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理

第二节 经济发展现状

字体:16+-

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黔中地区被列入18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将黔中地区纳入重点经济区。这是国务院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黔中经济区”的概念。2012年1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充分发挥黔中经济区辐射带动作用”的策略,从而使黔中地区在国家层面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在贵州省进入了具体的建设实施阶段。

一、黔中地区范围界定

对于黔中地区概念的界定,存在多种说法,分歧主要源于对“黔中”二字理解的差异。部分学者从地理区域角度出发,认为黔中代表的是贵州中部,是以贵阳为中心的贵州中部城市群。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黔中代指的是贵州经济的中坚,是贵州省内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组成的新的增长极。这两种观点有很大的一致性。贵州省内较为发达的贵阳、安顺等地基本都位于贵州中部,因而采用区域划分法,这也是目前通行的黔中地区的定义。

早在20世纪80年代,贵州省委省政府就已着手研究建设以贵阳为龙头的黔中经济区。1992年,《贵州省国土总体规划》将黔中地区的范围确定为以贵阳、安顺为依托,包括织金、普定、镇宁、平坝、清镇、黔西、修文、息烽、开阳、瓮安、福泉、龙里、贵定、长顺、紫云等22个市(县、区),总面积32024km2。2006年,贵州首个区域经济规划明确界定了黔中经济区的范围,即以贵阳为中心,辐射半径80~100km的集中连片区域。2010年,《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中指出,黔中经济区包括贵阳全部和遵义、安顺、黔东南州、黔东南州部分地区。2012年,综合考虑到区域影响、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等因素,《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将黔中地区的范围扩大到32个县级行政区域。因此,黔中地区地处贵州的中部,但区域范围究竟多大,需要根据区域的联动带动效应确定。贵州省的地域特点是:中部平坦,周边起伏大;中部产业较集中,边缘产业较少;中部联系紧密,边缘通达性较差。综合这几方面,黔中地区的内涵具有特定性,即黔中地区指以贵阳为中心,以周边各城市和产业带为支撑的经济聚集区。具体来说,包括以贵阳中心城区、修文、龙里为内核,以织金、普定、镇宁、平坝,清镇、开阳、福泉、贵定、长顺等为重要支撑点的核心区,同时包括以毕节的金沙、大方,遵义的红花岗区、汇川区及遵义县和仁怀,黔南州的都匀、瓮安、福泉和黔东南州的凯里、麻江为腹地的外围区。

图4-1 黔中地区经济空间结构示意图

二、经济发展的概况

黔中地区历来就是贵州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要素,是贵州经济最发达的地区。2010年,黔中地区人均GDP在贵州省排名进入前10位的地区有8个,进入贵州省排名前20位的地区有15个。2010年年末,黔中地区GDP总量为2673.85亿元,人口1530.7×104人。

表4.1 2010年黔中经济区市(县、区)主要经济指标表

续表

三、黔中地区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1.增长速度快,地位重要,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2010年,黔中地区人均GDP为1.75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3倍,但是仍远低于全国29992元的水平,比周边的四川、重庆、广西、湖南的平均水平要低,只比云南的平均水平稍高,由此可以看出黔中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表4.2 黔中地区人均GDP与其他地区比较

2.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大,主要地区的“火车头”和“发动机”作用仍然不明显

由黔中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可以看出,贵阳市(中心城区)是贵州省的龙头城市,GDP约占整个黔中地区的1/3以上,而遵义市(城区)约占10.6%,毕节、安顺、都匀、凯里则相对较少。显著的差异水平制约着这些区域之间的互助性,相应也制约了黔中地区的整体发展。贵阳市是省内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贵州省委、省政府希望贵阳能够成为黔中地区最为重要的经济体和最为强劲的“发动机”。但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和全省唯一的特大城市,贵阳市目前尚不具备带动全省发展的实力,主要是其经济总量不大,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投资、消费的拉动作用还不够。2010年,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1121.82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位居第31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272.55元,在全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城市中位居第33位。在贵州省内,贵阳市的经济发展也呈现相对下降的趋势。以2001—2010年间统计数据为例,在此期间,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所占比重下降了4.43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全省平均水平的3.16倍下降到1.99倍,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全省中的比重下降了11.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省所占的比重下降了14.7个百分点。省内其他地区和贵阳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贵阳市在省内的经济首位度逐步下降。这种情况必然影响黔中经济区的集聚效应和黔中经济区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表4.3 2001—2010年贵阳市部分指标占全省的比例/%

3.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宏观政策以及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黔中地区一直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区域主导产业,直到改革开放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产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2009年黔中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38.82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42.81亿元、983.01亿元和1057.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1∶43∶46,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结构特点。但整体而言,黔中地区的产业发展层次仍然较低,其中第一产业产值虽然较低,但比重仍然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全国为9.9),且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是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中最高的,超过30%,同时第一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占第一产业的80%以上。

图4-2 2005-2009年黔中地区产业结构指标

资料来源:《黔中经济区城镇协调发展规划》

第二产业产值虽比全国同期水平有所下降(全国为45.7),但第二产业主要以工业为主,占第二产业的80%左右,且工业中重工业比重超过75%。第三产业的比重虽有小幅上升(全国为44.4),但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储蓄和批发零售业为主,比重占第三产业的44%左右,金融业等资本密集型行业比重不到6%。显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调整,黔中地区产业结构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整个产业结构仍然比较落后。其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仍然较高,传统农业是第一产业的主体。第二产业是其产业的核心和主体,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水平不高,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储蓄和批发零售业等为主。且第二、三产业均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效率较低,金融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较小。因此,调整和优化黔中地区的产业结构,不仅要调整其三次产业的比重,使三者协调发展,更要注重提高三次产业的质量。

4.产业布局分散,整合度不高

黔中经济区的建立,虽然在客观上扩大了贵阳城市经济圈的规模,但是它与新融入的遵义、都匀、凯里等地在优势资源和支柱产业上较为相似,缺乏特色,且大小企业的整合度不高。区域内的产业禁锢在一定范围之内,各地区或独立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或彼此将对方视为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存在着不良竞争的现象,如磷化工行业,虽然有黔南州的瓮福磷矿和贵阳市的开阳磷矿等大型企业,但全区现有大大小小的磷矿生产企业几十家,总体上呈现小而散、集中度低的特征。相关领域的学者早已提出要整合瓮福和开阳两大磷矿企业,但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的制约,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长期存在,两大企业的整合计划被长期搁置。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区域内部形成内耗式的恶性竞争,无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因而,黔中经济区的建设并没取得带动全省经济大发展的战略效果。

5.明显的欠发达地区特征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从工业发展来看,工业是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柱和持久动力。发展的动力在于工业,发展的潜力在于工业,发展的希望同样在于工业。黔中地区在工业上虽然有一定的专业化优势,然而,目前黔中经济区的工业发展比较落后,整体竞争实力不强。多年来,黔中经济区一直没有摆脱“富饶的贫困”的状态,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粗放式的工业发展路径。黔中地区的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品质优良。煤炭保有量为西部之冠,磷、铝、锰等资源的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工业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致使黔中地区的这种比较优势难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因而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