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地理概况
黔西北是贵州省地势最高的地区,素有“黔西高原”之称,贵州最高峰小韭菜坪位于本区。黔西北西部为云南高原向东延伸部分,但高原面仅在威宁县中部和赫章县西南部等地保存较完整,大部分区域地形崎岖,岩溶地貌发育。气候温暖湿润,区域差异明显,日照充足,雨量比较充沛,主要集中在夏季,秋风干旱危害较大。河流大多属长江水系,少部分属珠江水系。河床比降较大,水力资源丰富。
(一)山区地貌,复杂多样
新构造运动以来,贵州自西向东掀斜抬升,西部上升为全省地势最高地区。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黔西北地势西高东低,地势最高处为毕节市赫章县和六盘水市钟山区交界处的小韭菜坪(海拔2900.65米),也是全省最高峰;地势最低处位于金沙县清池镇鱼塘河与赤水河汇合处,海拔457米。本区西部由于河流下切作用强烈,保存有较完整的高原面,仅局限在威宁县中部和赫章县西南一带海拔较高处,大部分区域地形崎岖。
黔西北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山地面积占60.2%,平地面积所占比重不到10%。出露的岩层以碳酸盐岩类最多,岩溶地貌发育,岩溶地貌面积占总面积的60%以上。岩溶地貌形态多样,有溶洞、漏斗、溶蚀洼地、盲谷、峰林、峰丛等,岩溶地貌的形态组合有区域差异,西部主要分布岩溶缓丘盆地,中部为峰丛槽谷、丘陵洼地,东部为峰林谷地、缓丘洼地。
(二)季风气候,差异显著
黔西北地区地带性气候为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表现为夏季凉爽,冬季较冷。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17.7℃~25℃。六盘水市被誉为“中国凉都”。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9℃~4.2℃。雨量较充沛,雨热同季,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50~1500mm,降水量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高山多于河谷。日照时数为全省较高地区,其中威宁日照最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约为1805h,向东逐渐减少,金沙县仅有约1120h。气候差异显著,有“隔岭不同天”现象。
(三)山地河流,谷深水急
受地形及气候条件的影响,河流为山区雨源性河流,河谷深切,河床狭窄且比降较大,河流水流急、落差大,阶地不发育。河流汇水速度快,水量变化大,陡涨陡落特征明显,洪水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2%。
西部的乌蒙山脉是白水河、可渡河和乌江三大河流的分水岭;乌蒙山向东北方向延伸,接大娄山余脉后呈东西向山脉构成赤水河与乌江的分水岭;乌蒙山向西南方向延伸,成为长江水系(乌江上游三岔河)与珠江水系(北盘江)的分水岭(表5.1)。
表5.1 黔西北地区河流统计表
续表
二、社会经济概况
(一)经济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
经济发展水平是指区域在某一时期创造财富或获得财富的综合能力,通常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黔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差异明显。GDP从2000年的203.5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101.49亿元;2010年人均GDP为11787元,略低于贵州人均水平,人均GDP最高的钟山区为29736元,最低的威宁县为4843元。
(二)人口增长较快,城市化水平低
2000—2010年,贵州常住人口呈负增长态势,2000年为3524.77×104人;2010年为3474.65×104人,减少了50.12×104人。
黔西北地区常住人口呈正增长态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黔西北地区常住人口为938.75×104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31.60×104人。从人口分布来看,钟山区人口密度最大,为1279人每平方千米,最小的水城县为196人每平方千米。
城镇化水平低,增长迅速。黔西北地区2000年城镇人口为143.01×104人,城镇化水平为15.7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19%;2010年城镇人口252.80×104人,城镇化水平为26.9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88%,属于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但增长速度快,10年增长了11.17%,全省年均增长率为0.99%;城镇化率提升幅度最大的是毕节市,提高了13.59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全省第一位;六盘水市的提升幅度较小,只增加了5.59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全省第八位。
(三)公路交通为主,建设成效显著
黔西北地区过去交通状况较差,毕节市2011年尚未建成高速公路,仅有二级公路2条,从2010年全省各县级行政单位交通通达度情况看,全省交通通达度平均值为82,黔西北地区为64。黔西北内部各县区之间差别较大,交通条件最好的盘县通达度为182,最差的赫章为20,只有盘县、黔西县和金沙县的通达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交通建设步伐快,成效显著。杭瑞高速和夏蓉高速是国家东西向横线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起于浙江杭州,止于云南瑞丽,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在贵州途经铜仁、遵义、毕节、六盘水。厦蓉高速起于福建厦门,止于四川成都,途经福建漳州、龙岩,江西瑞金、赣州,湖南郴州,广西桂林,贵州从江、榕江、都匀、贵阳和毕节。这两条高速公路的建成,极大提高了西南腹地通往华东、华南地区的便捷性。
毕水兴[毕(节)-水(城)-兴(义)]高速公路,北接四川,南连广西,纵贯黔西北西部,是西南地区南下的出海大通道,加强了黔西北地区与“泛珠三角”经济圈的联系。
区域内部已经实现县县通高速。随着毕威高速、黔织高速、黔大高速、毕水高速、六六高速的建成通车以及贵阳至黔西的高速公路、六盘水市到威宁的高速公路、水盘-盘兴的高速公路等的建设,黔西北地区东西、南北的高速公路主干构架基本形成,内部交通条件大大改观。
六盘水市铁路网较发达,沪昆铁路横贯六盘水市,内六铁路,水柏铁路、威红铁路、盘西铁路、株六铁路复线,形成北上四川,南下广西,东出华东,西进云南的态势,有“四省立交桥”之称。
毕节市是贵州9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唯一不通铁路的市,原仅有长171千米的内昆线通过威宁县。近年来,铁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11年建成贵阳到织金铁路,2016年林歹至织金至纳雍的铁路建成。在建铁路项目有成贵铁路(乐山至贵阳段),织金至毕节铁路[隆(昌)黄(桶)铁路的毕织段];拟建铁路项目4个,即毕节至叙永铁路、纳雍至六盘水铁路、昭通至黔江铁路毕节段、六盘水至威宁城际铁路。
黔西北航空运输起步较晚,2013年建成机场,开通了毕节市、六盘水市到北京、上海等16个城市的航线,加强了对外交流合作,推动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毕节飞雄机场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响水乡飞雄村;六盘水市月照机场位于钟山区月照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