因为喜欢做官,在汉武帝晚年捐了一个官职,负责管理郡县的钱粮进出。黄霸公正无私,管理得当,没有瞒报贪污,因此被提拔。
后来,黄霸因为清正廉洁,被举荐担任河南郡(今洛阳市一带)郡守的副手。他精通法律,善于观察,为人温和善良,与百姓相处得很好。他处理大小事情都合乎法度,众人十分信服。
汉昭帝即位后,霍光辅政,继续沿用汉武帝时期的严刑峻法,全国各地都崇尚严酷刑罚,只有黄霸坚持以宽厚的政策待民,获得很好的名声。汉宣帝继位,听说黄霸执法公平,让他担任廷尉正,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黄霸不负信任,解决了许多疑难案件,人人都觉得处理妥当。
后来,黄霸因为政绩卓著,被派去颍川郡担任太守。他挑选品行好的官吏,四处宣布皇上的诏令,让百姓们都知道皇上的德政。他又制定教令,带领百姓们致力农桑,种植树木,喂养牲畜。黄霸凡事亲力亲为,对每件事都很熟悉,比如哪里的树适合做棺材,哪个驿馆饲养的猪可以用来祭祀,都了若指掌,众人十分佩服。
有一回,一个地方官吏上了年纪,耳朵不好使,有人提议让他告老回乡,黄霸说:“这个人很廉洁,虽然年纪大了,但还能行动,就算耳朵不好使,又有什么关系呢?”有人询问他理由,黄霸说:“频繁更换地方长官,辞旧迎新的费用以及奸猾小吏乘机销毁账本、盗窃财物,于公于私支出都很大,这些费用最终都会落到百姓身上,新换的官吏未必贤德,可能还不如前任,白白增加了混乱。”
在黄霸的治理下,颍川郡的奸邪之徒越来越少,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足,户口每年都增加,政绩全国第一。宣帝大加赞赏,任命黄霸担任太子太傅、御史大夫,后来又让他担任丞相,还封他为侯。遗憾的是,黄霸善于治民,却不善于为相,在丞相任上声誉反而下降了。
公元前51年,黄霸去世,终年八十岁。自汉朝建立开始,大家说起管理百姓的官员,黄霸的政绩一直排在第一位。
【原文】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摘自《汉书?卷八十九》
【译文】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的县丞年纪大了,生病而且耳朵聋,督邮报告黄霸,想要辞退他,黄霸说:“许县县丞廉洁,虽然上了年纪,尚且能拜起送迎、例行公事,即使耳朵不太好使,又有什么关系呢?且要好好对待他,不能让贤德的人失望。”有人请教他其中的原因,黄霸说:“频繁更换地方长官,送旧迎新的费用以及奸猾小吏乘机销毁账本、盗窃财物,于公于私支出都很大,这些费用最终会落到百姓头上,新换的官吏未必贤德,可能还不如前任,白白增加了混乱。治民的道理,去除太苛刻的就行了。”
词语积累
文翁化俗:文翁在成都修建官学,招收了很多学生,改变了蜀地的风俗。
浇淳散朴:让淳朴的社会风气变得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