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融(公元前16—62年),字周公,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人,西汉末年至东汉的军阀、名臣。
识时务者为俊杰
窦融出身豪门望族,从小没了父亲。王莽执政时,他凭借军功被封为男爵。后来,因为妹妹嫁给一位高官,窦融全家便迁居长安,窦融一边结交权贵,笼络豪杰,一边侍奉母亲,修养品行。
昆阳之战中,窦融所在的新朝军队被光武帝刘秀指挥的绿林军击败,窦融撤回长安,再次领兵讨伐起义军。不久,王莽败亡,窦融便识时务地向更始帝投降,被任命为巨鹿郡(今河北省南部)太守。
当时战火纷飞,窦融认为更始帝胸无大志,部下抢掠成性,政权绝不会长久;而窦融祖上好几代人曾经在张掖(yè)郡(今甘肃省中部)任职,对当地很熟悉,他于是与兄弟们商量说:“目前局势不明朗,河西走廊很富裕,地理位置也重要,可谓兵精粮足。万一天下有变,那里进可攻,退可守。”兄弟们都认可他的分析,窦融便想方设法辞了巨鹿郡太守的职位,去张掖郡任职。
到了河西以后,窦融安抚当地的豪杰,联合附近的少数民族,训练军队,抵御羌(qiāng)族与匈奴,河西很快就人民富裕、地方安定。河西五郡的长官集体推举窦融为统管五郡的大将军,窦融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王。
刘秀称帝之后,窦融审时度势,开始尝试与他接触。但在窦融的东边,还有一个邻居叫隗嚣(wěiáo),占领天水郡(今甘肃省东部)闹独立。隗嚣表面向光武帝称臣,暗中准备割据,并派使者劝说窦融一起割据。窦融不为所动,毅然派人带着马匹进献给光武帝。光武帝很高兴,称赞他击败羌人、安定河西的功劳,赏赐两百斤黄金,任命他为凉州牧。
窦融刚刚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隗嚣便公开造反,道路被阻隔。窦融一边派出信使绕道送信,表达对光武帝的忠心,一边马上召集河西五郡的人马,请求讨伐隗嚣。光武帝指示窦融与汉军东西对进,窦融随即率领军队进攻,攻占了一些城池,斩获一批俘虏。但因为迟迟不能与汉军会师,只好退兵。
不久,隗嚣主动进攻,光武帝决定御驾亲征,命令窦融在西边策应。因为遇到大雨,加上隗嚣撤退,光武帝便停止了进军。窦融认为应该一鼓作气,东西夹击,如果再耽误,恐怕会有变故,请求光武帝继续进军。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西北军与中央军并肩作战,很快消灭了隗嚣。
窦融在平定西北之事上立下大功,光武帝给予了极高的封赏,他的众兄弟、众将、五个郡的太守都被封侯。窦融见自己功高位高,不能自安,多次请求辞职,光武帝一概不允,说:“朕和将军的关系,就像左右手。你怎么老是想着辞职,不明白朕的心意呢?你要尽力安抚士人百姓,不要擅自离开自己的部队。”
几年后,光武帝平定了其他割据势力,召窦融入朝,窦融带着五位太守上路,跟随的车队有一千多辆,马、牛、羊遍野。到达洛阳后,窦融主动交出全部官爵的印绶,放弃在河西的一切权位和财富。光武帝善待功臣,归还他侯爵的印绶,以诸侯之礼接见,恩宠轰动了洛阳城。
窦融认为自己不是光武帝的嫡系旧臣,因此小心谨慎,明哲保身,多次上书要求退回封赏和官爵,光武帝却给予更高的礼遇,窦家成为京城显贵,一门出现一位公爵、两位侯爵、三名公主、四位二千石高官。
汉明帝即位后,窦融年老,他的子孙在京城胡作非为,违法乱纪。明帝很生气,严厉处罚他们,只留窦融在京城,其他人或免官,或驱逐出京。62年,窦融在京城病逝,终年七十九岁。
【原文】融见更始新立,东方尚扰,不欲出关,而高祖父尝为张掖太守,从祖父为护羌校尉,从弟亦为武威太守,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独谓兄弟曰:“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国。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摘自《后汉书?卷二十三》
【译文】窦融见更始帝刚登位,东部地区还很乱,不想出函谷关,而他的高祖父曾经担任张掖郡太守,堂祖父担任护羌校尉,堂弟也担任武威郡太守,几代人在河西走廊,了解那里的风土习俗,他暗地对兄弟们说:“天下的安危还不能料定,河西走廊富庶,河流环绕,自成一国。张掖郡属国精锐骑兵上万人,一旦形势紧急,切断黄河上的渡口,足可以自我防守,这是保留宗族后裔的地方。”
词语积累
识时务者为俊杰:时务,目前的客观形势或重大事件。能认清时代潮流的人,才算是英雄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