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理

第三节 主要产业发展概况

字体:16+-

黔中地区是贵州省社会、经济、政治中的核心地区。本区开发历史较早,自然条件优越,是贵州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新中国成立以后,本区成为贵州省现代工业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区域,工业产业结构较齐全,产值比重最大。近年来,本区的旅游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成为贵州省旅游资源开发最早,旅游设施最齐全的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本地区必将成为对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重要地区。

一、农业发展概况

1.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

黔中地区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边缘间有山原,地形较开阔,相对高差较小。区内交通便利,经济为全省最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是省内粮食、油菜、烤烟、茶叶的主要生产区。近年来,黔中地区利用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交通方便,城镇人口多,消费市场广阔等有利社会经济条件,大力发展都市、生态、特色农业、地区特色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种植业方面。第一,油料作物种植业是黔中地区农业的一大特色优势产业。油菜籽的特色优势极为显著,油菜籽生产基地县包括西秀、平坝、普定、清镇、修文、开阳、瓮安、福泉、贵定、息烽等地。第二,粮食作物种植基地初具规模。平坝、西秀、长顺北部、惠水、清镇南部、普定、龙里、贵定、福泉、瓮安、开阳、修文等为粮食主产区,其中平坝、惠水、长顺等地盛产优质大米。第三,集中发展菜、果、烟、花、药、茶等经济作物,基本形成蔬菜、花卉、水果、中药材、茶叶、蚕桑6大特色优势种植业。2009年,贵阳花卉苗木面积已达2.07×103hm2,水果基地面积达2.23×104hm2,中药材核心基地达1.53×103hm2,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值不断提高,“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

二是在养殖业方面。在贵遵、贵黄等高等级公路沿线,在开阳、息烽、修文、乌当、花溪、清镇、平坝等地初步形成奶牛产业带、肉牛产业带,开阳、清镇、乌当、修文、花溪等地形成优质猪基地县,开阳、清镇、息烽、乌当、修文、花溪等地正在形成稻田生态渔业示范区;清镇、乌当形成了优质肉鸡生产基地,特色农业地区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为黔中地区发展肉制品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供给,而且牲畜品种优良,如白云、花溪、乌当、清镇、西秀、龙里等地的畜奶产品产业,在全省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地位。

三是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坚持以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例如,贵阳市已发展龙头企业7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省级龙头企业33家,市级龙头企业46家。龙头企业总销售收入达67亿元、市场交易额35亿元,带动省内外农户40余万户。涌现出老干妈、三联、黔五福、好一多、五福坊等一批优秀本地龙头企业,形成了一批辣椒、乳制品、肉类、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企业。

四是贵阳通过多年生态农业建设,形成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示范村、精品示范村、示范乡(镇)。各示范村、乡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建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产品质量大大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基本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为黔中地区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2.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区域优势明显,主导品种突出,规模效益凸显,商品化程度较高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是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突出区域优势,合理布局,以区(市、县)为单位,做大做强“蔬、果、肉、蛋”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奶、茶、药、花、烟”等特色产业。力争把本区建成省内主要的粮食、油菜、烤烟、茶叶、水果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建成以蔬菜、猪、奶、肉牛、禽蛋、鱼为主的城郊农业和专业型蔬菜基地,以满足城市发展和进军南方市场的需要。

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重点扶持“基地+加工”“基地+销售”型龙头企业,抓好产业聚集程度高、发展前景好的大型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加速农业现代进程,使本区农业走在全省农业现代化的前列。

四是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新建、修缮、加固、改造农村公路,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标准;加快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经济发展潜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营造大贵阳和大黔中经济区(包括贵遵、安顺、都匀经济区)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工业发展概况

1.工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贵州因地势高寒、地形复杂、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等原因,农业生产水平极低,工业只有卷烟工业较为兴盛,除极少数手工作坊外,其他工业发展毫无基础。因此,社会经济发育程度极低,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已经形成相当大的差距。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采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对贵州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投资,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贵州成了“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当今黔中地区的贵阳、安顺、遵义、都匀和凯里等(另外还有六盘水)更是重中之重。“三线建设”为黔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继开工建设了一批煤炭、电力、冶金、机械、电子、化工等骨干企业和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军工基地,加快了工业建设步伐。1981年,贵州确定以卷烟、名优酒为重点,大力发展纺织品、皮革、缝纫机、轻骑摩托车等工业产品。把贵阳、遵义、都匀、安顺等市列为开发新产品和优产品的重点城市,转变机械、电子、化工、冶金、建材等部门的服务方向,增加了消费品服务。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和市场需要,着手国防科技工业结构的调整。经过几年的调整,黔中地区轻工业特别是消费品生产得到一定的加强,工业结构初步改善,工业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一定提高。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高度重视工业经济水平的提高,黔中地区依托本地区资源优势,形成了一批门类齐全、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重工业方面,2008年黔中地区的重工业增加值超过374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0.87%,成为全区工业增加值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例如,贵阳、遵义、黔西、金沙、织金的煤化工业基地,织金、开阳、息烽、瓮安的矿产资源和已有的开磷集团、瓮福集团等龙头的磷及磷化工产业基地,贵阳、安顺、遵义的航空航天用铝及其他铝制品加工为主的有色工业基地均分布于黔中地区。都匀电厂、安顺电厂二期和黔西电厂、织金电厂、金沙电厂等为黔中地区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提供了重要支撑。

轻工业方面,以茅台集团为龙头的酿酒业,以贵州黄果树集团为龙头的烟草制品业和以贵州百灵集团为龙头的医药制造业构成了黔中经济区轻工业体系的三大支柱。除茅台集团位于黔北仁怀一带以外,其余产业均是黔中经济区的特色优势产业,为黔中经济区轻工业优势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工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黔中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工业的进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黔中地区的工业发展仍比较落后,整体竞争实力不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黔中地区工业结构以重工业、资源型产业、高耗能产业较多,很多支撑全区经济的企业都是高投入、高耗能企业,如中铝贵州分公司一家平时就要消耗贵阳市三分之一的电量。高新技术和名牌产品企业较少。工业增长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外延式扩张阶段,增长的基础不够坚实。重点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低,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产业链条短,企业之间行业关联度不高,集群效应和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不明显。

(2)产业链短,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黔中地区的工业主要以电力、采矿、烟草、饮料制造(主要是白酒)等产业为主。2009年,贵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占20.77%,医药制造业占12.45%,电力占11.1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10.80%。安顺电力和煤炭两个产业合计占66%以上。遵义饮料、电力、烟草、有色金属合计占75%以上。黔南州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烟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4个行业合计占62%以上。毕节工业也以电力、煤炭和卷烟为主。这样的产业结构一方面存在链条短、附加值低等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各地的产业关联较低、相互带动和相互促进的作用不强。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黔中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尤其是新产品和出**货值总量过低,对工业增长贡献有限。例如,2008年贵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当年价格)52.11亿元,实现出口产品交货值为30.42亿元,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1%和3.51%,所占比重还分别比2000年低2.71和0.70个百分点。这说明新产品的开发力度较弱、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有限。

表4.4 2000—2008年贵阳市新产品和出**货情况

(4)大中型企业数量少,缺乏品牌带动效应

黔中地区的能源、矿产等资源丰富多样,资源加工型企业较多,但大中型企业明显偏少,经济发展缺乏强大的支撑力量。《中国省域竞争力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黔中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排名全国第25位,品牌数量居全国第24位,驰名商标持有量居全国第25位,企业竞争力居全国第23位,工业竞争力居全国第26位。这说明了黔中地区工业整体竞争实力较弱。

(5)产业整合度不高,布局分散

当前,黔中地区的工业布局分散且产业结构趋同化程度高,致使黔中地区工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以磷化工行业为例,矿山和高浓度磷复肥产能及其技术装备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虽然有瓮福集团、开磷集团等大型磷化工企业,但全区现有磷化工生产企业约100家,总体上产业仍呈现小而散、集中度低的特征。而且,大型磷化工企业虽呈竞争之势,却未结成有竞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

3.工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品牌带动战略

黔中地区工业发展加快、转型加速的关键在于抓龙头企业。不断强化名牌发展战略,一是加大政府对名牌战略的宣传、引导和扶持力度,努力提升区域品牌;二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保证名牌战略的实施;三是加快一批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努力打造一批行业名牌;四是引导企业积极创出名牌,建立和完善名牌服务体系;五是鼓励名牌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做优做强。最终形成大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协调联动的良性发展格局,以推进黔中地区工业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快速提升,最终实现地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园区化发展战略

工业园区的建设,既是黔中地区实现工业化的主要依托,也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途径。工业发展园区化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促进相互关联的产业向园区集中并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产业集聚,促进园区土地利用集约化、污染处理集约化以及工业生产集约化。同时,“飞地工业”的园区发展模式配合优惠政策进行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或承接产业转移,将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要素引入园区,并以现代化理念来进行园区管理,在园区内可以形成一股强大创新与协作的“产业空气”。这将会有助于提升园区工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工业附加值,增加园区的工业竞争力,对于振兴园区经济和实现地区工业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区域联动战略

一方面,黔中经济与西部经济区之间可以优势资源与特色产业为抓手,建立起良好的分工与合作机制,有效整合磷化工、煤化工及铝加工等几大特色产业。既要保持工业发展的整体一致性,共同开发东盟、珠三角等市场,又要各具特点,以避免区域间的恶性竞争,走合作性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另一方面,重视与东部大经济区的互补效应,即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地缘优势作保证,加大与东部经济区的贸易往来,在两大经济区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双赢”的战略目标。

三、交通业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黔中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总体上形成了水路、铁路、航运相互联系的交通网络体系。截至2010年,黔中地区综合交通网络(不含民航线路)总里程达15.71×104km,其中铁路营运里程1983km,公路总里程15.16×104km,内河航运里程3563km,民用航空机场6个。如图4-3所示,目前从整体上来看,黔中地区已经形成以公路运输为基础,铁路运输和内河航运为骨干的交通运输方式。

图4-3 2010年黔中地区交通运输结构示意图

1.铁路发展迅速,但运能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黔中地区的铁路发展迅速,已建成铁路有湘黔—贵昆、渝黔—黔桂、内昆—水红—南昆、渝怀等干线铁路和开阳(小坝寨至金钟),水(城)大(湾),湖(潮)林(夕)等支线铁路,营运里程1983km,均为客货混运的电气化铁路。其中,除了湘黔—贵昆株洲至六盘水段为复线外,其余均为单线铁路,铁路路网密度约为1.13km/100m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41%,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此外,在建铁路总里程约1216km。目前,黔中地区已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的十字形布局的基本铁路网络,贵阳成为黔中经济区重要的铁路中心。然而,已有规划铁路网络,强调的是省际的骨架通道建设,经济区内多数资源富集地区要么没有铁路,要么虽有铁路但所能提供的配套运能不足,不能支撑资源的有效开发,严重制约了黔中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2.公路运输是基础,建设质量有待提高

黔中地区地处中国西南地区,长期以来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为了缓解交通基础设施不足对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约束,中央政府、贵州省政府和经济区内各主要城市的地方政府以公路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在不断增加公路通车里程的同时,改善公路网络的布局,使物流和信息流从城镇等核心区延伸到广大边缘区,努力扩大公路运输的规模并不断提高其质量,以满足黔中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公路运输的多样化和层次化需求。截至2010年年底,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51644km,其公路运输长度、质量和结构如表4.5所示。

表4.5 2010年黔中地区公路通车里程/km

总的来说,黔中地区公路交通现状主要突显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速公路与邻省的通道少,仅4个,连接中、东部地区的运输通道数量和通道运输能力明显不足。二是等外级公路的比重大,为52.1%,大多为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技术标准不高。由于运力较弱,受不良气候条件、自然灾害影响大,通行能力十分有限。

3.水运通道少,且基础设施功能较弱

黔中地区内河流以苗岭为界,南、北分属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主要有南、北盘江,红水河(简称“两江一河”)以及赤水河、乌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区的内河航道里程不断延长,航道得到不断整治,内河港口吞吐量也不断增加。截至2010年年底,已有内河通航里程3563km,其中四级航道270km,五级航道336km,六级航道1025km,七级航道584km,等级外航道1348km。其中,通航里程中等级航道2215km,高等级航道仅有270km。港口码头客运超过1500km·人,货物年吞吐能力超过1500×104t,水运通道仅形成1个,水运基础设施功能较弱,航运配套设施不齐全,北进长江、南下珠江的内河通航能力薄弱。

4.干线机场承载能力逐渐改进,航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黔中地区民航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机场几经易址,目前已建成民用航空机场共6个,其中贵阳龙洞堡机场为干线机场,其余5个为支线机场,分别为铜仁机场(C4C级)、兴义机场(3C级)、黎平机场(C3C级)、安顺机场(4C级)和荔波机场(4C级)。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全区交通运输条件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但与其他兄弟省区市相比,黔中地区发展仍然比较落后,运输服务能力不足,支线机场发展困难,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贵州经济的快速发展,龙洞堡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航班起降架次大幅上升,2005年机场承载能力已趋于饱和,停机坪狭小,停机位紧张,滑行跑道长度不够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支线机场由于定位低,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营状况不尽如人意,吞吐能力也十分有限。加之缺乏公益性政策支持,运力引进难度较大,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解决这一矛盾,满足贵州经济社会特别是旅游发展的需要,贵州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十一五”以来,不仅先后完成了龙洞堡机场一期、二期的改扩建,同时建成了毕节机场。《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计划,“十三五”期间,将实施贵阳龙洞堡三期及黎平、荔波等机场改扩建工程,推进遵义、仁怀等机场建设,增加和培育国际国内航线,加快完善国内航线网络,力争开通贵阳到美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际航线。未来,黔中地区龙洞堡机场将建成双跑道,跻身4F级机场行列,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同等级,可起降全球最大民航客机——空客A380。并形成以龙洞堡国际机场为中心,支线机场相协调的航空运输网,进而为促进黔中地区与省内外区域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推动招商引资,做大旅游业,树立对外开放新形象以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更重要贡献。

5.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受自然条件限制,建设速度、总量和质量仍需提高

黔中地区发育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地表破碎,使得在黔中地区修建铁路和公路要克服许多天然屏障,工程投资巨大且工程十分艰巨。此外,黔中地区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这为交通线路建设和维护带来很大不便。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限制着黔中地区的交通发展,这也成为黔中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

除了自然条件限制之外,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整体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交通基础设施标准低;二是交通运输结构性矛盾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三是交通运输市场发展不规范,市场监管不力。特别是区域内缺少主导市场发展的大型公路运输企业,大型散货专业化运输和多式联运等现代化运输组织方式在运输体系中尚未占据应有比重,现代物流刚刚起步。

为了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加快黔中地区开发,要确立交通发展的主要思路,坚持发展综合运输体系的方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质量为重点,以效益为中心,以创新促发展,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

四、旅游业发展概况

旅游资源是整个黔中地区最具优势的资源之一。黔中地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多种多样,加之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独特的地形特征,整个地区形成了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并且旅游资源在种类和整体组合方面的综合优势十分明显,其开发价值和市场潜力十分突出。因此,加快黔中旅游资源整合是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贵州省实施区域带动,实现经济社会后发赶超的必然要求。

1.黔中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贵州省加强对黔中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开发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1)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巨大

黔中地区是贵州省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区内自然风光秀丽雄奇,民族风情浓郁神秘,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独特性,又有广泛性。而且,经济区内三条轴线的旅游资源关联度大,互补性较强。这为该地区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提高黔中地区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被誉为“避暑之都”的贵阳,截至2012年,全市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4A级旅游区6个,国家3A级旅游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个,此外,还有一大批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2)经济效益凸显,整合力度有待加强

黔中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已形成了良好的开发态势。例如,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贵州全省旅游收入71.98亿元,黔中经济区旅游收入61.65亿元。2011年黔中经济区旅游总收入1381.29亿元,占当年GDP的31.72%,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96.62%。但与自身资源的优势相比,黔中经济区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仍有待加强。由于行政体制及利益分配的问题,黔中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上多头管理现象突出,区域旅游壁垒高树,旅游产品开发层次单一,缺乏“个性化、特殊化、游客渴望参与化”的产品,更没有形成有机的、鲜明的旅游形象和主题。同时,旅游投资短缺,导致资源优势转化率低,城市旅游功能不完善,市场促销无力,信息服务滞后,抑制了地区旅游经济增长势头。例如,2011年第二季度,黔中地区有五星级酒店3家,四星级酒店28家,三星级酒店108家,四星级以上入住率基本在71%以上,三星级入住率仅在63%以上。

(3)旅游资源开发同质化严重,旅游竞争力不足

当前,黔中经济区旅游开发投入较少,政府安排导向性资金不足,而且旅游产业的融资渠道也比较单一,没有充分调动民间资本。这使得旅游业发展面临资金“瓶颈”,严重影响了旅游促销、教育和配套设施的建设进程。旅游企业大多“小、散、弱、差”,缺乏强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开发同质化,雷同现象普遍。大量集中发展休闲度假、山水观光、古镇游览、农家乐等项目,缺乏市场竞争力。大部分景区旅游设施简单,公共设施、通信设施建设薄弱,娱乐设施建设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多种因素极大地降低了游客的旅游兴致,造成游客除了必要的旅途花费和游览时间外,不愿多滞留景区的现象,降低了旅游经济效益。

对2011年全省“十一”黄金周黔中地区与全省重点监测景区收入进行分析,门票收入排前10名的仅有黄果树旅游区、龙宫旅游区和白云动漫游乐园三个景区,分别占第1位、第6位和第10位。综合收入方面,遵义会议会址旅游区、黄果树旅游区、龙宫旅游区分别占第2位、第3位和第10位,旅游竞争力在全省还处于较弱地位。

(4)旅游资源分散,形象不鲜明,整合难度大

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需要从全局角度加以规划和管理。黔中地区由于涉及6个地州市的行政归属,目前各地出于区域利益分配的关系,很难对旅游业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调控。旅游资源多头管理现象突出,旅游促销各利益主体表现为竞争有余,合作不足,没有很好地发挥整体的组合优势,只能是各自为政,使有限的资金更加分散,缺乏整体效应,有时甚至出现“互相排挤”的现象,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的难度加大。大部分旅游资源,仍然停留在局地性、点状、分散开发态势,旅游产品知名度低,网络联系少,积聚效应低。区域内有的景区过度商业化,建有大量的违章建筑且装修风格过于现代,使区内原生态古村落的资源特色和优势逐渐弱化,也导致旅游形象不鲜明,线路特色不突出。

2.黔中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途径

根据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地区的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基础,结合区位、交通、气候、资源等条件综合分析,提出下列几点建议。

第一,编制高起点、高水平的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在充分掌握资源和市场的基础上,编制高起点、高水平,与国际和国内先进地区接轨,符合黔中实际,反映地方特色,科学的、前瞻性的、可操作性的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实施。

第三,加大旅游资源的空间地域整合。大力开发中心景区的临近景点,发展不同的旅游环境和资源的特色,实施组团开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打破地域界限,形成空间系统整体,发挥区域整体效应,提升旅游资源档次,以增加游客在贵州停留时间和消费额度。同时,对近距离同质的资源开发,要鼓励开发创意,将同属层次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利用现有旅游品牌的辐射带动产生的叠加效应,建设大景区,形成旅游经济圈。

第四,加强旅游资源主题整合。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努力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塑造鲜明的旅游形象,形成旅游吸引力。例如,贵阳的建设目标是优秀旅游城市和生态型城市。为此,在规划和建设中应坚持高标准,突出城市特色。可以考虑在新城区一定地段,按民族风格建设,体现多民族的特点。在绿化、美化上应下大气力,使贵阳成为名副其实的“避暑之城”、“森林之城”、“园林之城”,塑造贵阳鲜明的旅游形象,形成旅游吸引力。

第五,加强旅游市场整合。根据黔中地区旅游的市场定位,加大市场整合力度,将不同类型旅游产品中核心目标市场一致的旅游资源进行捆绑式开发,利用贵阳的人力资源和手工业的发展基础,设计并批量生产具有贵州特色的纪念品,把贵州特有的风情风貌物质化、精品化、名牌化。组织各种大型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旅游节庆活动,促进资源联合促销,提高黔中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和科研价值,形成区域市场合力,不断提升黔中旅游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进一步开发黔中饮食文化,使之形成多层次的旅游发展模式。

第六,突出市场导向性,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仍然是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动力,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合理利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旅游行为实行宏观调控,对服务质量与秩序进行严格管理,保护旅游者和投资者的正当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