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实力与水平居全省第二
从发展水平来看,黔北综合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基础条件较好,发展势头较强,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经济在整个区域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支柱产业明显,发展较快,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已成为本经济区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据2010年年末统计资料,区内人口922.3309×104人,面积40062km2,经济总量超过1167.72亿元,仅次于贵阳城市经济圈,为贵州省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的快速发展,黔北已经具备了加速起飞、全面振兴的基础和条件,特别是在产业基础、存量资产、科研力量、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方面,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是极具后发优势的地区。相对于其他经济区域来说,黔北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综合”。
二、国酒飘香,工业部门较齐全
本区是一个轻重工业并举,工业部门较为齐全的区域。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8%左右,重工业产值占52%左右。制造业主要包括化学、烟草加工、食品、电力、机械及器材、金属制品、金属冶炼、建材、造纸、医药和煤炭等。大中型骨干企业比重仅次于黔中地区。大中型企业中,主要是航天工业(几乎是全省航天工业的全部),还有航空、食品、化学、冶金、电力等。而铁合金、钢绳、五倍子系列产品、烧碱、卷烟、丝织品等的生产规模、质量,也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乌江渡大型水电站和赤水大型天然气化肥厂也是全国的重点企业。
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水质优良,多出佳酿,是我国重要的酿酒基地之一,而黔北地区更是基地中的基地。黔北酒业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老八大名酒中有两个就出自本区,即茅台酒和董酒。除此之外,还有一批后起之秀,像习酒、珍酒、鸭溪窖酒、湄窖酒、德江天麻酒、董醇等10多种名优酒。黔北地区尤其是遵义的白酒产量占到全省的90%左右,因此可以这样说,黔北酒业不兴,贵州酒业难兴。
振兴黔北名优酒,除国酒茅台一枝独秀外,也要发挥其他老牌名优酒的品牌优势,让习酒、董酒、珍酒、鸭溪窖、湄窖这“五朵金花”重放光彩。例如,习酒要围绕打造贵州第一浓香品牌目标,强化质量管理,不断发展壮大,形成年产5×104t的规模。作为茅台之后的贵州第二大中国名酒的董酒,将充分发挥香型独特的优势,紧盯一流品牌目标,开拓国内外两大市场。珍酒则充分利用曾作为茅台酒易地试验酒的历史渊源,通过改革改制,引进实力企业做大做强。鸭溪窖酒尽快完成资产分割,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加快推进复产技改,重塑“酒中美人”的新形象。湄窖酒发挥其民营企业的优势,加大产品市场开发力度,力争做成区域间有竞争实力的品牌。
为了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遵义市政府还成立了名酒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抽调专门人员组建强有力的机构,负责名酒基地建设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服务。出台了关于“重点扶持一批名优白酒企业发展的意见”,涉及7个方面共23条,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扶持“一大十星”名优白酒企业。“一大”即茅台,“十星”即习酒、董酒、鸭溪窖、湄窖、珍酒、小糊涂仙、酒中酒、百年糊涂、钓鱼台、金士力。
白酒工业的发展使得黔北地区的景区品质更加丰富,除了之前拥有的长征文化、生态文化、沙滩文化外,又加入了“茅台”文化,这些一起构成了黔北地方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三、农业基础好,是全省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
本区土地资源比较丰富,适宜农林牧发展的“多宜性”与“双宜性”土地占全区土地面积的96.6%。本区开发历史早,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区域。农业发展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主要的农林牧产品总量居全省前列的有粮食、油菜籽、烤烟、茶叶、水果、蚕茧、楠竹、油桐籽、五倍子、杜仲、生漆肉类等。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薯、马铃薯、大豆、高粱。经济作物中以油菜、烤烟为主,两种作物播种面积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以及占经济作物产值的比重都在90%左右,且都主要分布在大娄山以南地区。
虽说本区经济实力与水平居全省第二,可是却有着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一些工业企业远离原料产地;名优产品生产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东部烤烟适种区缺煤;区内东西向交通尚不发达等。