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

邓禹列传

字体:16+-

邓禹(2—58年),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东汉开国名将。

名垂青史的元功

邓禹从小成绩优异,十三岁能背诵很多诗歌,后游学长安,遇到大他八岁的光武帝刘秀。邓禹当时还是少年,但一见到刘秀,就知道他不是普通人,倾心交往。

学业结束之后,两人各自回家。当时新朝皇帝王莽改革失败,天下大乱,很多人举荐邓禹,希望他加入更始帝领导的绿林军,邓禹认为更始帝难成大器,婉言拒绝。

昆阳之战中,刘秀击败王莽的四十万大军,被更始帝派往河北招抚当地人马,邓禹跋山涉水找到刘秀,想帮助他统一天下。

刘秀见到邓禹很高兴,问他:“我可以独立任免官吏,你从远方过来,莫非是想做官吗?”邓禹说:“不想。”刘秀说:“如果是这样,那你想做什么呢?”邓禹说:“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明公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刘秀听后大笑。

邓禹接着献计说:“更始帝占据关中,还有山东地区的赤眉军,力量都很强大,但彼此敌对,无法兼并对方。他们的将领也没有志向,军纪涣散。明公有昆阳之战的功劳,只要延揽英雄,收拾民心,建立汉高祖那样的功业,完全没有问题!”

刘秀大喜,经常和邓禹同吃同住,商议天下大事,并且要求僚属称呼他为邓将军。

有一次,刘秀攻占了一个县城,在城楼上研究地图,问邓禹:“天下这么多州县,现在我也就得到这一个。你之前说我能平定天下,为什么呢?”

邓禹说:“天下大乱,百姓们渴望圣君,就像小孩子思念母亲!得天下的关键,在于德行,而不是占领土地的大小。”刘秀很高兴。之后,刘秀任用将领,必定先问邓禹,凡经过他推荐的人,都十分称职。

24年,赤眉军西进,侵入更始帝的地盘,绿林军多次战败。刘秀估计长安一定会被赤眉军占领,想乘机夺取关中,于是任命邓禹为主将,全权指挥两万精兵。

邓禹领军翻过太行山,初战告捷,但很快与十多万绿林军遭遇,落了下风。军师劝邓禹撤兵,邓禹认为第二天是癸亥日,绿林军肯定不会进攻,于是抓紧时间休整部队、重新部署。

第三天,绿林军倾巢出动,邓禹下令全军静默,坚守不出,等到绿林军到了军营前,突然下令击鼓,本来悄无声息的军队骤然出击,全力反扑,大破绿林军。随即乘胜追击,平定了河东(今山西省一带)。

不久,刘秀在(hào)邑称帝,派使者任命邓禹为主管财政的大司徒,封万户侯,在任命诏书中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当时邓禹才二十四岁。

平定河东后,邓禹率领士气正旺的军队继续西进,渡过黄河,进入陕西境内。更始帝派出十余万军队抵挡邓禹,被邓禹打败。

赤眉军乘虚攻破长安,更始政权自此灭亡。邓禹的部队军纪严明,所到之处,慰问百姓,百姓们欢欣鼓舞。

众将见局面大好,纷纷建言继续西进,与赤眉军争夺长安,邓禹说:“赤眉军占领长安,获得很多物资,士气高涨。我军人数虽多,但战斗力弱,而且军需储备不足,不能与他们正面抗衡。不如转而北上,先收复陕西北部,趁机休养部队。等赤眉军内部分裂,就能不战而得到长安了。”后来的局势发展,果然与邓禹预计的一样。

26年春季,赤眉军离开长安,往西而去。邓禹进入长安,下令众将斋戒,选择吉日演习礼仪,拜谒汉高祖庙,将西汉十一位皇帝的神主收好,派使者送至洛阳,又命人在陵园巡逻看守。

邓禹恭敬地对待西汉皇帝陵园,意在表明光武帝政权与西汉一脉相承,明告天下百姓,从前那个繁荣昌盛的汉朝又回来了。

天下平定之后,光武帝大封功臣,邓禹获得很高的官爵。但他远离名位,让十三个儿子都学会一门手艺,以养家糊口。他在家教养子孙,整饬家规,以求成为后世的楷模,自己的用度也都来自封地的赋税,从不贪求财物。光武帝更加尊敬他。

光武帝去世一年后,邓禹也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汉明帝即位后,追述先朝功臣,在洛阳南宫云台阁画下二十八位大将的画像,称为云台二十八将,邓禹名列首位。

【原文】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欲何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摘自《后汉书?卷十六》

【译文】光武帝见到邓禹非常高兴,对他说:“我可以独立任免官吏,你从远方过来,莫非是想做官吗?”邓禹说:“不想。”光武帝说:“如果是这样,那你想做什么呢?”邓禹说:“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明公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

词语积累

威加四海:四海,全天下。声名威望天下人都知道。

一脉相承:脉,血脉、血统。由一个血统或者一个派别世代相传承袭下来。比喻某种思想、学说或事物之间存在传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