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黔东南低山丘陵农林优势区
(一)经济区域
本区地处长江、珠江的分水岭,是长江、珠江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内丰富的森林资源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本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特点,严重影响了本区的交通及信息的传递。该区经济发展缓慢,全区除凯里和镇远外,其他均为贵州省贫困县。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区分为3个经济发展区域。
1.西南工商业生态经济区:凯里、麻江
该区属于山原地带,山地所占比例较小,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且分布集中,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是全区目前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提高最快的地区。该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重点发展工业及旅游业。
2.西北农牧业生态经济区:岑巩、镇远、三穗、施秉、黄平
地形以山原和低中山丘陵为主,山地比例较小。林地、牧草地面积较大,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好,宜发展畜牧业,但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差,农村能源短缺,经济较为落后。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已初具规模。近年来,黄平的农林业、施秉的农牧业发展前景较好。该区应积极培植畜牧业成为区内的支柱产业,兼顾农林业发展。
3.东部农林业生态经济区:天柱、剑河、锦屏、台江、雷山、丹寨、榕江、黎平、从江
地形以中低山丘陵、河谷为主,山地比重较大,在70%以上。林地面积大,有八大林区(天柱、锦屏、台江、雷山、丹寨、榕江、黎平、从江),宜发展农林业。但本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隅,是铁路通过距离最短的区域,交通条件差。该区应积极发展林业,使其带动经济发展,同时利用自然条件和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二)产业发展
本区主要以农牧业为基础,农牧业是本区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本区以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近年发展迅速。
1.第三产业发展快速,是本地区经济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本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GDP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成为本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通信、房地产、旅游发展相当迅速。其他大部分行业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本区第三产业门类基本齐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其中,非营业性服务业约占18.1%,比例最高。但是,本区第三产业发展层次比较低,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特别是信息及相关的产业,综合技术服务等发展比较落后,若不采取措施,将有可能成为影响全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2.发展便捷交通
3.农业发展速度缓慢,种植业比例逐渐下降
根据地区条件,本区逐步形成了粮食、烤烟、油菜、生猪、牛、羊等商品基地。种植业在农业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下降,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改变了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模式。特色农业成为本区农业中一个新崛起的角色。独特的山川和气候,赋予了本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先天条件,本区能产出其他地方不能复制的农产品,如榕江的香猪、香羊,丹寨的硒米,麻江的红蒜等。传统的种植、养殖和加工习惯及方法是本区特色农业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本区的特色农业虽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仍然存在问题。第一,农产品质量不高。主要是科技含量低,加工水平低,档次低,品质差,种类少。第二,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服务面积小,信息传递慢,缺乏规模较大,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作用、带动作用的农产品销售专业市场。第三,产业化发展水平低,资金短缺。
4.工业发展较快,但经济效益低下
近年来,全区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总体增长比较稳定,但是,全区工业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并未得到改变。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该区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现在本区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投入不足;管理人才匮乏;大企业少,企业规模较小,市场应对能力弱;生产方式简单,经济增长慢;工业经济结构中高载能行业比例较高。
5.生态旅游
本区的高山、峡谷中,河流众多,森林覆盖率超过53.68%,是喧嚣都市中的人们向往的“洗肺”和“醒脑静心”的理想之地。除自然风光外,本区文化资源丰富,是原生态文化的宝库。2010年,文化产值增加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本区发展原生态文化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基础。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极强的产业,其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
(三)区域发展规划和战略
1.发展主导产业,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积极发展重点产业,依托特色优势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民族民间工艺开发,重点推动发展能源产业、造纸和竹木制品加工业、冶金工业、新型建材业、民族生物制药产业、特色食品工业、特色化工产业、民族商品和轻纺工业、装备制造业,实现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的整体融合,加速工业化进程。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加强工业集群和工业集聚建设。加强规划引领,促进产业园区科学发展。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平台。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优化发展软环境。在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且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基地,不断提升工业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强化工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保障。对接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切实完善与强化与工业战略相适应的政策保障体系,创新支持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改善工业发展环境。
2.加快城镇建设
2011年,本区城镇化水平为12.1%,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相比,仍然很低。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培育大中城市,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点县城为支撑的城镇体系,是带动全区城镇化加快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凯里—麻江同城化建设,打造贵州东部特色综合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此外,还应培育中等城市,建设次中心城市,如黎平、镇远、榕江、从江、天柱。
3.实施旅游强区战略,建设旅游文化大区
围绕建设“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旅游大区”的战略目标,抓住旅游业外部环境明显改善的机会,立足于特色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深入挖掘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从单要素向多要素转变,推动旅游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竞争力,使旅游文化产地发展成为带动全区发展的重要龙头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
建设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观光农业和以原生态文化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业。以黎平为核心,推进侗族大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建设,大力开发侗族风情体验旅游产品。以剑河和黄平的温泉为重点,开发休闲疗养度假游。继续发展本区漂流度假,探索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农耕文化旅游和登山、攀岩、探险、科考等专项旅游。以雷山、黎平、施秉、镇远、黄平、剑河等为重点,推进专业旅游城市、旅游城镇建设。开发具有民族原生态特色的旅游商品及专业市场,比如银饰、刺绣、丹寨古法造纸、岑巩思州石砚、三穗竹编、黄平泥哨等传统民族工艺旅游商品及具有本区民族特色的服装、箱包等大众消费品。加强旅游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建设,在凯里、雷山、镇远、施秉、三穗、黎平等游客集中地,规划建设旅游商品城和专业市场。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以西江九寨为核心的环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区,以肇兴“一山八寨”为核心的“黎从榕”侗族文化旅游区,以黎平为中心的原生态侗族文化及都柳江木商文化旅游区。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路、铁路、内河航运、机场等交通设施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三大保障体系。
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积极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建设。
推动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提升全区农村发展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升级。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和商务服务、科技研发产业,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文教科技卫生事业发展,提升全区文明水平。
二、黔南中山河谷立体农业优势区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区域发展的两大影响因素,区域产业发展和布局同上述两大因素关系密切。地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过对光、热、水、土、肥的重新组合和分配,影响农业布局、土地利用方式及生产方式。都匀中山盆地及地势低平的河谷盆地适宜发展粮食种植,和缓丘陵是发展经济林及用材林的理想地;东南部的低山河谷地区,水多土肥,热量充足,耕地集中,是亚热带水果生长的优良场所,可建立全区主要的柑橘基地,也可大力发展早熟蔬菜;东南部的平塘—荔波喀斯特峰林盆谷地区,具备发展林、牧业的有利条件,以发展松、杉及泡桐等用材林为主。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202.27亿元,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比为32.02∶28.58∶39.40。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稳定发展(表6.2)。
表6.2 2010年黔南中山河谷立体农业优势区生产情况
(一)产业发展
1.种植业稳步发展,特色农业崭露头角
本区的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北部历来是本区主要的粮、油、烟产区,丘陵缓坡适宜发展松、杉等用材林及油茶、茶叶、果树等经济林。红水河、北盘江等低热河谷是本区北部发展柑橘类亚热带水果的重要基地。中部具有发展农、林、牧立体大农业的优越条件,许多地势低平的河谷盆地及岩溶盆地是主要的产粮区,一些地势和缓且土壤呈酸性、中性的丘陵是经济林及用材林的理想产地,如贵定仰望、都匀牛场等。东南部的砂页岩中山、丘陵及台地,是主要的水稻产区;部分地区土层深厚,土壤偏酸性,宜发展用材林及经济林;东南部的喀斯特分布区,包括平塘东部、独山和荔波大部,也有大面积由砂页岩组成的山地、丘陵,可以发展松、杉及泡桐等用材林。目前,在独山开辟的牧草良种基地是本区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开端。西南部特有的南亚热带气候适宜发展双季稻、亚热带水果和经济作物,如香蕉、甘蔗等。红水河流域是重要的木材产地,云南松等木材的蓄积量很大。目前,砍伐过量导致植被衰败,应有计划地营林造林,以恢复红水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减轻水土流失。西南部有大面积的亚热带草坡草场,具有发展畜牧业的条件,但须改良畜种,才可以建设畜牧业基地。为了维持本区农业良性发展和发展特色商品的需要,可以发展生态农业。例如,都匀毛尖等优质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生态农业能为茶叶提供无污染环境、优质有机肥料和良性食物链支持,能进一步提高茶叶品质和知名度。
2.工业快速发展
本区历史上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人口密度比贵州其他地区低,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较差,市场开发较晚,经济欠发达,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重点项目和区域经济政策向西部倾斜,给本区经济发展带来很好的机遇,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工业与生态紧密联系,和谐发展,初步形成冶金、化工、电力、煤炭、建材、机械、森工、烟草、医药、食品、纺织、印刷、酿酒等支柱产业。现全区以交通、通信、电力、供水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以矿产、生物资源开发为依托,初步建立以烟草、化工、建材、冶金、医药、轻纺、食品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工业总量增长较快。
在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的前提下,本区经济蓬勃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做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3.交通情况改变带来社会经济的大变化
以黔桂、湘黔铁路和黔桂公路、贵新高等级公路为主的本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南下通道直达沿海,320、321国道横贯其间。全区大部分乡、镇、村已通公路,都匀市与各县已全部通三级以上油路。80%以上的乡镇通油路,极大地促进了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老百姓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大通道”促发展——贵新高速、厦蓉高速
本区紧把贵州省南大门,地处贵州省东西接合部,承东启西,面向两广,背靠大西南,位于南贵昆经济区的中间地带,既是贵州实施南下开放带动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云、贵、川、渝等省市与东南沿海地区及东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出海航道。贵新高速、厦蓉高速开通以来,都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都匀已成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
素有“贵州南大门”之称的独山,借助贵新高速的交通优势,其工业、农牧业商品基地的建设、旅游业均得到快速发展。其中,独山的农业产业化很成功。全区沿贵新公路一线的都匀、独山两地,充分利用处于交通要道的有利条件,在发展南下经济中发挥了聚集、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形成了沿贵新公路的大通道经济带。
(2)荔波机场
荔波机场位于本区南端的荔波县。荔波近四分之一的面积是风景区,其中包括著名的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荔波机场被定位为旅游支线机场,并于2003年8月开工建设,2007年11月7日,正式通航。该机场航站区工程按照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2×104人次设计,跑道长2300m,宽45m,可起降波音737客机。
(3)航运、通信
2007年,全区主要通航水域有红水河、都柳江,水上航运可达珠江口。其中,罗甸八总码头设计吞吐量46×104t,500t级泊位3个。羊里码头设计吞吐量29×104t,500t泊位1个。
全区各市县已全部开通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乡镇全部通程控电话,大部分乡、镇、村已开通移动电话,相当一部分机关单位和家庭已建立宽带网或局域网。
4.民族生态旅游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优势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本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民族旅游资源,这两者的完美结合让本区成为人们同时领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首选地点。
观光农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集休闲、娱乐、求知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城镇居民。观光农业市场前景较好,能较好地实现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区内河流遍布,喀斯特溶洞星罗棋布,奇峰怪石天然成趣;植物种类多样,千姿百态;动物种类齐全。这要求本区在建设硬件设施时,综合考虑,因势而建,使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融为一体,树立旅游业的生态品牌形象,如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都匀斗篷山—剑江风景名胜区等。
在少数民族风情的基础上,建立高标准的人文生态景区。少数民族服饰、习俗等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于此,置身其中,令人耳目一新。布依族人在吊脚楼里唱着古老的山歌,演绎着独特的婚俗;水族的“骑马”和“斗牛”,惊心动魄。典型的景点有董蒙瑶族村寨、三都怎雷水寨。
(二)区域发展规划及战略
本区发展道路的中心依然是可持续发展这个不变的主题。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环保型第三产业三个方面入手,将其范围不断扩大,直至在全区全面展开。根据其产业布局,以医药、食品等产业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企业中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换的速度,清洁生产,联系周边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建成都匀大坪精细磷化工、独山麻尾工业园区等高就业、高效益、低污染的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途径主要是通过发展立体农业和庭园经济。建成罗甸早熟蔬菜、独山细刀豆、三都麻竹等经济发展快、生态环境好的示范乡镇和示范园区。在重点畜牧大县,通过舍饲圈养、规模化养殖、实施沼气富民工程等,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有机结合,发展与畜产品加工相对应的畜牧业及辣椒、麻竹等农产品加工业。
1.“221”计划
敞开都匀、独山“两扇大门”,走向全国,进入东南亚,开拓国际市场。建设两条经济带,充分发挥贵新高速南下通道的交通便利,红水河流域经济条件较好,信息较灵,磷、煤、水等资源丰富,发展磷化工、煤化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民族生态旅游区,发挥荔波、三都着重独有的特色旅游资源,荔波着重开发自然风景,三都着重开发民族风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2.重点产业布局和工业园区规划
本区将集中精力建设、巩固、培育烟草、医药、冶金、电力、畜牧、旅游等支柱产业,建立都匀大坪精细磷化工工业园区、独山麻尾工业园区、食品工业园区等。除重点培植的支柱产业除了要突出特色以外,还须逐级建立一个完整、协调的经济结构。
三、黔西南低山丘陵矿产优势区
黔西南低山丘陵矿产优势区是南北盘江环抱着的美丽富饶地,属珠江上游和南昆铁路中段,素有“西南屏障”和“滇黔锁钥”之称。区内有丰富的黄金矿产资源,现为我国产金重点区域,同时具备优越区位和丰富资源条件。
(一)经济概况
2010年,本区生产总值395.59亿元,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比为11∶50∶39。
(二)区域优势
本区地处黔桂滇三省交界处,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商贸中心。本区交通便捷,南昆铁路、324和320国道、镇胜高速、关兴高速等高级公路横贯全区。兴义机场、西南水运出海中通道起步工程、西南成品油管道工程已经建成,初步形成了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为一体的综合运输网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煤、电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黄金、铁合金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化肥、电石、甲醇、聚氯乙烯、烧碱为主的化工工业,以水泥、新型墙体材料为主的建材工业,以酒、茶、特色食品等为主的农特产品加工业,以小针剂、片剂、苗药、膏贴药为主的制药工业。这六大产业已成为全区的支柱产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工业总量小、投入少、发展慢、效益低仍是本区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发展壮大六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三)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一,优化空间布局,构建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本区城镇发展坚持城镇区域化与经济区域化相结合,以高速公路沿线为发展主轴,以“兴(义)兴(仁)贞(丰)安(龙)城镇经济圈”为战略重点,以其他县城和重点小城镇为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的集约发展态势。着力培育区域大中城市,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镇区域化发展。以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镇为重点,促进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比较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能更便捷地融入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大循环的城镇化战略新格局,城镇化水平达到40%左右,缩小与全省、全国总体水平的差距。
以建设兴(义)兴(仁)贞(丰)安(龙)城镇经济圈为主抓手,强化兴义的中心带动作用和兴仁、安龙、贞丰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顶效开发区扩区升级,加快形成以兴义为中心,以兴仁、贞丰、安龙和顶效开发区为支撑的“兴(义)兴(仁)贞(丰)安(龙)城镇经济圈”。支持晴隆、普安、册亨和望谟组团发展,加快构建全区一个中心城市——兴义,一个城镇经济圈——兴(义)兴(仁)贞(丰)安(龙)城镇经济圈,两个片区——普晴、册望组团发展。促进交通条件好,产业集聚能力强,特色明显的乡镇加快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构建支撑有力、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一心一圈、两个组团、多点突破”的多层次现代化城镇格局,形成城镇协调互补发展、辐射带动力较强,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的城镇结构体系。
第二,强化城市空间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布局之间的有机衔接,为城市拓展创造新空间,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大力推动空间拓展与内部产业发展的互动和融合,按照城市功能定位,明确主导产业方向,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壮大电力、煤炭、化工、建材、冶金、食品、制药、烟草等支柱产业,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创造条件,积极发展电子、机械组装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支撑体系,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迅速壮大经济实力。
本区主要工业园区的具体情况如下。
兴义清水河循环经济工业园区: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组织配套产业,重点发展煤化工、煤炭洗选、电力、新型建材产业。
兴义轻工业园区:包括马岭园区和坪东园区两个片区,依托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以食品加工、化工、医药、电子电器的研发制造、组装加工,服装、鞋业和鞋材加工,机械制造、其他设备的零部件制造加工,轻纺工业等为重点。
兴义威舍产业集聚区:该区依托铁路优势,以洁净型煤为龙头,企业以洗精煤、焦炭、铁合金、物流转运等为主,年生产洗精煤可达200×104t,机焦100×104t,原煤加工转化能力超过400×104t,总产值36.5亿元。
兴义郑鲁万工业集聚区:依托便利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煤化工、冶金、电解铝、建材、仓储物流产业。
顶效工业集聚区:依托突出的资源、区位、交通优势,以建材、冶金、木材加工、农特产品加工、食品、制药等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配套完善的管理、居住、服务等设施。
兴仁工业集聚区:主要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水力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转移加工工业项目,重点布置煤化工和本土名、特、优产业项目。
安龙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主要以煤化工、煤炭洗选、冶金、建材为主导产业。
贞丰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龙场100×104t煤焦工业园区、金属镁工业园区、连环氰化钠化工工业园区、白层港物流园区建设为主。
贞丰轻工业园区:以县城食品工业园区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普安工业集聚区:包括普安青山工业园区、普安北部工业园区、普安江西坡轻工业园三个片区。
晴隆煤化工产业集聚区:以煤化工、冶金、煤炭加工为重点发展方向。
晴隆沙子农特产业集聚区:主要依托丰富的农产资源,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带动食品加工业发展。
册亨巧马生态工业集聚区: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望谟平洞农特产业集聚区:以食品加工、农特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制糖为主导产业。
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强化现代服务业的支柱地位。
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强大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改造和提升旅游、商贸、房地产、物流、文化、金融、信息、科教、中介、社区服务等服务行业。以提高服务业规模和质量作为目标,鼓励社会力量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在更广泛的领域进入服务业。这不仅能为城镇职工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是本区提高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有效途径。
加快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的优势,为贵州致力打造旅游强省提供坚强支撑。全区范围内主要风景区有马岭河峡谷—万峰林风景名胜区、安龙招堤风景区、贞丰三岔河风景区、兴义泥凼石林风景区、鲁布格峡谷风景区、兴仁放马坪风景区、晴隆三望坪风景区。本区还处在西南片区的贵州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广西桂林漓江、北海,云南路南石林、昆明滇池、西双版纳、大理古城、丽江古城、香格里拉等几条黄金旅游线上,发展后劲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依托本区历史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建设以特色旅游为主要特征的旅游强市,打响世界锥状喀斯特旅游资源品牌。打造特色旅游精品,把本区建成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商务会展、探亲寻根和休闲度假为主的西南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和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旅游城市。
巩固发展商贸业,充分发挥地方的商业传统优势,科学布局和构建商业网点、专业市场、专业街,完善商业配套服务,大力发展先进商业业态,提升城区商业中心的档次和品位,注重培育城市的商业副中心,加快发展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培育龙头企业,改造提升现有专业市场,大力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整合市场资源,培育和构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辐射力较强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商贸流通网络,努力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商品批发中心。
加快培育房地产业,坚持市场化政策取向与加强政府住房保障有机结合的发展方向。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节能节地型住宅,改变粗放式增长模式,推动住房建设由数量型增长转为质量型增长,合理引导住房建设和消费,不断改善和提高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和水平。加强对住宅产业化工作的指导和协调,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正确引导住宅开发和住宅理性消费。严格控制分地、卖地、建私人“竹筒房”,在县城及重点镇全面培育发展商品房居住小区市场,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以城市住房建设规划为指导,进一步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盘活直管公房资产,放开搞活和规范房地产市场。
以促进和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为主题,借助本区冬暖夏凉、湿度适中、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以兴义会展中心为主要平台,突出本区特色,不断拓展会展内容,提升会展水平,实现会展经济产业化。将兴义建设成为区域性会展城市,从而为全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带动全区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现有资源,改造提升传统物流设施,优先发展生产型的流通服务业,建设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完善综合物流运输网络,推进交通枢纽货运站升级改造为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各类专业配送中心。规划建设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化物流园区。推广和应用现代管理及信息技术,建设现代物流科技网络信息平台。
第四,稳步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重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合作社建设,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延长农业产业链,使农特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能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