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融(79—166年),字季长,扶风郡茂陵县人,东汉著名经学家。
古文经学大师
马融是东汉开国名将马援的从孙,长得一表人才,很有才华,善于言辞。他跟随著名大儒挚恂(xún)学习,博览经书。挚恂欣赏马融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
马融为人豪放任性,不拘小节,所用器物以及所穿衣物都十分奢华,不遵从儒家礼教。他常坐在高堂之上,前面挂一纱帐,前堂传授弟子学问,后堂设有女乐。弟子们按顺序传授,很少有人能进入室内,很多弟子在门下学习多年,都不曾见过他的面。
108年,大将军邓骘听说马融的才华,想召他入朝为官,马融不喜欢安排的职务,不愿意去。不久,羌人扰乱边境,米价飞涨,许多人饿死道旁。马融饥饿难耐,于是后悔而叹息,对朋友说:“古人说:‘左手拿着主宰天下的地图,右手却割断自己的喉咙,再愚蠢的人也不会干。’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现在我因为怕乡里人小小的耻笑而没有应召,使无价的身体遭受摧残,大概不符合老庄的道理。”因此前去接受了邓骘的征辟。
后来,马融担任校书郎中,专门负责校对典籍。他曾想给《左传春秋》作注,看了前儒贾逵、郑众的注解后,说:“贾先生的注精深而不广博,郑先生的注广博而不精深。精深和广博都有了,我没什么可说的了。”马融在此基础上写了《春秋三传异同说》,把各家注解的异同汇总进行对比,成为《春秋》学的一部集大成专著。
马融又分别对《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老子》《淮南子》等诸多古籍一一作注,综合各家学说,相互补益,对东汉的古文经学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得古文经学走向成熟。
作为儒家信徒,马融除了爱好注解经书,对时事朝政也非常关心。当时很多浅陋的儒生认为天下太平,靠文德来教化百姓就够了,可以废弃武功,不再学习战阵之法。马融感到很不满,认为文武之道应该并重,就像五行相生相克,哪一个都不能废弃。
几年之后,马融写成《广成颂》讽谏朝廷,因此得罪了邓太后,遭到打压,连续十年得不到升迁,后来还被罢官。
邓太后去世,汉安帝继位,他赞赏马融的文章,召他入朝为官。不久,趁着安帝东巡,马融献上《东巡颂》,安帝读了之后,给他升了官。后来,西羌反叛,朝廷派去征讨的将领拖延不肯进军,马融主动上书请求领兵五千,趁羌兵没有集中之前率先突击。这一建议没有被采纳,马融又上书朝廷,分析边境局势,预言羌人还会侵扰,应该做好准备。后来的事实都证明他预料得准确无误。
汉桓帝即位后,马融因为得罪了大将军梁冀,梁冀就指使别人诬陷马融贪污。马融因此被免官,被剃掉头发流放异乡。马融不堪羞辱而自杀,但没有成功,这才被免除罪行回到家乡。
当初,马融被邓太后惩罚后,不敢再得罪权贵。现在,梁冀掌权,想要除掉太尉李固,陷害李固的奏折,就是马融起草的。有人对马融说:“李公获罪,都是你促成的。如果他因此被诛杀,你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人呢?”马融为了讨好梁冀,甚至为他写作赞颂之文,因此被天下正直之士看不起。
166年,马融在家中去世,终年八十八岁。马融对古文经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视为贤儒的代表。
【原文】会羌虏飙(biāo)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jìn)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zī)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骘召。——摘自《后汉书?卷六十上》
【译文】恰逢羌人迅猛兴起,扰乱边疆,米价大涨,自函谷关(今三门峡市境内)往西,路上常有饿死的人。马融饥饿困倦之后,后悔而叹息,对自己的朋友说:“古人曾说:‘左手拿着主宰天下的地图,右手却割断自己的喉咙,再愚蠢的人也不会干这种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生命是最可贵的。现在我因为怕乡里人小小的耻笑,使无价的身体遭受摧残,大概不是老、庄所说的道理。”因此前去接受了邓骘的征召。
词语积累
博而不精:博,丰富;精,精深。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绛(jiàng)帐授徒:绛帐,红色帐帏。挂起红色帐帏,为生徒讲授。指师长设立讲座,传授生徒,多含尊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