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理

第五节 区域开发与规划

字体:16+-

一、区域发展限制因素

1.区位劣势

从地理区位来看,黔中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区域内山地多,平地少,地形破碎,生态环境脆弱,交通和物流成本过高。

2.产业发展劣势

由于黔中自然资源密集,产业空间布局分散,产业规模小,产能低,产业链短,产业之间的同质性强。加之,黔中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工业化水平低下,工业生产以初级加工、原材料生产为主,导致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较短,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配套不同步,产品价格低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产业投资空间小,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

3.城市体系发展劣势

黔中地区不仅城市量少,而且规模等级不高,束缚了全区城市的联动式发展。虽然黔中经济区内的中心城市发展较快,但由于大城市缺失而出现断层,极大地影响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力。中等城市数量有限且发展水平不高,也限制着其自身聚集和扩散作用的发挥,对周边小城市发展的影响作用更是微乎其微,城市间的梯次辐射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以贵阳市为龙头,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各具特色、大中小相结合的梯度结构城市群体,建立起以大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为纽带,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这将决定未来黔中地区发展的成败。

二、区域开发

黔中经济区处于贵州腹心位置,聚集了全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矿产种类多,质优量大,分布相对集中,是全省工业最发达,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经济实力最雄厚,科技文化教育先进,人才荟萃的地区。

贵州省“九五”计划提出了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利用贵阳市作为内陆开放城市和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其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贵阳至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的公路和铁路沿线,依托城镇和大中型企业,以线带面,点、线、面结合,大力发展规模不同、特色各异的通道经济带,加快乡镇企业开发小区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

贵州省“十五”计划提出了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规划。加快省会城市的建设发展,以建设21世纪现代化大都市为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贵阳市在全省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重点支持遵义、六盘水、安顺、都匀等城市加快发展,将其逐步建设成为较强经济实力的大城市。积极培育发展中小城市,将凯里、兴义、毕节、铜仁逐步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中等城市,加快清镇、仁怀、赤水、福泉等小城市发展,培育一批基础好、潜力大的县城发展成为小城市。

贵州省“十一五”计划提出以加快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为重点,积极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规划。建成一批贵阳城市主干道和连接周边城市的高速通道,支持贵阳加快打造以电子信息、民族制药、优势原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都市型经济中心区和产业聚集区,促进金阳新区开发。

2010年7月,中共贵州省委十届九次全体会议再次明确黔中经济区的范围,包括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原有范围及遵义市、黔东南州的部分地区,所占面积进一步扩大。贵州省“十二五”制定了黔中经济区城市群发展战略。

2013年7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推进黔中经济区加快发展座谈会。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黔中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努力建设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当好“火车头”和“发动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2016年1月,《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构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体系。培育黔中城市群,支持贵阳市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支持贵安新区建设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先行示范区,加快把花溪大学城建成现代化新兴城市。

三、区域开发战略规划

黔中地区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也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决定的18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中12个重点经济区之一。根据国家规划部署,未来黔中地区将成为“国家重要能源资源深加工、特色轻工业基地”“国家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全国山地新型城镇化试验区”、“东西互动合作示范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成为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贵州将集中力量重点打造黔中经济区,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贵州省全面启动实施《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将在黔中地区建设一批煤、电、油、气、化一体化的循环工业基地以及铝加工产业带和磷化工基地。此外,建设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基地,打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国家重要的名优白酒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民族医药基地,全力推进工业强省。贵州省还将整合黔中旅游资源,实现旅游市场一体化,建立黔中无障碍旅游区。为此,要紧紧围绕黔中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开创黔中地区开发建设新局面。

一是完善大交通,提升发展支撑能力。即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大力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统筹协调发展,形成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交通网络格局,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破区域界限,打造贵阳至黔中城市群中心城市1小时、至其他市(州)中心城市2小时交通圈,逐步构成连接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条战略大通道。

二是做强大产业,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即以电力、煤炭、有色金属、化工、装备制造、烟草、民族医药、特色食品及旅游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重点打造贵安一体化核心区和贵阳—遵义、贵阳—都匀、凯里—贵阳—毕节特色经济带,推进产城互动。把黔中地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基地、国家优质轻工产品基地、国际旅游示范基地。

三是实施大招商,汇聚外部发展要素。即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地区等平台,加强与东南亚、南亚等国际区域在经贸、教育、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东西合作示范基地。深化与成渝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等周边区域的互动合作,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举办系列招商推介活动,增加社会、公众、市场对经济区的认知度。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全方位加强在能源、旅游、生态、产业等领域的协作,实现优势互补。把黔中地区建设成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区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打造成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四是推进大城建,打造黔中城市群。即以空间布局为引领,探索山地新型城镇化道路,构建以黔中经济区为核心,以贵阳—遵义、贵阳—安顺、贵阳—凯里等为轴线,若干区域中心城市组团发展的山区特色城镇体系。按照500万人口远景目标,把贵阳市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及物流集散基地、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以贵阳连接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为依托,增强贵阳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贵安新区开放开发,推进贵安新区与贵阳、安顺同城化发展,推动城市组团快速形成规模,加快构建黔中城市群。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提升区域次中心城市功能,推动遵义、毕节、铜仁、凯里、都匀、兴义等城镇组群加快发展,加强区域城市间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抓好城市综合体和小城镇建设,建设一批交通枢纽型、旅游景点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特色小城镇,优化城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促进城镇与乡村协调互动。

五是构筑大生态,提升经济区品牌形象。依托黔中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强化生态建设,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始终,将山水资源与空间布局相融合,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形成山水、田园、乡村、都市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观,深入推进贵阳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建设一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把黔中地区打造成为区域性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