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发展条件
(一)煤炭资源丰富
黔西北地区煤炭储量居全省前茅,已探明的煤炭资源总量达452.9×108t,占全省煤炭资源探明储量的92.8%。其中,六盘水市探明储量178.85×108t,毕节市探明储量预计可达274×108t。
从煤质来看,六盘水市煤炭资源品种齐全,有气煤、气肥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及无烟煤,其中炼焦煤资源非常丰富,探明储量占六盘水市煤炭资源探明总储量的63.2%,占全省炼焦煤储量的88.7%,相当于“江南九省”炼焦煤储量之和。毕节市煤炭资源以无烟煤为主,在累计探明储量中,无烟煤储量为246.04×108t,焦煤储量为9.35×108t。煤质优良,原煤硫分0.5%~2.5%,发热量在30×106J/kg左右,约50%的煤炭为高发热量、低灰、低硫的优质无烟煤,毕节市是国家和贵州省规划的电煤基地、化工用煤基地和优质无烟煤出口基地。
从分布来看,六盘水煤炭主要分布在六枝、盘县、水城三大煤田,毕节市主要分布在纳雍、织金、大方和黔西。
(二)煤电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
黔西北地区2000年到2010年,第二产业提升迅速,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4∶51.1∶34.9,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高于全省39.1%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实现了“三、二、一”到“二、三、一”的转变。
图5-1 黔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图
从产品构成看,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为原煤、发电、化肥和水泥。2010年黔西北地区生产原煤8037×104t,占全省产量的63.5%,发电7142792kW·h,发占全省发电量的52.57%,化肥占全省总产量的3.63%,水泥占15.51%。
煤炭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六盘水市煤炭开采集中在六枝、盘江、水城三大矿区,建有六枝特区凉风洞电站、盘县特区电站及水城大型钢铁联合公司,形成了煤钢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毕节市建成了金沙、纳雍、大方、黔西等大型坑口电站,建成了黔西青龙、纳雍五轮山、纳雍中岭、纳雍比德、大方五凤等大中型骨干矿井。经国家和省核准的煤矿项目共27个,形成了以煤电为主导的产业特色。
(三)农业生产地位重要
2010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不到15%,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重要,农业从业人员较多,2010年有325.51×104人从事农业生产,占全省农业产业人员的27.39%,占全区总人口的34.63%。
黔西北地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62.1%;其次为牧业,占36.22%;比重最小的是渔业,不到1%。烤烟地位重要,黔西北地区,尤其是毕节市已经成为国家烟草局现代烟草农业试点之一,也是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烟区之一。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重点实施优质烟、脱毒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优质牧草生产、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特色农产品生产等六个富民工程。通过烟水配套、水土保持、坡改梯等工程的实施,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旅游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逐渐提高,旅游业地位日益重要。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应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着力打造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优势品牌,努力塑造“神奇乌蒙、山水毕节、避暑天堂”的特色旅游形象。
二、区域规划
(一)区域发展目标
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方针,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将黔西北地区建设成贵州西部区域性经济中心。推动经济增长从“规模粗放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努力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打造六大基地,即能源化工基地、装备制造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山地特色农业基地和旅游基地。加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建设。
(二)区域发展战略
1.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加快实现农业转型,充分发挥山地优势,努力打造喀斯特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把山地特色农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扎实推进发展生态畜牧业、特色果业、蔬菜产业、茶产业、中药材产业五大特色产业。
积极促进第二产业升级,巩固电力、煤炭等传统支柱产业,把发展煤化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按照“基地化、规模化、多联产、一体化”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快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加快推进煤层气、页岩气和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大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产品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新兴产业。
2.区域发展布局
(1)加快“一带两翼”经济区建设
“一带两翼”经济区,即以七星关区—大方县“双百”城市为龙头,沿贵毕公路和毕威高速公路,形成黔西、大方、毕节、赫章、威宁沿线若干城镇为主体组成的黔—毕—威综合经济带;以织金、纳雍,尤其是织金新型能源化工循环经济基地为重点,涵盖沿线小城镇和旅游景区的南翼循环经济区;以金沙县城、百里杜鹃功能区为重点,沿线若干小城镇和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组成北翼特色经济区。
积极融入成渝、黔中、西江上游、滇中等经济区,构建“攀西—六盘水”经济区,抓住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机遇,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合作园区。
(2)合理布局小城镇
截至2010年,本区初步形成了以毕节市的七星关区和六盘水市的钟山区为核心,县城和重点城镇为骨架,以一般小城镇为补充的多级城镇体系。
根据黔西北地区山高谷深,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城镇发展战略以“相对分散、规模适当”为主。依托沿线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主干道节点,在经济基础较强、地理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小城镇,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尽快完成从农业立镇到产业强镇的战略转变。紧密依托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镇。按照工业型、农业型、流通型、旅游型、民族特色型等模式,大力推进盘县柏果、老厂、响水、英武、鸡场坪,六枝岩脚、木岗,水城南开、发耳、野钟、化乐、龙场、郎岱、城关等重点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3)交通运输发展布局
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建设为重点,加强对外通道建设,形成高效率、高速度的客运、货运及旅游通道,快速融入全国主要经济区2至8小时经济圈;加快国省道、县乡道改造步伐,优化区内道路等级结构,实现90%国道、30%省道的等级提升。
大力抓好铁路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推动毕节—水城—兴义城际快速铁路、毕节至叙永铁路、纳雍至六盘水铁路、昭通至黔江铁路毕节段、六盘水至威宁城际铁路、水城—攀枝花铁路的建设,打通通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快速通道。积极推进公路建设,建成水盘高速、杭瑞高速(六盘水段)、六盘水至赫章高速公路的建设。围绕重要的煤化工基地、电厂、煤矿,修建二级公路,新改建三、四级载重运煤公路。积极推进水运建设,推动北盘江等重点流域的航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