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黔南地区人地关系特征
(一)土地资源质差量少,生产力低下
1.耕地质量差,数量少
以荔波瑶山为例,该地区土地类型由大面积(约90%)的峰丛和散布其间(约10%)的洼地/谷地组成。峰丛坡度多在35°以上,高差150~300m,基岩**率为70%~90%,土被不连续,基本不宜耕;洼地/谷地分布离散,是主要耕地所在。以瑶山乡4个村为例,耕地面积仅占4%,其余几乎全是难利用的石质荒坡,人均耕地仅0.42hm2。又如贞丰县兴北镇查尔岩等村位于峡谷南岸的斜坡上,整个谷坡上段倾斜下降,有峰丛发育,坡度25°以上的地面占87%,98%的地面土被覆盖率不到40%。石沟、石芽发育,土壤呈“鸡窝状”或“狭缝状”分布在石沟中。耕地几乎全是石旮旯中的旱地,仅占总面积的12.3%,其余87.7%是不能垦殖的非耕地,其中裸岩占56%。耕地地块破碎,土层薄,耕性差,不能耐旱,抗旱能力只有5~6d,夏秋干旱严重时往往颗粒无收。这些地区中的大部分虽实施了坡改梯,但梯化后坡度仍然较大,未能从根本上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和改变耕地现状。
2.水资源缺乏
黔南地区虽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但多数峰丛洼地距排水基面高,渗漏严重,地表水很少,当地人称“五日无雨成小旱,十日无雨成大旱”,常年性溪流缺乏。干季甚至人畜饮水也相当困难。村寨中多为季节性泉水。每到秋冬就干枯。例如,罗甸县董王乡5个村年缺水6~10个月,缺水期挑一担水要花费3~8h。
3.林地的减少造成生物资源破坏严重
黔南地区虽有森林发育,但在脆弱的喀斯特生境下森林被大量砍伐后,植被很难恢复,因此现有林地较零星。干燥、贫瘠的喀斯特峰丛森林植被生产力很低,往往仅为同地区非喀斯特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针对荔波的对比研究显示,喀斯特景观乔木高度与非喀斯特的相差5倍,胸径相差10倍。
大片森林存在时,居民不仅务农种田,还可进行畜牧业生产或其他的经济活动。随着森林的消失,很多具有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急剧减少以至枯竭。另外,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脆弱性又使得这种变化不可逆转,其结果只能是大片山地沦为生物量极少的难利用土地。
(二)环境的封闭导致社会发展缓慢
峰丛地形的环境封闭性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社会封闭保守,发展缓慢。黔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和交通状况,多有不同程度的封闭性,尤以峰丛深洼地和峰丛峡谷为甚。典型的峰丛深洼地呈同心环带状,中心一般有小块田土,边缘缓坡有少量坡耕地和灌木林呈插花分布,外围多为植被稀矮的石山灌草丛。居民点接近洼地底部,形成特殊的聚落形式。从一个洼地到另一洼地必须翻过洼地间高几十或上百米的丫口,丫口间仅有山间小路相通,相互联系和运输都极为困难。
(三)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土地负荷过大,人地关系严重不协调
据统计,贞丰县兴北4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达1.44%。现人均占有耕地0.08hm2。望谟麻山镇1982~1995年人口增长率为14.69%,人均占有耕地0.1hm2。人口的过快增长带来薪炭缺乏、饮水不足的问题。而缺粮带来的陡坡开垦和大量砍伐山上的植物,导致土层减薄和水源减少,也导致生物资源的更加匮乏和环境劣化。环境承载过大的直接后果是陡坡石山开荒,使生态被严重破坏。据兴北4村统计,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0%,已接近无土可流,大面积石漠化。
二、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一)规划设计地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走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之路
由于生态经济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地域性、可控性的特点,要按土地单元整治。根据其生态、经济上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进行农、林、牧统筹安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结合产、供、销状况,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整治规划,使各级生态经济系统协调配合,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不同地域单元要考虑不同模式。本地区多样的土地资源决定了其农业发展应走一条立体规划、分带开发、农林结合、种养结合的道路,发展商品生产,开发特色品牌产品,发展优势、高效、多种经营的生态农业。
(二)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保护和利用好宜耕土地,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本区持续发展的基础。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的中心是治水改土。一是要工程措施结合生物措施,搞好坡改梯及坡面工程,在持续利用中使土地的退化减轻以至停止并转向良性循环。二是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做好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力求高产稳产,并创造条件改善水利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耕作方法上,尽量采用如多犁多耙、半旱式栽培等适宜石灰岩地区特性的耕作制度和耕作措施,改变微地形,防漏防旱,提高地力,改造低产田。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提高复种指数,固定耕地,合理轮作,横坡套种、间种、混种、积极推行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及地膜技术,扩大绿肥种植。
提高植被覆盖率是生态重建的关键。应根据该地区不同的生态条件,规划出用材、经济、防护、水源涵养、薪炭等不同林种,以植树造林、飞播造林与封山育林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森林覆盖。还可以发展草地,选用适当树种、草种,绿化梯田边坡,引进多年生作物等,提高地面植被覆盖率。在区内还可重点建设以杜仲、银杏、油桐、蚕桑、板栗、竹子等林特产品为主的经济林基地。应在调整能源结构的同时加强规划建设供求逆差大的薪炭林,在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要注意选择速生,能有效增加植被覆盖的,根系容易向岩隙延伸的树种以及部分易生长、能护坡的草木品种,注意保护和巩固成果。从改变农村能源种类和利用方式入手,适当发展沼气、节材灶,减轻薪炭采伐量。
本区垂直差异明显,适合立体农业的发展,即根据生态生产力原则,优化其组分和功能,在较小空间内建成多组分的、便于集约经营的、可进行多种经营的、可持续性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如石山上部坚决封山作水源涵养林,中下部则种植速生、丰产用材树种和经济果木林,林下栽种药材等作物。
(三)深入研究人地协调发展理论机制,创建和谐人地系统
深入研究人地协调发展理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资源环境保护,在坚持公平性、持续性、高效性等原则的前提下,制定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形成对人类自身行为有效的约束机制,创建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的人地系统。
(四)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关系压力
黔南地区人口总数不大,但是人口增长率较高,控制人口数量是缓解人地关系压力最根本的出路,也是保证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控制人口数量,就相当于减缓资源消耗的速度,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
(五)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确立适宜山区发展条件的合理产业发展模式,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关键。
(六)加强科研与管理,提高资源利用集约度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科学有效地管理土地资源,杜绝土地(尤其是耕地)闲置、退化、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占用等现象发生。合理确定土地的用途和比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加科教投入和转换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地系统和谐演进的要求。
(七)区域统筹规划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和谐发展。加强区域统筹,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区域统一规划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使人地系统整体综合效应最佳发挥,从而有效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整体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