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理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资源特征

字体:16+-

一、自然环境

(一)地貌类型多样,水资源丰富

本区地处贵州高原北部向四川盆地倾斜的斜坡地带,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全境,要隘娄山关位于本区。地势自南向北急骤下降,地面破碎,一般海拔800~1500m,相对高差500~700m。地貌明显表现受南北构造与娄山弧形构造控制,以中山、低山峡谷地貌为主,并多单面山和箱状谷;中部山岭转为南北走向,山岭与谷地为东西向相间排列,并向南北延伸;西部山岭又呈北东向弧形伸展,形成岭谷相间地形,以碳酸盐岩山地和砂页岩山地为主,形成了许多箱状喀斯特山地和丹霞山地,山高坡陡,土层浅薄,河谷幽深窄狭。

该区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地表水年径流量189.89×108m3。区域内主要河流有西部的赤水河及支流桐梓河、习水河,中部的松坎河及支流羊磴河,东部的乌江及支流芙蓉江、洪渡河。这些河流共分为乌江、赤水河和綦江三大水系。大部分发源于中部,呈树枝状东西南北辐射,河道迂回曲折,上游开阔平缓,中游束放相间,下游穿行于深山峡谷之中,落差大,水力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优越,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428.4×104kW。再加上本区水能资源多地处峡谷,基岩**,清基量、土建工程量、淹没损失和移民搬迁量较小,灰岩砂岩分布广泛,天然建筑材料丰富,大中型电站地址分布均衡,距负荷中心较近且距本区的公路干线不远,开发利用的条件比较优越。

(二)气候类型单一,受准静止锋的影响较大

本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处于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且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因此,气温变化小,冬冷夏凉,多云雾,日照少。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区内各地年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d,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年平均日照约1100h,为国内日照较少的地区。

二、资源特征

(一)生物资源丰富且潜力很大

本区年平均气温为13℃~18℃,≥10℃的积温为4000℃~5700℃。热量丰富,作物越冬条件好。由于区内地势高低不同,热量垂直差异明显。海拔700m以下河谷丘陵区,年均气温16℃~18℃,≥10℃积温5500℃~5700℃;海拔700~1100m的地方,年均气温约14℃~16℃;海拔1100m以上的地方,年均气温约13℃。四季长短因地势高低不同而不同。夏季2~5个月,春秋两季各2~3个月,冬季3~5个月。无霜期255~351d。这便形成了夏收作物在绝大部分地区越冬不死,在赤水河河谷等地甘蔗等作物可四季种植。再加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河谷地带冬暖夏热,越冬条件较好。光热水同季的组合特征,为农作物特别是秋收作物的高产稳产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再者,本区处于中亚热带,水平地带性明显,地势高低悬殊,垂直差异也很明显,使得本区气候类型多样。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冰雹等发生频率高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受本区气候影响,其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土壤主要为黄壤、黄色石灰土、紫色土。原生植被遭破坏后,有马尾松、柏木等进入,形成目前所见的针阔混交林,主要为常绿林。因为本区特殊的环境条件,各类生物资源都十分丰富。东部森林贫乏,以喀斯特藤刺灌丛为主;西部、北部尚有成片原始森林,并残存有桫椤、银杉、秃杉等植物,有珙桐、鹅掌楸、连香树、金花油茶等珍稀树种。赤水为全国楠竹重要产地之一。区内建有赤水桫椤、道真大沙河银杉、宽阔水等自然保护区。

本区众多生物资源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生物有82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7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46种。

在栽培植物和饲养畜禽中,许多品种独具优良性状,如“遵籼3号”籼稻、“农油号”油菜、杜仲茶、普洱茶、“遵义毛峰”茶、绥阳朝天椒、正安红心柚、余庆甜橙、杜仲、天麻、黄柏、厚朴、中华猕猴桃、刺梨、竹笋、赤水水牛、凤冈白水牛、正安黄牛、桐梓白山羊、习水麻山羊、仁怀黑山羊、赤水竹乡鸡、黔北黑猪、德江复兴猪等。部分品种数量少,零星分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开发利用的潜力大。由于人类的活动频繁,森林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33%下降到如今的13%,原生植被残存无几,一些珍稀植物随生存条件的恶化而死亡,野生动物失去繁衍栖息的场所和食物而濒临灭绝。

(二)优势矿产资源分布集中

本区资源种类繁多,煤、锰、汞、铝、硫铁矿、硅石、石灰石等为现实优势矿产,白云岩、高岭土、黏土、重晶石等为潜在优势矿产。

本区的煤炭资源探明储量59.14×108t,煤种齐全,质量好,埋藏较浅,产地集中,开采条件好,主要分布在川黔铁路以西。已探明的储存量最大的桐梓煤田储量超过34×108t。锰矿探明储量居全省第一位,集中分布在遵义等地。铝土矿远景储量近亿吨,多为露采,以遵义最为丰富。务川汞矿产出层次稳定,开采条件好。硫铁矿远景储量30×108t,规模大,类型多,精选矿多能达到一级品,并多与煤、铝土矿共生。硅探明储量1×108t,不同组分的硅石可作工业硅、硅锰、硅铁、玻璃、陶瓷、研磨材料、硅酸盐等多种工业用途。石灰石广泛分布。

本区丰富的资源要有更多的人力来开采。而本区适龄劳动力人口与人口总量的增长一致,也就成为本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三)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本区自然风景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喀斯特地貌景观千姿百态,分布广泛。例如,绥阳的双河洞不仅为专家们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平台,还成为国内外洞穴探险者的“家园”。水体景观有乌江高峡平湖、共青湖、小西湖、天鹅池等。著名风景区有凤凰山风景林区、宽阔水原始林区,赤水县桫椤保护区、赤水楠竹林海、道真仙女洞自然保护区等。气候四季宜人,适宜发展旅游。这些都将成为人们观光览胜、避暑休假、度假疗养的旅游胜地。

除了这些自然旅游景观外还有人文旅游景观。主要历史名城有革命历史名城红花岗区,古代建筑有道真县明真安州城墙、正安县尹珍务本堂等处,历史遗迹和遗址有桐梓县岩灰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桐梓县唐夜郎城遗址等,名人墓葬有遵义杨粲墓、郑珍墓等20余处。本区主要有仡佬族、苗族、土家族等36个少数民族。这使得民族节日、民族艺术、风土人情等得以很好地传承和发展。黔北文化有以下四种特质:第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封闭和半封闭形态下的“野性文化”、“诡异文化”;第二,丰富多元的历史经历所形成的博大兼容、吞吐自如的精神气度;第三,愈久弥香的酒文化;第四,具有转折意义而又富有启迪的长征精神。

(四)连接区内外的交通基本形成

川黔铁路与210国道南北纵贯本区,连接贵阳、重庆两大城市,并与黄金水道长江衔接。326国道在本区经济中心遵义与川黔铁路交汇,往东北方向经本区湄潭、凤冈、德江等地越过乌江入渝,或往西南方向连接另一个综合开发重点区“攀西—六盘水开发区”。本区西北部赤水河通航河段自茅台镇经习水、赤水入川注入长江。马合三级公路将习水煤矿与长江连通。遵义、正安、道真干道公路通往四川省南川等地后,又与铁路和长江相连。本区内的公路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铁路、河运和公路纵横交错,区内区际联系比较方便,可以促进区际资源互补,为本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但是,还有多条公路需提升级别。

黔渝高铁、川黔快铁将大幅缩短往来重庆、贵阳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