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分布的空间差异
贵州是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少数民族分布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明显,也与历次社会变迁和人口迁移有关。
贵州属于西南偏远山区,历史上就是少数民族集中分布之地。汉族主要从四川逐步迁入贵州,所以相对而言,遵义、安顺、毕节的汉族比较集中,少数民族总量较少,分布相对分散。贵州南部、东部、东北部和西部,则是少数民族集中分布之地,尤其是贵州南部的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少数民族总量多,占人口比重大,分布集中连片,是传统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与历史上人口迁移和扩散过程、路径有关。
苗族是贵州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的民族,也是贵州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苗族在贵州各地都有分布,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贵州南部和西部分布较多,北部和东北部则分布较少。布依族是贵州仅次于苗族在分布区域上较广的民族,黔西南、黔南和安顺南部都有分布。侗族集中于黔东南和铜仁南部的玉屏、万山等地。彝族集中分布于毕节的黔西、大方一带,威宁、赫章等地也是彝族的聚居之地。仡佬族集中分布于遵义的道真、务川,土家族则聚集于沿河、印江、德江和思南一带。水族分布区域较小,集中于黔南州的三都、荔波一带。贵州回族的集中分布区域不多,主要在威宁、平坝等地。
总体来看,黔东南州以侗族、苗族为主,黔南、黔西南州多布依族和苗族,大方、黔西、威宁、赫章和六盘水等西部县市是彝族核心分布区,沿河、印江、德江和思南一带是土家族集中分布之地,道真、务川则是仡佬族的聚居之所。
二、地域文化差异
贵州地理环境区域差异大,地表破碎,地理空间封闭性强,导致地域文化差异十分明显。
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等地是我国侗族聚居地,形成了十分鲜明的侗族文化。其中,最著名的是独具特色的建筑——鼓楼与风雨桥,音乐——侗族大歌和特色饮食(如腌鱼)。
黔东南的凯里、台江、雷山等地地处苗岭核心,也是苗族的传统文化中心,地域文化特色十分鲜明,以吊脚楼(建筑)、银饰(服饰)、酸汤鱼(饮食)、木鼓舞及板凳舞(舞蹈)等最具特色,是黔东南苗族的基本标志。
黔西南和黔南是布依族之乡,布依文化特色鲜明。其中,蜡染、刺绣、八音坐唱等独具特色,蜚声中外。聚居在此的水族的端节(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书习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水族马尾绣(三都水族自治县)等水族文化独具一格。
西部威宁是彝族、回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多元文化特征显著。因气候影响,彝族的羊毛披毡(赶毡)和苗族的麻衣等特色服饰独具特色。
织金、黔西、大方等地是彝族文化中心,彝族文化传统在此有明显表现。
安顺等地以屯堡为中心的古汉军旅文化和傩文化的地域特色十分明显。
黔北遵义、毕节的金沙等受四川影响区域,具有明显的巴蜀文化特色,并演化出了繁盛的黔北文化。
黔北的务川、道真是仡佬族的家乡,在以巴蜀文化为主基调下,也形成了一定的民族文化特色。
苗族是贵州的第一大少数民族,地域分布很广,在历史传承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文化变异,是贵州民族文化差异最大的民族。黔东南的苗族,贵阳、安顺等黔中地区的苗族和西部六盘水、威宁等地的苗族在服饰、语言等方面差异较大,如黔东南的苗族多高腰衣、高脚裤,而安顺、六枝等地的苗族多为长衣长裤,威宁、赫章等地的苗族除长衣长裤外,还多披毡等保暖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