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理

第五节 经济特征

字体:16+-

一、经济发展快,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资本严重不足

2000年以来,贵州已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经济发展不断加快。1978—2011年贵州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从46.62亿元增加到5701.8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175元增加到16413元。

表2.12 贵州国民生产总值与产业结构表(1978—2011年)

续表

虽然取得了上述成就,但是由于经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等客观原因,贵州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低下。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不快,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省区市的差距不断拉大,是贵州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从经济总量指标看,贵州一般排在全国的第25~27位,但人均指标几乎都排在全国末位。2011年贵州国内生产总值仅为全国的1.21%,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6.78%。

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6802.2亿元,比2011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0.02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2655.39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3256.79亿元,增长12.1%。

表2.13 2011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总值排位(不含港澳台)

续表

二、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贵州经济的落后性还表现为在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占全国的比重都很低。

表2.14 2011年贵州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与2006年对比)

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仍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149×104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为33.4%。根据贵州省扶贫办提供的数据,2005年,按照当时标准统计的全省绝对贫困人口为265.13×104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为7.9%,低收入贫困人口464.83×104人,低收入贫困发生率13.9%。绝对贫困人口中极贫人口超过80%。

贵州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地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奇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在贫困人口中,尚有40×104左右的贫困人口仍缺乏基本的生存保障。收入水平低下,加上劳动力素质低,地方财政收入少,人均储蓄水平低,导致资本形成和供给不足,劳动生产力素质难以提高,进而又造成低收入状况的难以改变,使贵州经济发展陷入了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中所提出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按照纳克斯的观点,资本稀缺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使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形成了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情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贵州目前的资本供给状况,与纳克斯所指出的不发达国家的情况十分相似,因而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制约着贵州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突破储蓄率低的问题,通过集中财力或者借助外力加大投资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贵州经济发展的关键。

表2.15 2011年贵州贫困人口及发生率

续表1

续表2

三、投资拉动型增长特征明显

贵州经济具有明显的投资拉动型特征。2011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101.55亿元。2006—2011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5.19%,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60%,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即便如此,投资仍然相对不足。2011年,贵州社会固定资产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6%,仅比2001年增加了0.2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多数省份。如何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将成为保障贵州今后加快发展的关键。

四、基础设施落后

经过多年的发展,贵州已经初步建立起运输方式齐全的综合运输网络,但省内运输线路仍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线路密度、等级均较低。2004年,公路、铁路、内河运输线路总规模达52853km。其中,公路线路里程为46128km,其中高速公路413km,一级路85km,等级路面占总里程的73.3%。

图2-15 贵州省交通图

铁路里程为3010km,但电气化铁路仅占铁路总里程的一半左右,铁路复线里程仅533km。截至2011年,铁路营运里程仅2070km,其中复线铁路643km。在已建成的高速公路中,国家高速公路仅1467km。应对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大量交通运输需求,贵州的交通基础设施面临严峻考验,整体线路等级和运输能力亟待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贵州农业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0.02hm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5%。农村基本医疗、公益性文化设施落后面貌亟待改变。

五、产业结构仍待改善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贵州第一产业发展较慢。从生产总值总量上看,1997—2002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低于300亿元,2010年达625亿元,初步实现了农业经济多种经营、综合协调发展。从增长率上看,2002年以前增长率较低,2003年以后虽然有较大波动,但保持了较快的上升趋势。由于山多地少、土地不肥沃、人均耕地少、耕地面积分散、交通不畅等因素的制约,贵州长期以来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随着近年来国家投入的增加,贵州第一产业的产值近年来不断攀升,从2000年的270.9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890.02亿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27.28%下降到2012年的13.1%。但在三大产业中,农业增长速度及贡献率大大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表明贵州农业发展基础条件仍然很薄弱,农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仍需加强。

2012年,贵州种植业增加值562.84亿元,林业增加值37.36亿元,畜牧业增加值244.16亿元,渔业增加值15.06亿元。在农业生产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5.43×104hm2。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其中油料种植面积达到54.78×104hm2,烤烟种植面积23.70×104hm2,蔬菜种植面积81.77×104hm2。全年粮食产量1079.5×104t。茶叶、水果、蔬菜、烤烟等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0.3%、22.6%、16.9%和14.8%。猪、牛、羊出栏数比2011年增长2.7%、9.0%和4.8%。肉类总产量191.10×104t,比2011年增长6.2%。禽蛋、牛奶分别比2011年增长7.3%和5.2%。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7×104hm2。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十五”期间贵州工业总值的增加值年均递增12.6%,比“九五”期间增加了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5.4亿元。但贵州工业基础薄弱,仍属于发展较缓的省份,2002年以前生产总值低于500亿元,2011年在工业强省战略实施下,超过2000亿元。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5.46亿元,比2011年增长16.2%。其中,轻工业增加值773.04亿元,增长17.6%;重工业增加值1282.42亿元,增长15.5%。轻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7.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86.18亿元,比2011年增长18.9%。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466.04亿元,增长47.4%。2012年年末共有1411户工业企业入驻各类产业园区,全年产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869.78亿元,比2011年增长21.5%。主营业务收入2550.76亿元,增长21.8%。利润总额96.90亿元。

贵州的轻工行业已形成以烟草、酿酒、制药、食品为主导,涵盖家电、纺织、服装、印刷包装、皮革、家具、日化、旅游小商品、塑料、日用玻璃、室内装饰业等结构较为完整,门类较为齐全的轻工业体系。全省轻工业产品品种多样,产品质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优势产业日趋集中。烟草、白酒、制药和特色食品工业的发展优势比较突出,骨干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已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

1997年贵州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仅为227.68亿元,2004年突破500亿元,2011年超过2500亿元。从增长率上看,虽然有波动,但保持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44.25%的峰值。随后几年,虽然受国际金融波动等外在不利因素的影响,增长率在波动中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经过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调整,贵州产业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七五”时期,产业结构形态一直都是“一、二、三”型,从“八五”时期开始,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1995年产业结构为35.4∶36.7∶27.8,2000年为27.2∶38.8∶34.0,2005年为18.4∶40.9∶40.7,2012年,为13.1∶39.0∶47.9。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型向“二、一、三”型再向“三、二、一”型的转变,产业结构逐渐向合理的方向转化。但是,贵州的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仍存在不协调的一面。总体来看,第一产业正逐步被第二、第三产业替代,第三产业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目前第二产业发展速度逊于第三产业。

六、产业发展优势突出

贵州虽然是相对不发达省份,但在电力、矿产资源开发、化工、烟酒制造、中药开发、茶叶开发与旅游方面,在全国仍具有比较优势。

贵州省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水电资源,水火互济优势明显。贵州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素有“江南煤海”的美称,磷矿和铝矿的存量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这为贵州发展与这些资源相关的化工产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目前,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精加工已经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为贵州经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贵州也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和多样化的省份。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特有的动植物资源、天然的避暑胜地……这些都是贵州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必然促使贵州走上旅游强省之路。

烟酒是贵州的传统优势产业。贵州的烟清香,贵州的酒清醇。近年来,按照“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填补空白、满足需求”的要求,发挥贵州自然生态优势,以优良品种为支撑,以配套技术为保障,以满足知名卷烟品牌配方需求为出发点,加快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充分彰显贵州烟叶“山地醇甜香”和“山地清甜香”的特色风格,树立了“特色、优质、安全、生态”的烟叶品牌形象。

贵州白酒产业优势突出。茅台酒、习酒、金沙回沙酒、青酒、贵州醇等黔地美酒品质优良、久负盛名、实力强大。

贵州还有着丰富和优质的茶叶品种。2009年在北京举办的茶叶博展会上,全国绿茶评出17个金奖,贵州获得其中的10个。都匀毛尖曾获得过巴拿马金奖、中国十大名茶的殊荣。

贵州也是全国重要的中药产地。古语有云:“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据统计,贵州省中药资源有约4300种,占全国种数的33%。其中,重点普查的363种中药品种,贵州有326种。另外,贵州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独特的民族医药,如苗医药、布依族医药、侗族医药等。贵州民族药材有1500多种,常用的有500多种。少数民族医药中,又以苗医最为完善。丰富而独特的民族医药与汉药相互渗透,形成了贵州独具特色的制药产业。2001年以来,贵州的中药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递增。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白灵制药有限公司和贵州神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已进入全国中成药工业企业50强,且申请的专利位居同行业前列。2007年3月,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依托其专利产品,成功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中成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