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处边远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表破碎,经济发展整体长期落后于交通便利地区,在全国长期处于末尾位置,社会经济十分落后,是全国贫困地区最多的省份之一。同时,由于地域差异较大,省内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也较大,发展极不平衡:遵义、贵阳经济水平相对最高,不仅经济总量大,而且产业结构较完善,生产力水平较高,而地处山区的黔东南和黔南等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其中,威宁—赫章等乌蒙山区,黔南、黔西南的滇黔桂石漠化地区,铜仁的武陵山片区是全国著名的连片特困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较多,评价方式也多样。根据贵州基础资料情况和评价目的,选取2010年贵州各地的GDP、三大产业总产值、公路里程、地区首位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口城市化水平、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作为评判指标,对贵州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以下基本分析评价。
一、地区发展差异
以GDP为标准来衡量贵州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贵阳、遵义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经济发展总水平相对较高,是贵州传统的经济发达地区,而铜仁、安顺等则长期处于低位。
表3.2 贵州省各地经济发展统计(2010)
改革开放以来,毕节、六盘水、黔西南州等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依托资源开发,经济总量迅速增长,成为贵州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二、城乡发展差异
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城乡差异较大,二元结构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较大
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城乡差异,而城乡差异中收入差异十分显著。从历史发展看,尽管近年来城乡差距有所减小,但二元结构特征仍十分明显,未有明显改观。
(二)城乡基础设施发展极度不平衡
城乡发展差异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差异十分巨大。交通情况,尽管目前贵州各地已实现乡乡通公路,但公路等级低,路况较差,道路通达能力远远低于城市。贵州大部分行政村已通公路,但路况大多很差,许多通村公路甚至连越野车都难以通行,更不用说轿车了。医疗卫生方面,贵州各地都建有乡镇卫生院,但医疗服务种类少、质量差,基本的检查和治疗设备十分短缺,加之医生数量少,水平低,常规检查和治疗都难以保证。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医疗条件远远落后,缺医少药的情况仍十分普遍。教育方面,经扫盲、普及义务教育等措施的实施,农村教育条件已大为改观,但上学难仍未完全解决,农村教育设施和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加之农村收入水平低,家庭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相比,受教育条件和受教育机会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乡村经济单一,规模小,产值低
贵州农村由于地处山区,山高坡陡,交通极为不便,所以经济长期落后,难以发展。除大城市郊区和个别矿产资源或旅游资源较富集的少数乡村外,贵州农村经济几乎都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且多数是以家庭为单元的分散型小农经济,工业等现代产业十分少见。与发达地区相比,贵州乡村经济十分落后。
当然,贵州由于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立体气候明显,所以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都较好。目前,各地在省政府和各厅局的帮扶下,特色产业正在逐步形成,一批特色农业正在产生,如威宁的苦荞、马铃薯,湄潭、正安等地的茶,罗甸等地的早熟蔬菜和热带水果(火龙果等),麻江的蓝莓和鸭养殖,施秉等地的太子参种植等都已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
三、经济发展区划
“黔中带动、黔北提升、两翼跨越、协调推进”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贵州发展布局的定位。黔中即黔中经济区;黔北指遵义和铜仁部分地区,是黔中连接成渝的经济走廊;毕水兴(毕节、六盘水、兴义)和三州(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是两翼。在这个布局中,黔中经济区具有格外重要的地位。黔中经济区主要包括贵阳全部和遵义、安顺、黔东南州、黔南州的部分地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18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中的12个重点经济区之一,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重点培育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黔中经济区划分为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以内的核心圈,距贵阳环城高速50km以内的带动圈,距贵阳环城高速约100km的辐射圈。根据规划,贵州将构建以黔中经济区为核心,以贵阳—遵义、贵阳—安顺、贵阳—凯里为轴线,若干区域中心城市组团发展的山区特色城镇体系。黔中经济区将成为以贵阳为核心,以快速陆路交通通道为主轴的黔中经济区“一核三带”,打造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烟草工业基地和南方绿色食品基地,西南连接华南、华东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和全国的商贸物流中心。到2020年,黔中经济区将容纳2000×104人。目前,《黔中经济区黔中新兴产业示范园区城乡统筹总体规划》等已编制完成。
黔北经济区在区位上属于成渝经济区外围,包括遵义地区的务川、正安、道真、桐梓、赤水、习水,铜仁地区的北部、东北部。该区的发展立足于承接川渝经济转移和配套。目前,贵州已与重庆就两地共同发展进行了协商,双方将在能源、IT和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基础设施投资等多领域展开交流合作。
毕水兴经济带位于川滇黔桂交界处,占贵州省面积的33.53%,煤、磷、风能、水能等资源丰富,是贵州乃至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2011年,毕水兴地区的GDP总量占贵州省的30.8%,是贵州省经济总量较大且发展速度较快的经济板块之一。本区的发展思路是打造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区域性战略新高地,资源开发强区,富民创新发展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煤炭、煤电综合利用及配套产业发展示范区,大力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重点产业的优化布局、体制机制的无缝对接,共同撬动贵州经济新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