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

二、坚持正确的教育原则

字体:16+-

所谓原则,就是行动的准则。教育原则是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当认真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三贴近”原则。“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定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解决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学生思想和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疑惑。也就是说,要强化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旦脱离实际,只满足于空洞的说教,教育效果就无从谈起。坚持“三贴近”原则,首先要在理论教育,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中,密切联系世界的实际、中国社会的实际和大学生思想的实际,注重用事实和典型案例说明理论问题,决不能空讲理论,要注重让学生理解理论,而不是背诵理论;要通过密切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不能把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变成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论和实际的目的,在于转变学生思想,提高学生觉悟。我们不是要把全体学生培养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而是要让学生懂马克思主义,信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其次,要敢于面对学生的疑问,善于解决学生的疑问。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在许多社会问题还未得到妥善解决的情况下,学生的头脑中是有许多疑惑的,如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决学生的疑惑,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绕不开,躲不过。有的老师在教育中采取了尽量避开的态度,这是不正确的。照本宣科是最省力的办法,但它解决不了学生所提出的各种现实问题。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敢于面对学生的疑惑,善于解决学生的疑惑,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二,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我们这里所说的实际问题,是指学生在个人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换句话说,许多思想问题都是由实际问题引起的,实际问题不解决,思想问题就会继续存在。坚持这条原则,首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困难要心中有数。其次,要尽力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个人解决不了的,要通过学校进行解决,学校解决不了的,应向教育主管部门反映。总的来看,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要尽全力。要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学校的温暖、党和政府的温暖。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更信服教师所讲的道理。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要以学生为本,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需学生之所需,努力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与成才。

第三,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为什么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呢?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发挥作用。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自我教育,教育的影响就等于零。自我教育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教育。自我教育的机制是:①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进行选择;②将自己认同的教育内容化为自己的意识;③把内化后的意识外化为行动。由此可以看出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如果不经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教育的作用就无法体现出来。所以教育一定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有人认为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自己的事,与教育者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自我教育不仅与教育有关,而且关系很大。要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者至少要做到三点:一要保证教育内容的正确性、科学性;二是教育内容应适应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需要;三是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过去,在自我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强调自我反思比较多,而强**育者如何施加教育影响,如何调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比较少,这是一个失误。实际上,真能主动自觉进行自我教育的人并不多。因此,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强**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不是减轻了教育者的责任,反而是加重了教育者的责任。

第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没有理论教育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教育是空乏的教育。只有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识,增长学生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内化与外化。从目前的情况看,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实践教育更应加强。我们这里所说的实践主要指社会实践,如“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者活动,以及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还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由于经费的限制,大学生参加学校有组织的实践活动的人数并不太多,也就是说广泛性、普遍性不强;二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上,做得不够,这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和指导教师的素质有很大关系。要真正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明确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实践的目的在于教育。要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把握;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对任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都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特别是要选派那些理论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人担任指导教师,决不能把社会实践变成观光或旅游。再次,要有经费支持,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应让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