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

何进列传

字体:16+-

何进(?—189年),字遂高,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东汉末年外戚、大将军。

东汉最后的外戚

何进本是屠户出身,因为同父异母的妹妹被选入宫,获得汉灵帝宠爱,又当了皇后,何进因此逐步得到升迁。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何进被任命为大将军,负责平定起义,因平叛有功,被封为慎侯。

当时,灵帝很信任宦官蹇(jiǎn)硕,任命他为元帅,何进也归他管理。蹇硕虽然掌权,但是对何进很忌惮,多次向灵帝建议让何进远征。何进知道这是阴谋,找借口一直拖延。

灵帝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辩为何皇后所生,二儿子刘协为王美人所生。灵帝喜欢刘协,想废长立幼,让蹇硕帮忙,想办法削弱何进的兵权。

189年,灵帝驾崩,蹇硕谋划在何进进宫时杀掉他,何进知道后,称病不进宫,蹇硕的阴谋没能得逞。刘辩继位,是为汉少帝,何太后临朝听政。

何进早就痛恨宦官们把持朝廷大权,见蹇硕想杀他,更加想诛灭宦官集团。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绍正有此意,劝说何进早些动手。何进设计杀了蹇硕,统领了他的禁军。

这时,袁绍劝何进趁机将宦官一网打尽,何进认为有道理,便把计策告诉了何太后。

宦官一直是后宫的重要力量,能够与前朝形成制衡,因此何太后以不能违反祖制为名,表示反对。

何太后的母亲以及何进的弟弟经常接受宦官的贿赂,知道何进要诛杀宦官,也向何太后求情,说何进是为了独揽大权,何太后更加怀疑。

因为宦官势力渗透后宫,盘根错节,何进掌权时间不长,对他们有所忌惮,又得不到何太后的支持,便有些犹豫了。

袁绍建议,由他召集四方猛将和豪杰,带兵进京,以此威胁何太后,何进觉得有道理。

典军校尉曹操听说此事,马上规劝何进,说大局已经在握,想杀宦官易如反掌,没有必要寻求外援。何进没有听从,召西北军阀董卓进京,想借助他的军队将宦官集团斩草除根。

这时,何进的弟弟劝他说:“何家当初贫贱,就是靠着宦官帮忙,才得到富贵;国家大事要慎重考虑,倒出去的水难再收回,应当与宫中保持好关系。”何进听了这样的话,又开始犹豫。

袁绍担心何进反悔,威胁说:“现在的局势已经很明朗,再不行动,就会发生变故!”何进开始着手准备,让袁绍负责此事。

袁绍派人监视宦官,联络董卓,准备进军。何太后很害怕,将宦官们遣散回家,只留下与何进关系亲近的在宫中。

眼看董卓大军逼近,何太后把宦官们找来,让他们向何进请罪。何进说:“如今天下混乱,正是你们害的啊。现在董卓的军队很快就到了,你们为什么不早日回到各自封国呢?”袁绍劝说何进趁此时机杀掉宦官,劝了好几次,何进不同意。

何进谋划得太久,又召外援入京,闹得沸沸扬扬,宦官们都知道何进要杀掉他们,人人自危,想除掉何进。

不久,何进进宫,再次请求何太后批准诛杀宦官。宦官们偷听到了何进的话,拿着兵器在侧门埋伏好,等何进出来,假称太后召见,将他杀害了。

何进一死,袁绍等人借机带兵入宫,把宦官全部杀光。随后,董卓进京执掌大权,诛杀何氏一族。

自此,东汉最后一个外戚势力灭亡,而东汉也从此走向战乱,直至灭亡。

有人评价说,何进虽贵为外戚,大权独揽,对内有临朝之威,对外有迎群雄之势,但最终却事败而死,这难道不是智慧不足而权力太大的缘故吗?

【原文】诸常侍小黄门皆诣进谢罪,唯所措置。进谓曰:“天下匈匈,正患诸君耳。今董卓垂至,诸君何不早各就国?”袁绍劝进便于此决之,至于再三。进不许。——摘自《后汉书?卷六十九》

【译文】所有常侍、小黄门之类的宦官都去何进那里请罪,听凭他处置。何进对他们说:“如今天下混乱,正是你们害的啊!现在董卓的军队很快就要到了,你们为什么不早日回到各自的封国呢?”袁绍劝说何进趁此时机杀掉宦官,劝了好几次。何进不同意。

词语积累

一意孤行:拒绝别人的劝说,坚持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行事。

扬汤止沸:汤,开水;沸,沸腾。把锅里烧开的水舀起来,稍微凉一下又倒回去,使水不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按兵不动:按,止住。掌握了力量但暂时不采取行动,而是等待时机。比喻事情发生后持观望态度,不肯行动。

覆水难收:倒在地上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比喻事情已经无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