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理

第四节 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字体:16+-

黔中地区拥有一定规模与数量的城市。黔中地区城市密度大,是贵州经济发展的精华所在,具有发展城市群的良好条件。贵阳、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城市及众多小城市,构成了黔中地区城市发展的基础。

一、黔中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现状

1.总体上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统计数据表明,黔中地区2000年城市化率为35.1%,2011年提高到45.66%。根据城市化“S”曲线演进规律,即城市化水平低于30%,属缓慢发展阶段;30%~70%属加速发展阶段;高于70%属稳定发展阶段。可见,黔中地区已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再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来看,2009年黔中地区人均GDP为14645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1∶43∶46,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结构特点。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黔中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正是城市化水平加速发展阶段。

2.城市化总体水平较高,内部差异明显

贵阳市2009年城市化水平已经突破了60%,远高于全省城市化水平,但经济区外围区县的城市化水平仍然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区内县域城市化水平普遍偏低,与市区之间的差距明显。此外,区域内的不同区县之间差距也较大。这也是造成区内城市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例如,2010年贵阳市所辖的一市六区三县中,除中心城区云岩区、南明区和小河区的人口城镇化率在95%以上外,其余县(市、区)与三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甚至一些县的城镇化率仍在30%以下。

图4-4 2010年贵阳市所辖县(市、区)城镇化率

资料来源:《贵州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3.城市等级规模发展不平衡,等级结构不完善

根据中国统计部门的规定,市区非农人口数400×104人以上的为超大城市,100×104~400×104人为特大城市,50×104~100×104人为大城市,20×104~50×104人为中等城市,20×104人以下为小城市。根据表4.6中数据,截至2010年年末,黔中地区有特大城市2座、中等城市3座,小城市3座,没有超大城市。

表4.6 2010年黔中地区主要城市规模等级情况

从表4.6中可以看出,黔中地区缺少超大城市,贵阳市作为特大城市其首位城市的垄断地位明显,缺乏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比较集中。从各等级城市规模来看,黔中城市群呈现出“下大上小”的三角形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特大城市对中等城市的带动作用。但是,黔中城市群中的大城市和小城市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限制了整个地区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中心外围发展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黔中地区既有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贵阳市所辖县区云岩区、南明区、观山湖区等,同时也存在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以人均GDP为例,2009年五个区县均超过了全国人均GDP的水平,17个区县超过了全省10309元的水平。但是,仍有10个区县人均GDP均在10000元以下,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区内麻江和织金的人均GDP较低,在6000元以下。2009年,贵阳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50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316元,而同期麻江、织金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可见,经济区内中心和外围发展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发展的显著差距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要素的流动带来了障碍,使得中心与外围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难以形成合理有效的融合与贯通。

2.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外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贵阳市作为黔中地区的核心城市,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区内的其他地区。贵阳是市区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国务院确定的“黔中产业带”、“南贵昆经济带”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内的重要中心城市,主要工业产品和工业行业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其人口占经济区总人口的31.3%,生产总值占经济区的50.21%。城市首位度明显,长期以来作为区域中心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2010年,贵阳市的GDP突破1000亿元,达到1211亿元。按照城市经济学的一般规律,一个城市的GDP超过1000亿元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该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将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但是,外围县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与核心区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产业链接,因而中心城市对外围县城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无法起到很好的聚集和扩散作用,很难通过外围县城这些节点,进一步向更为广阔的腹地扩散,相应地客观上制约了该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此外,城市首位度过高,造成城市中心区功能过度强大,抑制了次级市镇的发展,特别是临近市镇的发展。例如,近几年来,大量的人才、物流、信息流源源不断地涌入贵阳市,使贵阳市区人口密度大幅度增加,根据贵州统计年鉴数据计算结果显示:2010年贵阳市城区(云岩、南明、小河3个区)人口密度达到了9248人/km2,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市人口过于稠密加重了贵阳市的城市问题,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土地价格和住房价格上涨,增加了聚集于城区的企业的生产费用,产生了大量的外在成本。而外围中小城镇同贵阳市城市规模相距甚远,导致大量的人才、物流、信息流源源不断地流出,不仅没有受到贵阳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影响,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外围城镇自身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城市化进程缓慢。

3.城镇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黔中地区大部分区域处在石漠化敏感地区,部分山区水资源需加以保护。为此,黔中地区城镇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应当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优化黔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4.城镇发展职能趋同,行政区划障碍和市场分割明显

由于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相似性,黔中地区内市县(区)不同程度存在着发展目标相似,产业结构雷同,城镇职能单一的现象,多数县区热衷于发展旅游业,缺乏合理有效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城镇职能不能形成各自的特色,缺乏有效的整体竞争力。此外,由于行政区划的影响,不同的地方利益主体受局部利益驱动,各打各的优势仗,不但不能优势互补,还不同程度造成了优势抵消。生产要素难以合理流动、集聚和优化组合,因而难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和集群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