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

儒林传

字体:16+-

儒林,是指儒家学者群体。儒家自孔子创立,始终是一门显学,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作《儒林列传》,后世正史均有合传。《汉书?儒林传》共一卷,记载西汉二十多位儒家学者,本书选取京房、孔安国为代表。

“易学宗师”京房

京房(公元前77—公元前37年),本姓李,字君明,自推音律定为京氏,东郡顿丘县(今濮阳市清丰县)人,西汉学者、易学家。

京房在汉元帝时做过郎官,对《周易》颇有研究。师从著名学者焦延寿,深得真传。焦延寿讲《周易》,经常推究灾难,用灾害解释卦象,并与人事相结合。

京房把他的学说进一步放大,并更加极端化,直至与朝政联系在一起。他经常到处宣讲,把自己的政治抱负也融在其中。焦延寿看出了干政的危险性,非常忧虑地说:“继承我的学说而最终惹来杀身之祸的,恐怕就是京房了。”

公元前45年,西羌反叛,又发生了日食,太阳长时间暗淡无光,阴雾不散。京房利用这个机会给元帝上了好几道奏疏,预言会发生什么事,结果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预言中的事果然都发生了。元帝就询问京房,京房通过讲解灾难之说,得到信任,从此很多朝中要事都要咨询他。京房趁机向元帝献上“考功课吏”之法,通过考察官吏们的政绩决定升迁降职,但他制定的考察办法非常琐碎,引起很多人不满。

当时,权宦石显专权,京房对元帝说:“陛下认为现在的政治是清明还是混乱呢?”元帝说:“混乱到极点了。”京房说:“任用贤明的人就会清明,任用不贤明的人就一定会混乱。现在任用的是什么人呢?”元帝知道京房说的是石显,但没有挑明,含糊地说:“我明白了。”

随着考功课吏法的实行,石显等人感到很大威胁,就向元帝建议让京房去各地推行此政,借此将他调离京城。元帝便任命京房去地方担任太守。京房走后,毁谤他的奏章接踵而来。京房知道处境危险,多次给元帝上书,以天象之说请求回京,但元帝不再相信他。京房最终遭到陷害入狱,被斩于市。

《周易》经过孔子编订之后,演化成修身养性、安邦治国的经典之作。京房继承了易学最初的占卜功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推算福祸吉凶的方法,使《周易》变成了术数之学。这套学说在当时就名声显赫,对后世影响也很大,被称为“京氏易学”,流传至今。

“古文尚书学”开创者孔安国

孔安国(公元前156—公元前74年),字子国,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孔子的后裔,西汉经学家。

孔安国从小喜欢读书,跟随当时著名的学者学习儒家经典,学识渊博,擅长经学。汉武帝时,他担任博士,还做了史学家司马迁的古文经学老师。

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及秦末战乱之后,学术一度中断。汉朝建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将先秦儒家学说收集整理了一番。当时的传授是师生口耳相传,尽管传述、注释者不同,最终都用通行的隶书写定,因此统称今文经学。汉武帝时,为了培养人才,朝廷大开学堂,规定统一使用今文经学教授。

后来,封地在孔子家乡鲁国的诸侯王刘余扩建宫殿,拆除孔子的老宅,在墙壁中发现了一批儒家文献,上面的文字都是先秦时期的,叫作蝌蚪文,已经无人能懂。

孔安国便重新对这批古籍进行校订,发现《尚书》和《今文尚书》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差异,因为用的是古文字,故称其为《古文尚书》。孔安国还根据古文和今文两个版本作了“传”,称为《孔安国尚书传》。司马迁写作《史记》,就引用了很多《古文尚书》的内容。

因为汉武帝规定统一用《今文尚书》教学,因此《古文尚书》只是流传而已,并不占主流地位。到西晋末年,古文、今文都因为战乱散亡,有个叫梅赜(zé)的学者进献了《古文尚书》,从此该书一直流传到清朝,始终都是科举取士的定本,对后世影响巨大。孔安国因此成为“古文尚书学”的开创者。

后来,经过很多学者前赴后继的研究,最终证明梅赜进献的《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都是伪作,但对于今天的人而言,它们仍然是研究古史的珍贵史料。

【原文】房曰:“……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尚何道!”房曰:“今所任用者谁与?”上曰:“然幸其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也。”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摘自《汉书?卷七十五》

【译文】京房说:“……陛下看当今天下是清明呢,还是混乱呢?”汉元帝说:“太乱了。是什么原因呢?”京房说:“如今任用的是什么人呢?”汉元帝说:“但幸运的是,现在的灾祸比以前少,政道比以前好,这跟现在任用什么人没关系吧。”京房说:“前任君主也这么认为。臣恐怕后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前人啊。”

词语积累

面墙而立:面对着墙站立。比喻不学习的人,就像面对墙壁站立,什么都看不见。

带经而锄:经,儒家经典。出去锄地都带着经书。比喻生活贫困,依然坚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