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

孝献帝纪

字体:16+-

刘协(181—234年),字伯和,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东汉末代皇帝,死后谥号孝献帝。

生不逢时的明主

刘协是汉灵帝的第二个儿子。刘协的母亲生下他不久,就被何皇后毒死。汉灵帝担心刘协的安危,将他交给母亲董太后抚养,刘协便以董氏为外家,被称为“董侯”。

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拥立自己的外甥刘辩为帝,是为汉少帝。刘协被封为陈留王。

当时,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很激烈,汉少帝与刘协被宦官劫持,逃出皇宫,恰好遇到西北军阀董卓率领军队进京。

面对杀气腾腾的军队,汉少帝吓得直哭,口不能言,作为弟弟的刘协却冷静完整地道出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董卓掌控朝政后,自认为与董太后同族,又觉得刘协贤能,便废杀少帝,改立刘协,是为汉献帝。献帝时年九岁,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傀儡生涯。

董卓在京城洛阳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引起了很大的愤慨。为了安全起见,他挟持献帝,迁都长安(今西安市)。

司徒王允表面上依附董卓,获得信任,得以主持政务,暗中却使用离间计,挑拨董卓与养子吕布的矛盾。董卓被吕布刺死,长安城陷入混战。

194年,关中(今陕西省中部)地区发生旱灾,献帝下令赈灾,但仍有很多百姓饿死。献帝怀疑赈灾官员中饱私囊,于是派人取来五升米、五升豆,当面煮粥,煮出了两盆,证实赈灾官员确实作弊。于是相关官员被重罚,百姓得到救济。

第二年,董卓的部将内讧,相互厮杀数月,死者不计其数,长安成为一片废墟。献帝在国舅董承等官员的护卫下,逃出长安,辗转往洛阳而行。献帝一行一路上颠簸坎坷,有时挖野菜充饥,如同流离失所的灾民,吃尽了苦头。

196年,献帝与群臣终于到达洛阳,但洛阳被董卓劫掠后,也是废墟一片。时任兖(yǎn)州(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部)牧的曹操主动前往洛阳,迎接十六岁的献帝,并迁都到自己的根据地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

献帝虽然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但仍然没有实权。雄才大略的曹操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献帝的旗号消灭政治对手。

200年,经过几年征讨之后,中原地区只剩下曹操和袁绍两雄对峙,双方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境内)相持。

献帝不甘心受摆布,觉得这是夺回皇权的机会,用鲜血写下诏书,缝在衣带里,命令董承等人设法诛杀曹操。

董承时任车骑将军,有一定的权力,他找到忠于献帝的左将军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人,商议具体行动。

不久,事情暴露,曹操大开杀戒,将参与策划的人全部杀掉,董承的女儿董贵人当时已经怀孕,也未能幸免,只有刘备因为及时出走投靠袁绍,才躲过一劫。

献帝的伏皇后见曹操如此残暴,感到很恐惧,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希望他继承董承等人的未竟之事,伏完却一直没有行动。

有一次,朝臣赵彦为献帝陈述时局对策,曹操知道后,将赵彦杀死。

此后,曹操觐见献帝,献帝愤怒地说:“如果你能够辅佐,希望你宽厚一些;如果不能,就请开恩把我废掉!”按照汉朝的惯例,三公以上官员觐见皇帝,有虎贲(bēn)卫士持刀站立两旁,以防不测。

曹操听到献帝这番含有杀机的话,大惊失色,请求马上离开,出宫之后汗流浃背,从此不再觐见献帝。

214年,伏皇后想要诛杀曹操的事情败露,曹**迫献帝废黜伏皇后,命令御史大夫郗(xī)虑拿着早已草拟好的诏书,尚书令华歆(xīn)同时带兵包围皇宫,搜捕伏皇后。

躲在宫中夹墙里的伏皇后,被找到后拖出,披头散发,光脚而行,边走边哭着哀求献帝说:“不能再救救我吗?”献帝说:“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性命能延续到什么时候!”

220年二月,曹操去世,儿子曹丕嗣位为魏王。曹丕逼迫四十岁的献帝禅位,是为魏文帝。魏文帝册封献帝为山阳公,在自己的封地可以使用天子的礼仪,四百年的汉朝就此覆灭。

234年四月,献帝寿终正寝,享年五十四岁。

献帝身处末世,颠沛流离,不像其他末代皇帝那般昏庸,甚至有英明的赞誉,却做了一辈子的傀儡皇帝,其悲惨的皇帝生涯赢得了后世的大量同情。

【原文】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糜粥,经日而死者无降。帝疑赋恤有虚,乃亲于御坐前量试作糜,乃知非实,使侍中刘艾出让有司。于是尚书令以上皆诣省阁谢,奏收侯汶考实。诏曰:“未忍致汶于理,可杖五十。”自是之后,多得全济。——摘自《后汉书?卷九》

【译文】汉献帝派侍御史侯汶调出太仓的米和豆,为饥民煮粥,过了几天,饿死的人并没有减少。献帝怀疑布施赈济有弄虚作假的问题,便亲自在御坐前称量米和豆,试着煮粥,于是知道有不实的情形,派侍中刘艾出朝责备有关官员。于是尚书令以上官员全部来到宫门谢罪,奏请抓捕侯汶,考按实情。献帝下诏说:“朕不忍心将侯汶治罪,可以杖责五十。”从此之后,很多饥民得到保全。

词语积累

生不逢时:逢,遇到。生下来没遇到好时机。比喻时运不济,遭遇坎坷。

挟(xié)天子以令诸侯:挟,挟持。挟持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比喻借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图去指挥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