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理论建构与多元维度

三、自然化社会科学的意义

字体:16+-

自然化社会科学的形成过程,反映的正是社会科学通过经验科学的发现,来重构自身研究方式的动态过程,其本质特征也彰显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内在的密切关系,这也使得我们有必要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本质及其连续性关系,给予重新认识。因此,透过社会科学“自然化”的视角,来理解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是我们断然不可忽视的必要前提。

第一,自然化为当代社会科学本体论的“统一”提供了可行途径。相比自然科学而言,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由于其独立发展的时期各异,因而长期处于不相统一、彼此分离的状态。为此,金蒂斯(Herbert Gintis)指出,“社会科学是有缺陷的,因为社会科学从不同视角研究人类行为,这些视角之间并没有一致性可言”[14]。可以看出,由于社会科学研究方式的多样性,就必然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多学科通力合作,这就对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思维观念的多学科解决模式提出了要求。需要强调的是,多学科解决模式关涉科学的统一性问题,“而科学的统一性依赖于世界本体论的统一,因为世界正是科学所描述的对象”[15]。因此,社会科学自然化的一系列讨论,引发了对本体论自然主义的极度关注,20世纪下半叶,人们热衷于对社会实体本质的探讨。社会表征、社会建制、社会规范、共同行动、集体意向性,已成为诸如达尔文的模因理论、斯波伯的表征的传染病模型、塞尔的作为建构性规则的制度性理论等自然化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核心论题。

事实上,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各个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经历了一种“认知转向”。这一时期,社会科学哲学不仅关注认知主义本身,或者说应该如何理解认知主义,而且更关注自然化的问题:如何以恰当的方式自然化心灵与社会—文化世界,此问题已成为这一时期社会科学哲学的核心论题。[16]与自然化密切相关的是基础个体主义问题,所谓基础个体主义,其主要关注运行于个体基础层面上的过程的状态,比如神经—生理过程、机制的文化过程等。实质上,基础个体主义问题的求解,恰恰为社会科学本体论的“统一”提供了一种求解模式。斯波伯对文化的解释,就是基于基础个体主义策略,提出一种机制的、自然主义的进化进路,即传染病学进路,其主张文化现象的适当理解与传播,需要深层次理解所涉及的心理机制,这就如标准的传染病学现象的适当理解,需要深度理解个体病理一样,这种传染病学进路为社会提供了一种真实的自然主义本体论。[17]

第二,自然化为当代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提供了有效辩护。社会科学中的大多数研究者通常是从一种双重意义上来接纳自然化。[18]其一,从生物自然主义的严格意义上来讲,自然主义者通过达尔文进化理论,对社会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来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进化过程。这一观念通常被称为是连续性论点。连续性论点在自然主义者那里,作为一种辩护社会科学“科学性”的强有力手段,其将社会科学解释置于进化生物学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使得社会科学合法性的寻求成为可能。这一研究策略尤其为社会科学中文化研究的科学地位,构建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支架。特别是,在人类学研究中,其研究目标逐步定位为,如何使得文化研究转变为一种“科学事业”。事实上,这种研究目标的定位,已成为文化进化模型出现的重要动机。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文化解释中采用了达尔文的选择模型,提出模因论(Memetics)思想,认为文化进化类似于生物进化,其由达尔文选择过程所支配。其二,从形式化—定量化(formal-quantitative)方法的宽泛意义上来看,目前,即使哲学与社会科学日渐形式化所产生的影响依然很小,但采用形式化的研究策略,以期来提升社会科学“科学性”的一系列尝试却是经常性的。数学模型、复杂性理论与方法等形式化研究进路,已广泛进入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现代科学领域。毋庸置疑,一方面,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旨趣,就在于解释更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因为经验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以及认知生物学、知识的进化理论等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的日渐兴起,从而导致当代社会科学对形式化与定量化的需求越益增强。

概言之,自然化社会科学试图遵循一种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自然科学一元论,其发展表明,经验科学,特别是生物学和认知科学,能够提供引导性的原则和恰当的理想化,来改进社会科学。因而,当代哲学家们不得不承认,只有经验科学才能描述自然、社会与人类心理等现象。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自然化社会科学目前所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科学规范的和文化的内容,如何运用描述性的、非文化内容的自然科学来进行统一,这已成为自然化社会科学尚待解决的首要难题。也正如罗森伯格(Alex Rosenberg)和特纳(Stephen Turner)所言,“‘自然化’社会会产生一种后果:将社会作为一个解释性概念而消除。然而,自然化运动也有其优点,即解释了社会科学中的结果何以如此贫乏且难以获得”[19]。因此,以自然化的形式来重新审视与理解社会科学,已成为哲学家、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共同的任务。

[1] Paul Thagard,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Elsevier,2007,p.x.

[2] José Ignacio Galparsoro,Alberto Cordero(eds.),Reflections on Naturalism,Sense Publishers,2013,p.105.

[3] Pierre Demeulenaere (ed.),Analytical Sociology and Social Mechanism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pp.64-67.

[4] Petter Nafstad,The Place of Emotions in a Naturalised Social Science,https://xueshu.glgoo.org/scholar?q=Petter+Nafstad+The+Place+of+Emotions+in+a+Naturalised+Social+Science&btnG=&hl=zh-CN&as_sdt=0%2C5.

[5] Daniel Andler,Michael Rader,Converging Technologie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CONTECS),An Analysis of Critical Issues and a Suggestion for a Future Research Agenda,Final Report,2008,p.iv.http://www.contecs.fraunhofer.de.

[6] Stephen P.Turner,Mark J.Risjord,Philosophy of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Elsevier,2006,p.249.

[7] Mark Turner,Cognitive Dimensions of Social Scie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p.59.

[8] Mario Bunge,Matter and Mind:A Philosophical Inquiry,Springer,2010,p.116.

[9] Mario Bunge,Matter and Mind:A Philosophical Inquiry,Springer,2010,p.117.

[10] Dan Sperber,Explaining Culture:A Naturalistic Approach,Blackwell Publishing,1996,p.5.

[11] Dan Sperber,Explaining Culture:A Naturalistic Approach,Blackwell Publishing,1996,pp.4-5.

[12] Dan Sperber,Explaining Culture:A Naturalistic Approach,Blackwell Publishing,1996,p.5.

[13] Pierre Demeulenaere (ed.),Analytical Sociology and Social Mechanism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p.75.

[14] Herbert Gintis,A Framework for the Unification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007,30(2),pp.1-16.

[15] W.H.Newton-smith(ed.),A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p.543.

[16] Piet Strydom,Philosophies of the Social Sciences,in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in Sociology/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Charles Crothers,Eolss Publishers,2011,pp.95-125.

[17] Pierre Demeulenaere (ed.),Analytical Sociology and Social Mechanism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pp.66-67.

[18] José Ignacio Galparsoro,Alberto Cordero(eds.),Reflections on Naturalism,Sense Publishers,2013,p.142.

[19] Stephen P.Turner,Mark J.Risjord,Philosophy of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Elsevier,2006,p.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