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理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特征

字体:16+-

一、土地利用粗放

(一)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为主

黔西北地区2010年林地面积最大,为1543416.42hm2,占地区土地总面积的42%;其次为耕地,面积为1311778.69hm2,占黔西北地区总面积的36%;交通用地和水域面积最小,所占比重为1%;其他土地面积353091.05hm2,占10%;草地270513.18hm2,占7%;居民和工矿用地106716.43hm2,占3%(表5.2)。

表5.2 黔西北地区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情况

(二)人均耕地资源少,质量较低

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低。黔西北地区人均耕地拥有量为0.14hm2,略高于贵州省人均耕地水平(0.13hm2)。黔西北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高差较大,耕地分布海拔从500m左右至2700m,是贵州省耕地垂直分布幅度最大、上限最高的一个地区。耕地中以旱地为主,中下等田土所占面积大,质量偏低。

(三)土地资源短缺,利用粗放

黔西北地区山多平地少,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土地资源短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可减缓土地资源短缺带来的压力。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入的一种经营方式。土地集约利用度可用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产出状况来衡量,详见表5.3。农用地的产出以农林牧渔总产值表示,投入以农业就业人员、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动力使用量表示;建设用地产出用工业增加值表示,投入以非农就业人员、城镇固定资产投入表示。

表5.3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贵州统计年鉴-2010》数据,分别计算全省和黔西北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度,结果显示,全省土地集约利用度为700,黔西北地区的仅为500.55,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利用粗放。

二、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

黔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种有32种,包括煤、铁、硫、铅锌、磷、硅石、锰、铜、重晶石、石膏、大理石、石灰石、黏土、高岭土、铝土等。煤炭是本区优势资源,储量居全省前茅,已探明储量452.9×108t,占全省煤炭资源的比重超过92.8%,区内埋深2000m以上煤炭资源总量为1470.7×108t。煤质优良,发热量高,多为中灰(15%左右)、低硫(3%以下)煤,有“西南煤海”、“江南煤都”之誉。煤炭资源在织金、纳雍、金沙、大方等地集中分布。

铁矿主要分布在赫章,已查明资源储量总数为5×108t(矿石);硫铁矿主要分布在七星关区、大方、水城、盘县,已查明资源储量总数为118.1×108t(矿石);泥炭主要分布在织金,已查明资源储量总数为15×108t;铅锌矿主要分布在赫章、威宁、水城,已查明资源储量总数为0.13×108t。

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

本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海拔高且地形地貌复杂,植物类型复杂多样。

森林资源中,森林植物资源150科,700余种,其中知名木本植物有70多科,近300种,主要造林树种有15科,50多种,包括被列为国家保护植物的珍稀树种——水杉、香果树、鹅掌楸、福建柏、银杏、黄衫、水青树、华南五针松、楠木等。此外,还有本区特有的威宁短柱油茶。药用植物主要有天麻、黄连、厚朴、鸡血藤、杜仲、黄柏等2100余种。

农作物种类繁多,包括73个种类,455个品种,包括水稻、玉米、小麦、豆类、马铃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子、烤烟、茶叶、蚕桑、反季节蔬菜、水果等,其中烤烟产量占贵州省的40%以上,是全国四大烟区之一。毕节市还有“竹荪之乡”、“中国漆城”、“天然药园”之誉。

(二)动物资源

全区有野生动物1000多种,珍稀和稀有动物在10种以上,包括黑颈鹤、大鲵、贵州疣螈、蓝尾蝾螈、白鹳、白冠长尾雉、猕猴、穿山甲、林麝、西南黑熊、大灵猫、小灵猫、豹猫。

畜禽种类较全,数量较多,有驰名全国的西南山地型马(黔西马)及可乐猪。

四、旅游资源

全区旅游资源丰富,有古文化遗址5处,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66处,石刻181处,革命遗址34处。大方城北“奢香墓”、黔西沙窝区的“观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毕节青场镇“新石器时代遗址”、龙场镇“大屯土司庄园遗址”、威宁中水镇汉墓群最具特色。著名自然景观包括有“高原明珠”之称的威宁草海,被誉为“地下天宫”的织金洞,有“天然公园”之称的百里杜鹃,“古、野、奇、曲”的纳雍总溪河,大方“九洞天”及十里溶洞探险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