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庄(28—75年),字子丽,出生于常山郡元氏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光武帝的第四个儿子,东汉第二位皇帝,死后谥号孝明帝。
固守基业,再开西域
刘庄的母亲是光武帝的原配夫人阴丽华。刘庄出生时,阴丽华还不是皇后,因此他只是光武帝的庶长子。刘庄从小十分聪明,十岁便通晓《春秋》,光武帝认为这个儿子不凡。
有一年,朝廷重新清查田亩,光武帝收到一份文件,说可以清查颍川郡、弘农郡的田亩,但不要清查河南郡、南阳郡的。光武帝不懂,询问官员是什么意思,年仅十二岁的刘庄插话说:“河南郡是帝都所在,南阳郡是皇帝的家乡,这两个地方的田亩、宅第肯定存在逾制,不能认真纠察。”光武帝核实后果然如此,对刘庄更加欣赏。
后来,光武帝册立阴丽华为皇后,刘庄成为嫡长子,两年后被册立为太子。57年,光武帝驾崩,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明帝的同母弟弟刘荆给废太子刘疆写信,劝他起兵夺取天下,刘疆立即把信交给明帝。明帝并没有立即抓捕刘荆,只是加强了对他的监控。不久,刘荆私底下问相士,自己长得像先帝,先帝是三十岁称帝,今年自己也三十岁,是否可以起兵。相士马上将事情上报,刘荆怕明帝治罪,便自己进了监狱。即便如此,明帝仍然赦免了他。
原来,自西汉末年以来,豪强地主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光武帝能够成功当上皇帝,全靠他们支持。明帝内心很清楚,宗室藩王本身不具备谋反的能力,但他们背后的豪族势力,却能颠倒乾坤。明帝一方面宽赦诸侯王谋反,另一方面连续诛杀他们的党羽,就是借机削弱异己豪族,这是一种治理策略。
与此同时,从官员的选拔到考核、升迁,明帝开始全面整顿吏治。开国功臣、大司空窦融的大儿子,依仗父亲的权势干预政事,假托阴太后的命令,逼迫一位官员休妻,迎娶自己的女儿。被休的妻子一纸诉状告上官府,明帝大怒,下令罢免除窦融之外的所有窦氏官吏,并将他们驱逐出京。后来又将窦融的这个儿子召回,将他关进监狱致死。明帝的姐姐馆陶公主,曾经为自己的儿子求郎官之职,明帝拒绝了她,而后赐钱千万。大臣们见明帝对开国功臣和自己的外甥都如此严厉,非常惶恐,再也不敢懈怠政务。
64年,明帝在梦中见到一个金人,长得十分高大,头顶放射白光,在皇宫的庭院中飞翔,继而往西方而去。明帝不解,第二天询问朝臣,大多数人不知何意,唯有一个博学的大臣说可能是西域的佛陀,很是神灵。明帝因此派出使团,前往西方拜佛取经。使团在路上遇到印度高僧,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像,便诚恳邀请他们东赴中土弘法宣教。印度高僧到达洛阳后,明帝十分高兴,亲自接待他们,并下令在洛阳城西修建僧院,供他们居住译经。因为佛经是用白马驮着回国的,于是僧院就被命名为白马寺,这也是我国最早的佛寺。
西汉末年动乱不断,国力衰弱,汉朝对北方草原的匈奴只能采取守势,对西域也逐渐失去了控制。等到明帝即位,匈奴已经分裂为南北两支,其中南匈奴归附了汉朝,北匈奴依然时不时在东汉边境制造摩擦。73年,明帝联络部分属国,派出四路大军讨伐北匈奴,打败了他们,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府,恢复了东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随后,明帝又派遣班超出使西域,班超不负所托完成使命,西域各国纷纷派遣使节表示臣服汉朝。
明帝励精图治、发展经济,他的儿子汉章帝继承他的志向,两人共同成就了东汉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史称“明章之治”。75年,明帝在洛阳东宫前殿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原文】秋八月壬子,帝崩于东宫前殿。年四十八。遗诏无起寝庙,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别室。帝初作寿陵,制:“令流水而已。”石椁广一丈二尺,长二丈五尺,无得起坟。万年之后,扫地而祭,(yú)水脯(fǔbèi)而已。过百日,唯四时设奠,置吏卒数人供给洒扫,勿开修道。敢有所兴作者,以擅议宗庙法从事。——摘自《后汉书?卷二》
【译文】永平十八年秋季八月壬子日,汉明帝在东宫的前殿驾崩。终年四十八岁。遗诏不准修建寝庙,将神主放置在光烈阴皇后换衣服的别室。皇帝起初修建陵寝,下制令:“能让水向低处流就可以了。”石外棺宽一丈二尺,长二丈五尺,不起坟头。驾崩之后,扫地而祭祀,准备盂水、干肉、干粮即可。死后一百天,只在四季祭奠,安排几个兵卒供给洒扫,不要开修道。有人胆敢兴作这些事,以擅议宗庙的罪名处置。
词语积累
不拘一格:不受某种规格、方式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